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北礁是中國固有領土,是中國西沙海域四大礁圈之一。北礁(Bei Jiao)在北緯17°05′,東經111°30′,位於
趙述島西北41海里,是永樂群島北端的一個橢圓形環礁,西南礁門高潮時可進十噸級船隻。環礁長約6.5海里,寬約2.6海里,低潮時部分露出海面,高潮時也有個別點礁出露,波浪衝擊,其聲遠處可聞。此處浪急暗礁多,古今不少船隻在此觸礁遇難,是
西沙群島北部著名的險區。現已建起一座9米高的單閃白光燈樁(1980年建立的永久性太陽能燈塔),能照耀十海里遠指示航行。
由於周邊海域浪急暗礁多,又處於國際航道要衝,是南海著名的險區之一,古今不少航船在此觸礁沉沒。
沉船較多,水下出土的古文物也多,已先後打撈出自公元5世紀(南朝)至近代的大量銅錢、銅錠、銅鏡、銅劍鞘和陶瓷器等文物。漁民們在東北面礁盤上常發現明代銅錢。
海南漁民過去曾在此拾得不少沉船遺留下的蠶豆,故又稱北礁為“乾豆”。
北瞧礁盤廣大,水產豐富,是黑狗參的主要產區。礁盤上還有硨磲,海龜和麒麟菜,另外,海參、海鱔、石斑魚等水產品也極為豐富。
礁圈勢如盆池,內深外淺,每當大海潮落,舉目滄桑,圈外四邊淺灘出水,珊瑚曝日,礁盤壘壘,形成數以千計的固如金湯的防堤,它堅強地阻擋著從外海滾入的波濤衝激,發出震耳欲聾的海響。圈之內,綠水茫茫,海流隱伏,水清如鏡,魚、蝦、參、貝生態可觀,茂密的珊瑚,環饒著圈內四邊生長,還巧妙地劃出一道遼闊的雪白海沙,風平浪靜時,光天映雲,容泊千舟。
圈之中央,水深千尺,珊瑚堆星羅棋布,狀如山峰,四方鼎立,落潮時幾露出水,其間,甬道曲徑,如在此行舟,須一人立於船頭,如交警站崗,舉手示勢,指揮航行,避開來自對面的礁障。這裡魚蝦極豐,漁民喜歡在此作業,頗感倦意時,可游到珊瑚頂上歇息,俯瞰魚游蝦戲,清心怡神。
圈之西北,礁盤裂開一大缺口,約100米寬,水深10米餘,是漁船來往穿梭的門戶,門之兩邊淺灘,多由牛乳石堆積而成,從水底下向上直矗,出水入雲之勢,煞是壯觀。淺灘西邊貼連綠水,從灘上放眼水下,如足立懸崖,面臨深淵,望而生畏。
歷史沿革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稱為北礁(因位於永樂群島北端面得名);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稱仍為北礁;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布名稱為北礁名。
中國漁民向稱乾豆,據考證,外國人音譯為Canto,Cantao。有些外文圖書稱為North Reef。
地質地貌
北礁是西沙群島最北的一座暗礁,發育於一座橢圓形封閉環礁的西部礁盤上,呈長橢圓形。四周為潟湖斜坡所環繞,礁內潟湖散布淺灘和
點礁,點礁頂部生長著多姿多彩的鹿角珊瑚。
低潮時環狀礁峰、部分礁盤和點礁出露,高潮時波浪衝擊礁緣形成白色花環湧現碧海之上。潟湖底部則為沉積的鈣質生物細沙所覆蓋,珊瑚叢生湖底如百花競放;海參、海鱔、石斑魚等水產品極為豐富。
北礁由東北一面伸展突出,有如一水下山脊, 最易使船隻觸礁。礁盤上有不少
珊瑚礁高出水面,使浪花帶明顯,風力弱時,2--3海里之外仍可聞浪擊聲。退潮時礁盤上有沙灘出露水面。環礁口門也多開於西面,即因西南風兩流強盛所致。 “門”寬30米,小舟(10噸小船)可行。淺湖水深在18—36米不等。
領海基點
1996年,中國政府發布關於領海範圍的聲明,北礁有八點是中國領海基點。
北礁(1)北緯17°04.9' 東經111°26.9'
北礁(2)北緯17°05.4' 東經111°26.9'
北礁(3)北緯17°05.7' 東經111°27.2'
北礁(4)北緯17°06.0' 東經111°27.8'
北礁(5)北緯17°06.5' 東經111°29.2'
北礁(6)北緯17°07.0' 東經111°31.0'
北礁(7)北緯17°07.1' 東經111°31.6'
北礁(8)北緯17°06.9' 東經111°32.0'
設施建設
碼頭
北礁交通碼頭項目包括碼頭建設、郵輪停靠、休閒娛樂項目規劃等內容,是為了增加與三沙市其它島嶼的交通物資聯繫。
建設將引進潛水、海釣等高端旅遊項目,為全面開發北礁的休閒度假旅遊產業打好基礎,將北礁打造成著名的“海洋牧場”和休閒度假島。
燈塔
北礁位於中國南海交通要道和國際航道附近。這裡水深流急。平時,北礁隱沒水下,落大潮時才有少部分露出水面,加上沒有燈塔或燈樁,航海者很難發現。古往今來,多少航船觸礁遇難。
1979年6月底,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和漁民共同組成施工隊,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在北礁建成高九米的單閃白光的鐵質燈樁。
1980年5月重建成現圓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燈塔,燈塔高23.1米,塔上有一個375毫米的電閃燈,照射距離達15海里。塔上還安裝了雷達應答器,在霧天視線不好的情況下,輪船能用航海雷達掃描,發現燈塔的方向和位置。
文物保護
種類
歷代銅錢
1972年,發現有宋代四系青釉瓷小口罐、雙耳小洗,元代的青釉大盤(龍泉窯)等。最重要的文物是上萬的唐、宋和明代銅錢:唐開元銅錢有l395 枚之多,宋神宗元豐通寶達404l枚。已知宋代銅錢為25236枚,明成祖永樂通寶49684枚。此外,還有不清楚年代的銅錢38.4公斤、銅錠7塊,銅鏡2枚,銅劍鞘3件,鋁塊l475克。其中最早年代的銅錢是新莽和五代十國的,還有東漢、西魏五珠。
沉船文物
1997年12月初,瓊海市潭門港“00337號”漁船去西沙群島進行捕魚作業時,在北礁西北海域礁盤外側,水深4米處的珊瑚石礁盤上發現並打撈出一批重要文物,有陶器、瓷器、銅器、石器以及1萬多枚銅錢,這其中就包括省博物館從漁民手中徵集來的銅盤器座。
明代銅盤器座就出自礁盤邊緣,剛剛打撈出水時銅器周身粘附珊瑚石,經過耐心剝離後發現銅盤與器座可以完全重疊,組合使用。銅盤為連弧狀折沿,敞口、斜直腹、大平底,盤底內刻有纏枝花鳥紋,口徑26.5厘米、高1.8厘米、底徑14.5厘米,與銅盤一起發現的還有銅器座,質地均為紫銅,上口小,下口大,中空,呈亞腰形,無紋飾。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
就在發現銅盤器座的沉船上發現的1萬多枚銅錢,多是全新的未流通使用的新幣,當時只有官方才能有權調配新幣,而這又與鄭和下西洋的時間、航線、貨物記載吻合,推測這艘沉船很可能是鄭和下西洋時的不幸觸礁沉沒的一艘。
保護
海南省文物部門正與有關科研院所合作,將在西沙建立海上監管平台,保護的水下文物,同時將劃定北礁水下文物遺產保護區,更好的保護南海水下文物。
美麗富饒的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由於珊瑚礁盤密集,眾多古代商船因觸礁而沉沒在這片蔚藍的土地上,形成了豐富的海底文化遺存。
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價值,更是中華民族世代經略南海的重要實物史料。南海水下文化遺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線段,它不光是一條貿易之路,也是一條傳播友好往來的文化之路,開展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和研究更具實際意義。
建設規劃
北礁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規劃方案圖,可見有直升機平台、釣魚平台、休閒高腳屋、深水航道、港口、綜合服務區等設施。
2013年07月20日《三沙將建設環境監測保護站及海洋生態研究站》報導: 人民網海南視窗三沙永興島7月20日電(記者 李學山 段欣毅)記者從三沙市有關部門獲悉,該市將在位於西沙永樂群島北面的北礁,也就是三沙離海南島最近的島礁上,將興建一座環境監測保護站以及海洋生態研究站。該項目建成後,將對有效保護北礁和三沙生態環境,維護我主權權益起到重要作用。
北礁位於西沙永樂群島北面, 距三亞市約250公里,距離永興島約90公里,是三沙市離海南島最近的島礁。東西長12.5公里,寬4.6公里,面積約40多平方公里。礁內有瀉湖,水深5~30m,瀉湖面積約24平方公里。項目建設80米X30米工作平台一座,包括80米碼頭岸線(碼頭結構按500噸級設計)以及820平方米的保護站用房一座。
該項目建成後,有關部門將在此開展三沙巡邏管護和水質、波浪、生物等監測工作,承擔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任務,使三沙的生態環境得到更加強有力的保護,並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海上綜合管理執法工作,有力推進與保障三沙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