地理位置
遺址四周有多條小河流穿過,匯入
丁字灣,地理條件適合古人類選擇居住、繁衍和發展的棲息地要求。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的代,經青島市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調查和分析,已經被列為即墨區域內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遺址。1982年12月31日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青島市級文物單位。2007年、2009年、2011年,山東大學考古隊、青島博物館等單位先後三次對該遺址進行聯合挖掘,出土可修復文物3000餘件,貝殼幾十萬件。2013年4月末,山東大學考古隊、青島博物館等單位已開始著手進行了第四次挖掘。
2007年3月14日在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由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即墨市博物館、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北阡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發掘工作歷時三個月(2007年3月14日~2007年6月14日),發掘出土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二次合葬”墓及周代古墓葬出土的青銅鼎等陪葬品,和大量的牡蠣殼、陶缽把、石彈丸、獸骨、鹿角和蚌器等,其中“二次合葬”墓的發現,在膠東地區屬首次,學術價值較為重要,已經引起全國權威專家的高度重視。
即墨金口鎮是古萊夷地,有古老燦爛的文化史。經考古發掘證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早期原始居民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辛勤勞作。已發現古文化遺址3處:一、南阡二里遺址,屬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址,距今6300多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北阡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黃灰土,文化層深約2米,為原始社會早期的文化遺址,屬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三、孫家周疃遺址,位於孫家周疃村西,系大汶口文化遺址,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果
2007年3--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與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合作,對青島市北阡貝丘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鑽探和發掘。經過三個多月的工作,取得了極其重要的成果。共有:
一、發掘出極具研究價值的石斧、石錛、骨針、獸骨、鹿角、蚌器、土陶片和大量的牡蠣殼等物品,其中有一個體形巨大的海蠣子殼,經過幾千年的掩埋這個海蠣子殼保存完整,但是無論是重量還是體積都是幾十倍,人用四個手掌都蓋不過來。
二、發現了40多座墓葬,其中一座是20多人的合葬墓,並且全部都是二次葬墓。
三、發掘出了一座面積約10平方米的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貴族墓葬。葬具為一棺一槨,隨葬品有銅鼎、陶簋、陶鼎、陶豆、陶罐、貝飾等。
四、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的北辛文化時期的陶片、灰坑、炊具支腳。
重要意義
此次發掘意義重大,主要意義為:
一、它改寫了青島的古代史,把青島所知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1000多年,由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大汶口文化”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早期的“北辛文化”;
二、發掘出多座合葬墓,其中一個二次合葬墓中有26個個體,合葬人數之多在整個大汶口文化分布區為僅見。一個遺址中非常集中地出現這種極具時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這在膠東半島乃至黃河和淮河下游地區尚屬首次,為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葬制、葬俗及社會形態等諸多問題無疑又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三、首次在青島地區濱海發現西周貴族墓葬,對研究夷人文化與中原周文化的不斷融合過程和西周時期齊、萊等方國歷史等都提供了珍貴的考古資料,對進一步開展有關東夷文化的學術研究,探究東夷文化面貌,破解諸多史學之謎,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