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索格莊

北索格莊位於山東省海陽市西部,小紀鎮東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47′。東與南姜格莊接壤,西與小紀村為鄰,南與東索格莊、西索格莊相連,北與南埠村、山水夼村相望,隸屬小紀鎮,東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西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1.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320戶,892人,有趙、徐、梁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趙姓人口較多。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張姓建村于山夼處,以燒窯為生,故命村名張家窯夼。後張姓絕後,趙姓遷入,因“窯”、“妖”同音,村民傳說張姓絕後系妖魔作怪之故,趙姓遂取“索綁妖魔”之意,更名索格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村南建東、西索格莊,本村改稱北索格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索格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數量:892人
  • 產業:小麥、玉米、花生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大事記,經濟發展,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6年建村國小,設5個班,有教師10人。1974年建幼稚園,有教師3人。2002年,全村兒童入園入學率達到100%,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者18人;獲高級職稱者2人,中級職稱1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5平方米,常年人均糧食不足5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1982年投資7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5年開始,全村統一匪章規劃街道、建房。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15輛,機車37輛,電話110部,電視機297台,電冰櫃、洗衣機24台,村民人均存款1200元,全村建新房125棟,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6.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8月,趙振起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北索格莊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徐桂山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組織村民支援前線、組織民兵參軍參戰。1948年,在“反蔣保田,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激勵下,全村有28人參軍,是參軍較多的一年;並組織支前隊參加了濟南、平津戰役。後又隨軍南下,參加了解放南京、上海等戰役。 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5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5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徐桂山、趙廷芳、趙本奎、趙玉瑞、趙本敬、趙玉水、趙玉家、趙延禎、趙秀亭、趙延班。1999年3月起,趙忠文任黨支部櫃探榆書記。 自趙忠文任職以來,北索格莊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和先進基層黨組織,他本人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懂循悼。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趙振邦、趙本成、趙玉瑞、趙本敬、趙玉水、趙增喜、趙玉家、趙延禎、趙秀亭、趙玉國、趙忠文。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趙忠文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1999年提檔再槳、2000年,村委會兩度被市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趙忠文被評為優秀村幹部。

大事記

1945年5月6日(農曆三月二十五日)日軍盤踞承棵頁乃本村105天,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先後槍殺民眾百餘人。
同年8月八路軍和本村的民兵一舉殲滅駐守在本村山上的日偽軍。同月本村解放。
1955年春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1年1月28日村集體購發電設備,全村用上了電燈。
1983年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投資8萬元,建大口井2眼,修進村路1500米。

經濟發展

第一捉嫌熱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4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18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3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90公斤,總產42萬公斤。1978年以來,全村發展果樹6.7公頃,植桑1.3公頃,建蔬菜大棚45個,占地6.7公頃。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39.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23萬元,林業收入5.6萬元,畜牧收入210萬元,漁業收入0.9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村內第二、三產業寥寥無幾,收入微薄。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個體經商戶和皮鞋加工、車輛運輸等。2002年,全局陵再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47人,收入338萬元。
1981年1月28日村集體購發電設備,全村用上了電燈。
1983年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投資8萬元,建大口井2眼,修進村路1500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4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18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3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90公斤,總產42萬公斤。1978年以來,全村發展果樹6.7公頃,植桑1.3公頃,建蔬菜大棚45個,占地6.7公頃。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39.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23萬元,林業收入5.6萬元,畜牧收入210萬元,漁業收入0.9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村內第二、三產業寥寥無幾,收入微薄。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個體經商戶和皮鞋加工、車輛運輸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47人,收入338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