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街村(山東東平縣州城鎮下轄村)

北門街位於州城鎮駐地西北部,耕地549畝,坑塘140畝。全村196戶,879人。州城於宋代建城,城門有六。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州沈維基倡修,城門改為五座,北門命名為拱極門。北門街因位於北門裡而得名。北門街村古蹟眾多,但今多已破壞,僅父子狀元坊和清真寺尚存。父子狀元坊是為紀念北宋須城(今東平)人梁顥、梁固父子二狀元而建。梁顥(963—1004),瑞拱元年(988年)中狀元,曾任翰林學士、開封知府等職。其子梁固(985—1018),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狀元,在山東諸城為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門街村
  • 所屬地區:山東東平縣州城鎮
  • 地理位置:州城鎮駐地西北部
  • 人口:879人
牌坊始建年代無考,原為木質結構,規模較小。後兗州太守金一鳳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
9年)重修為石坊。原坊為全曲阜石、四柱三門式,中間高兩邊低,單檐牌樓式,高8.5米,寬10米,左右兩拱門,建在高半米,長3.5米的石座上,中門寬3米,門額中題金一鳳所書“父子狀元”4個大字,兩邊的石柱上有楹聯一副。中國歷史上產生的800多名狀元中,父子同為狀元的,只有梁顥、梁固父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路過州城,拆除了南門至北門跨路牌坊幾十座,唯留父子狀元坊,在其上面搭天橋而過。可惜石坊在“文革”中被損毀,現石坊是1997年依原坊圖像恢復起來的。狀元坊東面原有狀元府,規模宏大,惜於“文革”期間毀壞殆盡,今僅存“狀元井”。東平社匯酒業用取自“狀元井”的水釀城的“狀元紅”酒,酒質純正,寓意深遠。
清真寺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嘉靖、清康熙、宣統年間多次重修與擴建,是山東省西部最大的清真寺。占地約6畝,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是一座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的伊斯蘭教禮拜寺,199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坐西向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二門、前殿、後殿、觀賞台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樑架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年,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連,五脊肩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其裝飾具有獨特的阿拉伯民族風格。
州城北門燒餅風味獨特,遠近聞名。北門燒餅又叫碳爐馬蹄燒餅,創製於清中期,是選用優質麵粉、芝麻、植物油、糖稀、五香佐料為主要原料,手工製作。做成圓餅後將背面貼在倒扣的鐵鍋內,用木碳文火烤制。這種餅圓形,中間薄,邊沿厚,呈淺碟狀,直徑一般為20厘米。外形美觀,光亮微黃,食之鬆脆,香甜可口,食用方便,冷熱皆可,既可做主食,也可做副食,老幼皆宜。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佳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