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廟村

北石廟村

北石廟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城東北7公里處,S6濟濰高速以北營龍公路以東,屬於東城街道下轄行政村。東接劉家董莊南鄰大周家莊,西接榆林店村北鄰龍崗鎮張家溝/荻子澗村。由北石廟、曹家旺兩個自然村組成。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為典型的魯中丘陵地貌,屬溫帶季風氣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石廟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東城街道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編碼:262600
  • 車牌代碼:魯G/V
村名由來,村民構成,行政區劃,基礎建設,科教文衛,宗教事業,新農建設,

村名由來

元末常姓自今冶源鎮井頭村遷此立村,初名霧露山子莊。相傳明萬曆年間,因築圍牆誤挖一王墳被告官。該村常姓有人在京為官,朝廷命其回家查辦。為保村民故在回京後以拆一破石廟回復朝廷,使鄉村幸免於難,為紀念此事改村名石廟子,又因其方位稱北石廟。

村民構成

主體村落北石廟除常姓外其餘姓氏變遷情形如下:明末清初,吳姓自榆林店村、竇姓自孫家莊村遷入。清康熙末年,張姓自臨朐城西澇窪村等地遷入。19世紀末,聶姓自青州彌河鎮上院村、盧姓自呂家河村遷入。20世紀初,夏姓自水溝村、許姓自城關街道興隆村遷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王姓自今龍崗鎮王家溝、孟姓自青州王墳鎮卜家莊村分別遷人。劉姓自今城關街道水磨村遷入,後孫姓遷入,時間均不可考。現村中有常、劉、孫、吳、竇、張、聶、盧、夏、許、王、孟共12姓,吳姓、竇姓人口居多。
曹家旺村在明朝中期由曹姓立村,以吉祥意取名曹家旺,位於北石廟正南300米處。清乾隆初年,趙姓自今東城街道趙家老莊、郭姓自今城關街道河頭莊村遷入。乾隆末年,杜姓自呂家河村遷入。清末,張姓、吳姓自北石廟村遷入。20世紀60年代,許姓自北石廟村遷入。現村中有趙、郭、杜、張、吳、許、劉共7姓,杜姓人口居多,曹姓或外遷或乏嗣不詳。
全村350餘戶,1200餘人,均為漢族。80%的村民信奉天主教。

行政區劃

1948年4月臨朐全境解放,7月劃入益臨縣;1952年6月益臨縣撤銷,復歸臨朐縣;1958年9月成立營子人民公社,屬之;1984年4月社改鄉(鎮),屬營子鄉;1993年6月營子撤鄉設鎮,屬營子鎮;2007年8月鄉鎮合併,屬東城街道。

基礎建設

1976年,實施新村規劃,每4戶為一居住片,每戶規劃面積256平方米。修建寬十二米南北主街一條,寬八米東西街一條,其餘道路若干條。
1982年村集體投資兩萬元,打40米口井一眼,在村北建水囤一座並配套灌溉用大型水池,近40%的村民用上機井水,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條件得到改善。2004年,村集體再打50米深新機井一眼,在村後新修大型水囤一座,戶戶用上自來水。
1980年,購置30千伏安變壓器1台,全村實現通電。2007年,投資30萬元實行電網改造,架空線路全部移入地下。

科教文衛

北石廟村歷來重視教育辦學,清初村中設私塾。1906年,天主教辦教會國小。七八十年代的村國小位於南崖頭以西,僅有教室辦公室等基礎配置。1991年愛國華僑孫建義(字冠三),在台灣地區發動包括著名作家柏楊在內的多人捐款,為家鄉捐資2萬美元新建國小一所,命名“冠三國小”。1997年,蔡家董莊國小併入北石廟村學校。現學校已被撤併校舍猶存。
北石廟村人才輩出,據記載清朝光緒年間北石廟村有貢生張廷勛。改革開放以後,大學畢業生多達幾十人。
在文化建設方面,1962年村中有文藝演出隊,主要演唱革命歌曲、快板劇等。1967年以團支部為主成立青少年業餘文藝宣傳隊。在衛生事業方面,1960年村設衛生所,現有村衛生室1處。2006年,95%的農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1970年,接收青島煙臺等地下鄉知識青年8人,根據上級政策1976年返城安置。

宗教事業

立於北石廟村的路德聖母堂碑,時間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十六日,碑文曰“吾莊崇奉天主聖教,父老相傳,自明季始,世蓋十餘,年蓋三百餘矣”。從碑文推測北石廟村信奉天主教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全國最早的一批信眾。
據載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村中心建北屋4間西屋3間為教堂,呈人字形。開濰坊天主教在農村建教堂之先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坐堂神父出資擴建。聖母堂呈人字形,有出廈北屋6間東屋5間南樓2層鐘樓1座。教堂為磚木結構,鐘樓高十餘米,鑄鐘年代為1910年。鐘樓書有對聯:“叩則鳴仿佛高唱頌真主,聞其聲務須齊來拜聖堂。”1912年,由法籍神父主持修建教堂前院。
村後北山被信眾稱謂路德聖母山,1908年在山頂豎起遠處可見的8米多高的十字架。山前建有石頭祭台,台前書有“至聖無鑽,童貞聖母”八字。旁邊一山洞內供有一米多高的鐵鑄聖母像,周山遍植松柏,每逢聖母的節日教友會上山朝聖。
20世紀初到解放前,先後由法國、奧地利、加拿大等外籍神父在北石廟坐堂,期間亦有本土神父坐堂理事。文革期間教堂被徵用,拆去屋頂下落一米,拆去前廈並將東堂鐘樓拆毀。1982年,落實國家宗教政策後教堂重新開放。1985年由該村天主教領導小組負責人孫樂田、竇開良等組織重修工作。1991年重建東堂和鐘樓。2005年前後完成前院東西屋危房改造重建。其後對教堂又進行多次翻修,歷史悠久的北堂得到加固。
村北路德聖母山之設施,於20世紀40年代因戰爭被毀,山上松樹在解放後被砍伐殆盡。2008年由教友捐款和教區籌資220萬元動工重建,已建成敬老院、幼稚園和康復中心等機構,山頂塔樓因政策等原因尚未完工。

新農建設

北石廟村有光榮的參軍歷史,先後有五六十人參加八路軍、解放軍。其中張文光、竇開科、夏奎文、孫建太、盧公德、吳克永等參加過解放戰爭,杜慶友、常成明、吳克永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張文光(曾用名趙傳倫),生於1925年,在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敵後武工隊,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轉業到蒼山縣(今蘭陵縣)等地工作,享受離休待遇,是北石廟村早期共產黨員的代表之一。
1955年設立村黨支部,歷任黨支部書記及任職時間為:竇開科(1955.1-1955.12)、吳奎祥(1956.1-1975.12)、吳克法(1976.1-1981.10)、吳明月(1981.11-1996.9)、吳陽軍(1996.10-至今)。在現任黨支部領導下,近幾年新農村建設成績顯著。繼2016年前後進行了整村道路硬化和外立面美化等民生工程之後,在新冠疫情期間完成了自來水管道更新和天然氣入戶等大型惠民基礎設施建設,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隨著S6濟濰高速公路的建設,曹家旺村實現了整村拆遷,異地安置到南環路北側的皇山社區。古老的鄉村在時代變遷的大潮中,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