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市鎮
- 外文名稱:Da shi
- 別名:大市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東北
- 下轄地區:大東溝村 高林村
- 政府駐地:大三村
- 電話區號:0416
- 郵政區碼:121301
- 地理位置:北鎮北側
- 面積:112.9平方千米
- 人口:11384人(2017)
- 方言:東北官方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天仙觀、天門山景區
- 機場:瀋陽機場
- 火車站:錦州站
- 車牌代碼:遼G
基本概況,歷史人文,經濟發展,自然資源,旅遊資源,民俗民風,
基本概況
大市鎮位於北鎮市西北部,地處三縣交界,北靠阜新,西鄰義縣,東部和黑山相毗鄰,幅員面積110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畝,山地面積17.5萬畝,是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典型山區鄉鎮。
大市鎮的礦產資源極其豐富,有金礦、鐵礦、花崗岩、玄武岩、英石礦,且儲量豐富,有較好的開採價值。
大市鎮還有許多野生資源。如野山棗,遍布大市群山;還有各種山藥材;純天然野生食用菌——蘑茹,年產量民很高。
現在大市鎮更是水果之鄉,盛產各種葡萄、蘋果、梨等。
大市鎮現有9個行政村,村幹部總人數45人,其中:男幹部36人,女幹部9人,即:大一村5人,大二村4人,大三村4人,東溝村6人,冮家村5人,華山村4人,腰溝村6人,邊家村6人,高林村5人。
現有村民小組77個,即:大一村8個,大二村7個,大三村5個,東溝村11個,冮家村8個,華山村5個,腰溝村18個,邊家村8個,高林村7個。
自然屯34個,即:大一村4個,大二地2個,大三村3個,東溝村4個,冮家村3個,華山村4個,腰溝村7個,邊家村5個,高林村2個。
現有駐在單位7個,即:大市鎮供電所,信用社,郵政局,電信局,中國小,道班,醫院。
大市鎮現有總戶數3404戶,其中:農業戶數3040戶,即:大一村396戶,大二村249戶,大三村324戶,東溝村517戶,家村430戶,華山村199戶,腰溝村650戶,邊家村440戶,高林村200戶。
現有人口11688人,其中:男性6059人,女性5629人,農業人口8302人,城鎮3386人。即:大一村1315人,大二村896人,大三村1175人,東溝村1786人,冮家村1531人,華山村550人,腰溝村2319人,邊家村1419人,高林村692人。勞動力人數為6396人,其中:男勞力3330人,女勞力3066人。即:大一村678人,大二村442人,大三村783人,東溝村630人,冮家村920人,華山村385人,腰溝村1320人,邊家村970人,高林村268人。
大市鎮總覆蓋面積為17.5萬畝(110平方公里)。其中:有林面積12萬畝,果園面積2萬畝,耕地面積2萬畝,村屯道路、河灘等15000畝。
有林面積12萬畝。其中:油松0.6萬畝,刺槐1萬畝,其它林種1萬畝。即:大一村1.3萬畝,大二村0.6萬畝,大三村0.9萬畝,東溝村1.9萬畝,冮家村1萬畝,華山村2.8萬畝,腰溝村1.4萬畝,邊家村0.8萬畝,高林村1.3萬畝。
果園面積2萬畝。其中:蘋果梨1萬畝,蘋果0.15萬畝,大棗0.35萬畝,杏0.4萬畝,其它品種0.1萬畝。
大市鎮全鎮水果產量為650萬噸。即:大一村110萬噸,大二村75萬噸,大三村80萬噸,東溝村125萬噸,冮家村90萬噸,華山村20萬噸,腰溝村130萬噸,邊家村20萬噸。
耕地面積2萬畝。大一村1461畝,大二村1157畝,大三村855畝,東溝村3527畝,冮家村1603畝,華山村296畝,腰溝村4075畝,邊家村4601畝,高林村2056畝。
葡萄1.2萬畝(主要品種:巨峰葡萄)。
其中:大一村0.2萬畝,大二村0.12萬畝,大三村0.15萬,東溝村0.2萬畝,冮家村0.15萬畝,腰溝村0.3萬畝,邊家村0.08萬畝。
葡萄產量2400萬斤。大一村450萬斤,大二村300萬斤,大三村300萬斤,東溝村450萬斤,冮家村300萬斤,腰溝村450萬斤,邊家村150萬斤。
歷史人文
大市鎮原名鎮邊堡,系明代萬里長城的遼東長城的重要關堡之一,是連線關內外的戰略要塞;而大市鎮的天仙觀景區以清幽馳名省內外,素有“東北第一觀”、“東北第一幽”之稱。大市鎮位於北鎮市西北21公里,北部與阜新縣、黑山縣接壤,西鄰義縣,東部、東南部、南部與正安鎮、富屯鄉相連,總人口11384人(2017),少數民族9517人,其中滿族占76.6%,漢族占21.8%,還有少量的錫伯族、蒙古族、朝鮮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是以滿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鎮。大市鎮的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最高峰為白礫蓋子,海拔829.1米,為醫巫閭山山脈第二高峰,該鎮境內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處,市級五處,有殷商遺址兩處,平房南山鴿子洞岩有古人類活動遺址。大市鎮旅遊資源豐富,鎮政府以天仙觀、天門山景區為核心,主抓旅遊開發,力爭將大市鎮打造成為東北的旅遊名鎮。大市鎮在明代叫鎮邊堡,自明清以來是北鎮地區北部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重要關塞。由於大市鎮地處遼西四縣交界處,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該鎮成為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鎮邊堡殘留的城牆遺址,與山海關的包磚城牆相比,鎮邊堡的城牆為土石混雜型的野戰城牆,城牆遺蹟高約5米,牆體蒿草遍生,牆上雜樹林立,城牆內有一棵柏樹,樹齡已過百年。鎮邊堡建於明正統七年,是遼東長城98座邊堡之一,內外由花崗岩、片麻岩石塊包砌,中為夯土,牆上有垛口,內有女兒牆,現牆址已破損,2005年省政府對鎮邊古堡依據“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了局部修復。
經濟發展
大市鎮是以林果業生產為主的鄉鎮,主要品種為安梨、花蓋梨、秋子梨、小梨子、杏、桃、國光蘋果等。1990年以後,大市鎮的葡萄品種由原來的龍眼、玫瑰香、黑人粒,發展為巨豐、京亞、晚紅、秋黑等優良品種,葡萄面積為7600畝,葡萄產量13000噸,水果生產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也增加了稅源,最高年份僅葡萄一項的特產稅,鎮政府就徵收250萬元。大市鎮水果產品行銷於全國十幾個省市,大棗打入北京市場,茄梨、大核杏出口俄羅斯等國,1986年,大市鎮的蘋果梨成為北京亞運會俄羅斯代表團的指定水果,葡萄與果樹生產形成了大市鎮的支柱產業。
自然資源
冮家水庫不僅水產豐富,水庫周圍還生長著野生的葡萄樹、杏樹、桑樹、山棗、山楂,熟透的桑粒又酸又甜,如此美味山果,在城市內是絕難一見的。採訪中,一隻小蜥蜴從草叢中奔至記者眼前,小蜥蜴憨態可掬,當地人稱其為“馬蛇子”。天仙觀風景區處於長白植物區系、華北植物區系和蒙新植物區系交界帶,分布著東北亞地區特有的油松林、天然針闊混交林,區域內植物多達300多種,野生動物248種,整個景區山巒蜿蜒、溝谷幽深、奇峰高聳、怪石嶙峋、林深似海、草豐如坪、奇松古柏、古木參天。初春,鶯飛草長、桃李爭艷、梨花盛開、香雪如海;盛夏,林茂草豐、蝶舞鳥鳴、清溪流淌、山深谷幽;金秋,梨果飄香、楓紅似火、空谷蟬鳴、雲淡風輕;隆冬,山馳蠟象、銀裝素裹、林木霜冷、粉雕玉琢。樹高谷幽是天仙觀景區一絕。一進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客松,兩棵松樹躬身而立,以禮相迎。走進山谷,幾十米高的林木遍布山谷,華蓋松如車輪傘蓋,虬龍松如蛟龍出水,竹節松如天降巨竹,昂首挺立,護廟松古老蒼勁,氣沖霄漢。沿著年代久遠的石板路拾級而上,四大幽谷呈現眼前,仙幽谷如詩如畫,情幽谷含情脈脈,小幽谷清幽質樸,大幽穀穀深林密,穿行於幽谷之中,清風徐徐,樹影婆娑,怪石嶙峋,真可謂“一松一石皆成景,步移景換賞無窮”。
旅遊資源
鎮邊堡北關門遺址兩側有明長城遺址,遠看似一段長滿荊棘的土壠。明長城由義縣進入閭山山區,山上尚存石築烽火台,這段長城建築風格是“高牆垣,深溝塹,五里為堡,十里為屯,烽燧斥堆,珠聯壁貫”,此長城由提督遼東軍務的王皋和指揮僉事畢恭修築。魏家嶺關在鎮邊堡西與義縣交界處,是明遼東長城的七關之一,它憑藉閭山天險而設,以險制勝,易守難攻,為遼東長城險關之一。當地老百姓習慣將大市鎮所在地稱為“三展皇邊”。在遼西地區,經常會聽到“邊里”或“邊外”的說法,所謂“邊”,是指清政府為了表明禁區界限,護衛其“龍興之地”,從遼西開始至吉林北部,掘土為壕,築土為牆,插柳結繩,以定禁區內外而修建的一種人防工程,所以叫“柳條邊”,也稱“柳牆”或“條子邊”。清康熙年間,曾三次向西北拓展柳條邊,人們稱之為“展邊”或“三展皇邊”。鎮邊堡及其附近的長城遺址可視為明代軍事防禦體系的縮影。明朝立國伊始,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率軍北伐,元順帝攜殘餘勢力棄中原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為抵禦北元勁旅的襲擾,明廷開始於東北地區屯兵築城以固邊防。正統七年至成化五年,陸續築長城,建邊堡,又于山海關至遼東都指揮使司之間設立驛站,繼而制定屯田、冶鐵及煮鹽等一系列制度,以供軍需;並置總兵官鎮守遼東,一個完整而嚴密的陸海防禦體系自此形成。
民俗民風
大市鎮有董、張、王、婁四大姓,老董家是在清鹹豐年間從河北遷移過來守邊的,屬正白旗,這個家族還保留著清代的家譜,家裡還有供奉祖先的祠堂。“我們這裡逢年過節有耍路燈的風俗,就是用棉花紙沾上豆油、香油或松樹油,裹成團,層層纏好,從永寧寺請火,然後一路掄起來,像扭秧歌似的,每家門口也點上一堆火,這叫社火祈福。這裡的王姓人則喜歡踩高蹺。”董永效說,社火是中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活動,也是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近些年來,大市鎮的文化工作和民眾業餘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農閒夜晚,秧歌隊活躍在街頭巷尾,鑼鼓聲、嗩吶聲此起彼伏。每到節日,鎮政府就組織各單位參加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各村組織高蹺隊走街串巷為農民演出,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