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土陶

北辛土陶

北辛土陶是北辛文化典型代表、是北辛文化的重組成部分。北辛文化距今已有7300年,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是華夏民族文化譜系中較為系統的文化遺存。在對祖國傳統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領域,北辛土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辛土陶
  • 外文名:North xin earthenware
  • 含義:北辛文化典型代表
  • 意義:繼承傳統陶藝,弘揚北辛文化
北辛土陶,淵源,現狀,

北辛土陶

從出土的大量豐富多姿的陶器來看,北辛先民制陶作坊已有專門的分工,制陶技藝已較為先進,手工業已較為發達。北辛土陶均為手制,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多為在粘土中夾細砂,能降低陶坯的變形與破裂。主要器形有鼎、缽、壺、支座和三足釜,其中以三足釜最多,特點非常突出。中晚期的陶器製作規整,胎壁變薄,器物表面也增加了很多紋飾。北辛陶器的紋飾有堆紋、篦紋、乳釘文、壓劃紋、指甲紋、錐刺紋、席紋等,是北辛制陶文化的特點和標誌。其中的蓋鼎、指甲印紋缽和紅頂缽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

淵源

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於官橋鎮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區約28公里。遺址地處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三面臨水,這裡是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相對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遺址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為5萬平方米。
北辛遺址是196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沿薛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片,推測其年代可能要早於大汶口文化。在1978年秋至1979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與滕州市博物館聯合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發掘面積總計2583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經碳14測定為距今7300—6300年左右,大約延續了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有著直接的承襲關係,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北辛遺址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
北辛遺址位於滕州市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在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1978年冬--1979年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餘件。經科學方法鑑定,這片遺址距今約7300--8400年,是我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這一文化遺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風貌,因而被國家命名為北辛文化,已在一九八二年間向世 界公布並編入國家教科書。

現狀

時光流轉,時至今日從事傳統土陶工藝的人越來越少,然斷金碎玉光輝不減,薪火相傳的北辛土陶發展到今天燒制技術更加成熟、藝術品味更高、品種更加多樣化,觀賞性和實用性為一體,其手工製作的傳統性極具收藏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