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銀鐘花(學名:Halesia carolina L.)是安息香科銀鐘花屬植物,落葉喬木,高達10米,栽培條件下常較低矮而多分枝。葉互生,卵形至橢圓形,長5-16厘米,寬4-7厘米,葉緣有鋸齒。花簇生,下垂,花冠白色,鐘形4。核果乾燥,長約4厘米。花期3-4月,秋季成熟,部分果實宿存至次春。
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喜光,也耐半陰環境,喜酸性而排水良好的濕潤和肥沃土壤,不耐乾旱和高溫環境。
北美銀鐘花花型為鐘形且花序下垂,先葉開放,花色潔白如雪,樹葉在秋天變為金黃,是一種優良的園林樹種及行道樹樹種。也是豐富的蜜源植物,果實可以被松鼠等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米,栽培條件下常較低矮而多分枝。樹幹縱裂;小枝有柔毛,1年生枝灰色。葉互生,卵形至橢圓形,長5-16厘米,寬4-7厘米,葉緣有鋸齒。花簇生,下垂,花冠白色,鐘形,長達2.5厘米,花瓣4。核果乾燥,長約4厘米,具4翅,熟時褐色。花期3-4月,秋季成熟,部分果實宿存至次春。
生長環境
北美銀鐘花在美國原產地的溫度變化較大,1月均溫為-1至13℃,7月均溫為21-27℃,年均極端最高溫為32-41℃,年均極端最低溫為-4至-21℃。喜濕潤的樹種,原產地北部的年降水量為1020-1140毫米,在阿巴拉契亞山脈南部生長時,年降水量甚至可以達到2030毫米。
北美銀鐘花偏好肥沃、濕潤、排水良好、微酸性(pH5.0-6.0)的壤土,在酸性偏高或pH達到7.0的土壤中也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在pH較高的土壤中易患萎黃病。中國土壤酸鹼度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華東和華南主要為酸性土壤,土壤pH主要集中在4.0-7.0範圍內,因而適宜北美銀鐘花生長;而華北和西北絕大部分為pH>7.0的中性或鹼性土壤,其中pH為8.0-8.5的土壤比例高,因而不太適宜北美銀鐘花生長。在自然狀態下,北美銀鐘花適合生長於濕潤的溪邊、林下等地,耐陰、喜愛排水良好、肥沃、枯葉凋落物覆蓋的土壤。
分布範圍
原產於美國東南部,主要分布在美國南、北卡羅萊納州,田納西州東部,喬治亞洲和阿拉巴馬州的山麓。北美銀鐘花在中國的適宜栽培區主要包括中國台灣島東部和北部、海南島東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大陸中東部4個區域。其中,中國大陸中東部適宜栽培區分布最為集中,其北界在北亞熱帶北緣,約在北緯32°左右,南界抵達南亞熱帶,約在北緯22.5°左右,東界抵達海邊,西界在雲貴高原中部,約在東經106.5°左右。
北美銀鐘花的高度適宜栽培區集中分布於中國台灣島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一帶;台灣島以外的地區均為中度、一般或低度適宜區。其中,中度適宜栽培分布區主要分布於中國湖南大部、江西西北部、安徽東南部、大別山一帶和浙江中部;一般適宜栽培區位於中度適宜栽培區的外圍,還包括福建東部和湖北西南部等地;低度適宜栽培區主要分布於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貴州東部、江西大部、安徽中部、江蘇南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以及海南島東部。
栽培技術
在栽培北美銀鐘花時,應注意栽植於土層深厚的潮濕環境中,適合點綴於河邊、湖岸周圍的坡地,或在山谷、山腳的林緣地帶,不宜栽植於土壤瘠薄、乾旱缺水的荒山地帶。此外,在引種栽培過程中,除了氣候因素外,土壤、地形、病蟲害等因素也值得考慮。
主要價值
北美銀鐘花花型為鐘形且花序下垂,先葉開放,花色潔白如雪,樹葉在秋天變為金黃,是一種優良的園林樹種及行道樹樹種。也是豐富的蜜源植物,果實可以被松鼠等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