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地理,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澎湃的江河、安靜的湖泊、孤寂的荒漠、遼闊的草原、蜿蜒的丘陵……劉玄主編的《北緯30度上的奧秘》從科學的角度,由叮叮和噹噹兩個小夥伴帶領小朋友走進地理的世界,在感知美妙的地理環境的同時,理解地球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賞心悅目,也會有觸目驚心。如自然災害是怎樣形成的,是地殼的突變,還是天長日久人為的力量?通過閱讀《北緯30度上的奧秘,定會使你打開眼界,從中得到教育和啟迪。
基本介紹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181頁
- 開本:16
- 作者:劉玄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劉玄主編的《北緯30度上的奧秘》是《叮叮噹噹的科學旅行》系列叢書“地理卷”之一。本書從科學的角度,由叮叮和噹噹兩個小夥伴帶領小朋友走進地理的世界,在感知美妙的地理環境的同時,理解地球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賞心悅目,也會有觸目驚心。
作者簡介
劉玄,女,畢業於澳大利亞八大名校之一的莫納什大學傳媒和心理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並在此過程中,一併完成了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商務翻譯課程的進修。
2009年10月至今編輯出版了一系列少兒科普暢銷讀物,其中《與鯉魚一起跳龍門》《踏著滑板去追夢》《“百變積木”城堡》《車輪造就地球村》《我把火箭推上天》《PK人類生命殺手》《我為地球撐把傘》《激發孩子潛在智慧型的經典法則》《塑造孩子優秀品質的藝術語言》《訓練孩子超長記憶的黃金寶典》《造就孩子完美人格的誇獎秘訣》等圖書在市場上深受好評。
2009年10月至今編輯出版了一系列少兒科普暢銷讀物,其中《與鯉魚一起跳龍門》《踏著滑板去追夢》《“百變積木”城堡》《車輪造就地球村》《我把火箭推上天》《PK人類生命殺手》《我為地球撐把傘》《激發孩子潛在智慧型的經典法則》《塑造孩子優秀品質的藝術語言》《訓練孩子超長記憶的黃金寶典》《造就孩子完美人格的誇獎秘訣》等圖書在市場上深受好評。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地球與地圖
地球的起源
地球構造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晝夜交替和四季更換
地圖
地球儀
世界時區
第二章 地球上的陸地
陸地概述
亞洲
歐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六洋洲
南極洲
第三章 地形地貌
地形
地殼運動
喀斯特地貌
高原
山脈
丘陸
平原
盆地
沙漠
綠洲
濕地
島嶼
第四章 水與水循環
地球上的水
水循環
洋流的產生
訶流
湖語
瀑布
運河
冰川
第五章 大氣與氣候
大氣層
大氣壓
氣候
氣候形成因素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氣候影響人的容貌和性格
全球變暖
第六章 地理資源與環境
自然資源
森林
草原
土壤
岩石
礦物
自然災害
環境污染
環境保護
第七章 地理趣聞
“四大洋”名稱的由來
一天能過24次新年
“台北時間”來自何處
獨特的世界十城
“九州”的由來
借東風與季風
“魔鬼城”的由來
沙漠的顏色
焚風及其危害
保護地球之肺
赤道上的“冷室”
北緯30度上的奧秘
世界上最美之山
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終年無雨的地方
天天下雨的地方
世界人口最多的十個城市
世界人口最少的十個國家
地球的起源
地球構造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晝夜交替和四季更換
地圖
地球儀
世界時區
第二章 地球上的陸地
陸地概述
亞洲
歐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六洋洲
南極洲
第三章 地形地貌
地形
地殼運動
喀斯特地貌
高原
山脈
丘陸
平原
盆地
沙漠
綠洲
濕地
島嶼
第四章 水與水循環
地球上的水
水循環
洋流的產生
訶流
湖語
瀑布
運河
冰川
第五章 大氣與氣候
大氣層
大氣壓
氣候
氣候形成因素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氣候影響人的容貌和性格
全球變暖
第六章 地理資源與環境
自然資源
森林
草原
土壤
岩石
礦物
自然災害
環境污染
環境保護
第七章 地理趣聞
“四大洋”名稱的由來
一天能過24次新年
“台北時間”來自何處
獨特的世界十城
“九州”的由來
借東風與季風
“魔鬼城”的由來
沙漠的顏色
焚風及其危害
保護地球之肺
赤道上的“冷室”
北緯30度上的奧秘
世界上最美之山
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終年無雨的地方
天天下雨的地方
世界人口最多的十個城市
世界人口最少的十個國家
文摘
關於地球的起源問題,已有相當長的探討歷史了。在很早以前,人們就曾探討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並形成了關於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是《聖經》中的創世說。在人類歷史上,創世說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了統治地位。
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後,關於太陽系的起源的學說就有40多種。人們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也是在這種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得以深化的。
科學家們對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和方式給出如下可能的結論: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整個太陽系是由同一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一開始就有自轉,並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儘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地球是一個非均質體,其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
地球內部存在兩個主要的間斷面:第一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平均約30多千米處,稱莫霍洛維奇間斷面;第二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約2900千米處,稱谷登堡一維舍特間斷面。這兩個間斷面把地球內部分成三個主要的同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是地殼,莫霍面和谷登堡一維舍特間斷面之間是地幔,從谷登堡一維舍特間斷面到地心部分是地核。
地殼是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其厚度是不均勻的,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0多千米,而海洋地殼厚度僅5~8千米,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70~80千米。大陸地殼上層的成分約在花崗閃長岩和閃長岩之間,下層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閃岩。海洋地殼是橄欖岩。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20億年,這說明現在地球殼層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殼層,是後來由地球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與造山運動而形成的。
地幔,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2800餘千米,化學成分主要是含鐵鎂的矽酸鹽,占地球體積的8 3%。可分為三層,物質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欖岩相似的超基性岩。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地震波傳播情況得知,地幔是固體狀態的。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半徑約為3480千米。也分為三層,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物質構成。外地核可能是液體,地震波橫波在這裡消失。地核雖然只占地球體積的16.2%,但它的密度相當高,質量超過地球總質量的31%。
P2-6
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後,關於太陽系的起源的學說就有40多種。人們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也是在這種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得以深化的。
科學家們對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和方式給出如下可能的結論: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整個太陽系是由同一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一開始就有自轉,並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儘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地球是一個非均質體,其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
地球內部存在兩個主要的間斷面:第一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平均約30多千米處,稱莫霍洛維奇間斷面;第二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約2900千米處,稱谷登堡一維舍特間斷面。這兩個間斷面把地球內部分成三個主要的同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是地殼,莫霍面和谷登堡一維舍特間斷面之間是地幔,從谷登堡一維舍特間斷面到地心部分是地核。
地殼是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其厚度是不均勻的,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0多千米,而海洋地殼厚度僅5~8千米,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70~80千米。大陸地殼上層的成分約在花崗閃長岩和閃長岩之間,下層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閃岩。海洋地殼是橄欖岩。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20億年,這說明現在地球殼層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殼層,是後來由地球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與造山運動而形成的。
地幔,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2800餘千米,化學成分主要是含鐵鎂的矽酸鹽,占地球體積的8 3%。可分為三層,物質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欖岩相似的超基性岩。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地震波傳播情況得知,地幔是固體狀態的。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半徑約為3480千米。也分為三層,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物質構成。外地核可能是液體,地震波橫波在這裡消失。地核雖然只占地球體積的16.2%,但它的密度相當高,質量超過地球總質量的31%。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