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北留鎮煤炭、礦石、旅遊資源豐富,陽城電廠、蘭花科創田悅1830化肥廠等大企業均在該地。北留鎮擁有皇城相府、海會寺、郭峪古城、九女仙湖、劉秀嶺、牛頭寨等旅遊景點,擁有皇城、郭峪、大橋、堯溝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皇城、郭峪2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海會寺、郭峪古建築群2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
產業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北留人民富而思進,積極投身二次創業,多業並行,多措並舉,注重發展非煤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促進以煤礦為主的礦山產業向地面產業轉移,依託煤炭產業的積累來反哺旅遊業,做到“地下轉地上,黑色變綠色”,煤炭、旅遊、製造、生態、人文、環保多角度全方位發展。歷年來被命名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小城鎮財稅改革試點鎮”、 “全國重點鎮”、“國家園林城鎮”,2009年7月,北留鎮和
皇城村又被山西省推薦參加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評選活動。
農業發展
北留鎮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大膽創新,奮力開拓,努力做到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管理、高效率運作。近年來,北留的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累計投資逾億元,進行了水、電、路、汛配套設施的建設。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和完善了北留、南留等5所高標準省、市文明中國小校。還不斷健全了城鎮教、科、文、衛、體、娛等配套場所和設施。
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特色園林鎮。63.5公頃的楊莊生態農業園區包括了自然生態景觀區,高科技現代農業生態的生產和展示場所;史山生態園是通過荒山綠化而建立的生態園區,8平方公里的荒坡披上了綠裝,實施的柿子產業化工程,引進境外技術大力發展柿子系列飲料、柿子防鏽漆,拉動了農林產業帶的發展。
城區發展
北留鎮黨委和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改善人居環境。圍繞“生態旅遊鎮、特色園林鎮、一流文明鎮”的總目標,努力創建國家園林城鎮,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在鎮區5.11平方公里中,人均擁有15平方米的城鎮公共綠地。為加強中心鎮區公共綠地的建設。2005年,北留鎮投資1700多萬元,修建了占地6萬平方米的和諧廣場,其中綠化面積4.8萬多平方米。劉秀嶺公園、紅廟嶺公園也全面開放。公園內種植了10餘萬株的桃、李、杏、葡萄、梨等各種果樹,以及春、夏、秋季花期不斷的各種花木,水域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
文物保護
完善規劃管理,保護歷史風貌。2001年,北留鎮在山西省率先成立了“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相繼出台了《北留鎮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實施細則》、《北留鎮鎮區綠化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加強了鎮容、鎮貌的整頓治理。編制了《北留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突出體現了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科學發展、城鄉統籌的理念。
北留政府高度重視對文物的保護,在劉秀嶺公園中保留並修繕了“劉秀廟”,並對園內古樹嚴格保護。在皇城相府結合陳廷敬墓地“紫雲阡”,開發建設了面積1.6萬餘平方米的綠地;在皇城相府古城堡外,恢復了芷園,新建綠地1萬平方米。
綠化建設
實施大環境綠化,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北留鎮通過民眾性植樹造林活動,深入開展了“四路五區”綠化工程,累計投入資金3870萬元,對17065畝“四荒”、“四旁”地塊實施綠化。其中退耕面積8965畝,天然林保護面積2000畝,道路綠化、荒山綠化6100畝。2005年該鎮被山西省政府命名為“環境優美鄉鎮”。
北留鎮政府高度重視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綜合服務功能。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展以及一批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相繼完工並投入使用,北留鎮的城鎮基礎設施已日趨完善。
能源發展
高標準的綠化格局,嚴格的環境保護和大力度的新能源開發建設,使北留小城鎮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持續改善和提升了人民民眾的生活品質,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北留鎮現基本形成旅遊、煤炭、電力、化工、商貿、農牧六大支柱產業,全鎮共有各級、各類企業、商鋪2000餘個,解決各類勞動力就業10000餘人。2008年全鎮完成社會總產值16.2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4.95億元,完成稅收1.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58元。
作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北留3.5萬人民將萬眾一心、團結拼搏,以晉城市設立北留-周村工業園區為契機,以皇城相府為龍頭的旅遊業為重點,拓寬發展模式,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大力發展旅遊、商貿、物流、餐飲、信息、服務等產業,不斷壯大鎮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特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樹立新理念,搞好鎮村規劃,避免重複投資;積極借鑑外地成功經驗,提升小城鎮的輻射功能和拉動效應,把推進特色城鎮建設同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走出一條適合北留實際的發展新路,為建設中西部經濟強鎮、旅遊大鎮、文化名鎮,生態靚鎮而努力奮鬥!
著名景點
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景區(國家AAAAA級)
皇城相府簡介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歷任吏、戶、刑、工四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大帝的老師,
《康熙字典》總閱官,清代名相
陳廷敬的府邸。她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國際電力公司所在地的北留鎮皇城村。
皇城相府景區遊覽面積十萬多平方米。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
御書樓金碧輝煌,
河山樓雄奇險峻,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築居府院連綿,藏兵洞奇妙無窮,南書院曲徑通幽,西花園風景別致,紫芸阡御碑林立。縱觀相府景區,歷史人文底蘊厚重,造型獨特,氣象萬千。
明清兩代,陳氏一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有“房姚比雅韻,李杜並詩豪”的評價。乾隆皇帝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對陳廷敬及陳氏家族予以褒獎。
全國政協委員、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中國文物協會理事兼山西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稱皇城相府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實屬罕見,是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與地方民居為一體的民清建築群,是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村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名人陳廷敬
陳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由
翰林院庶吉士、日進
起居注官、侍講學士、
侍讀學士、內閣學士、
禮部侍郎、
工部尚書、
戶部尚書、
刑部尚書、
吏部尚書,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淵閣大學士。為《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的總閱官。康熙皇帝對他極為器重,曾多次賜詩、賜聯、題字。致仕時,
康熙帝在花甲之年,為他御書"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匾聯,以示為其功德的褒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陳廷敬病逝,享年74歲,康熙特命皇三子
誠親王胤祉率滿漢文武大臣前往祭奠,為御賜輓詩,其中有"世傳詩賦重,國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辭別。然後遣官護喪歸葬故里。
陳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是當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陳廷敬20歲走出這古城堡,中進土、入翰林,一生升遷28次,參與國家政要軍機40餘年,成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為清王朝的發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輔佐作用,立下了顯赫的功勳。
陳廷敬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時還是著名的
文學家、史學家、理學家。他長期擔任康熙皇帝的經筵講官,同時主持編纂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
大清一統志》等重要的文化典籍,這位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清史研究的學術成就,拓寬了清史研究的學術領域,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陳氏家族是當地旺族,家境殷實,教育得當,因而人才輩出。皇城村陳氏家族中,從明代中葉至清代嘉慶年間,九人中進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傳世的詩人達33人之多,成為清代北方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
建築特徵
建築群分
內城、
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為明代
建築風格。尤其是七層百尺河山樓及附屬建築107間藏兵洞,是明代建築中的珍品,也顯示出古老古堡風格。
外城完工於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講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賜的“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築特徵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在河山樓內還有井、碾、磨,並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護城保莊、抵禦外侵。
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築,也給
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城城門外有高達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內有大小
石牌坊兩座,銘刻著“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後親賜的御碑,表達了康熙對陳庭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這裡,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留之完整,為國內少見。
專家介紹,整座建築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及清初
政治面貌和
宗教信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中華民居瑰寶——郭峪古城景區
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城堡依山傍水,城牆雄偉壯觀,城頭雉堞林立。城內豫樓高聳,古廟森嚴,官宅豪華,民居典雅,是中國鄉村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群。現存元代古廟——湯帝廟,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明代巨觀——白雲觀,具有“山上山,廟中廟”的奇特景觀;號稱“無梁廟”的文昌閣,高踞於蒼龍嶺上的松濤雲海之中,登臨有如入仙境之感;現存明清官宅民居40多院1100餘間,其中有清朝名相陳廷敬的九世祖居。被我國古建專家稱為“中國民居之瑰寶”。
郭峪往日的繁榮是由傑出的古人創造的。明清兩代,郭峪“官侍郎、巡撫、翰林、台省、監司、守令者嘗不絕於時”。據康熙年間不完全統計,郭峪人在國內各地做官的有48人(其中有18名舉人和15名進士)。一個幾百戶人家的山村,有如此眾多的顯赫人物,可見當時人文之鼎盛。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
郭峪村是震驚中外的“十二月事變”發生地之一。
郭峪不僅古代輝煌,今天也是晉城市聞名的小康村。郭峪人立志大力挖掘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開發旅遊,古村·郭峪將以它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群,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給遊人以特殊的、美的享受。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郭峪村 典型的軍事防禦“蜂窩城”。
歷史淵源:郭峪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與歷史文化名鎮皇城相府相鄰。郭峪古村地理位置優越,在歷史上就有殷實豐厚的物資條件,因此歷史文化積澱非常豐厚。一方面,占我國主導地位的儒、道、佛、官、士、商等各種階層的不同理念在這裡並存、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地方的人文環境和特色的文化傳統,如社火、祭祀、民俗精神、傳統手工藝等形成了郭峪古村獨有的特色民風民俗,而且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文化特色:郭峪古村落是一處規模宏大、保存完好,極具沁河流域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群,既有最為生活化的居住建築、官宦府邸、商賈豪宅和普通居民,也有禮制、祭祀建築,還有文教、公益建築以及商業建築和防禦性建築等,是一個相當完備的整體建築群。它的價值不僅表現於某個單體建築上,而是整個村落在特定的自然、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建築環境。
郭峪古城是為避難自保而建的防禦性建築,它的城牆和豫樓高大堅固,雄偉壯觀,防禦性能極強,至今仍保存完好。城堡的獨特之處是城牆內壁上修建的城窯。城窯依城牆的高低不同而建有一至三層,密密麻麻,酷似蜂窩,故稱“蜂窩城”。
郭峪城中建有豫樓,豫樓和城堡為同體防禦性建築。豫樓防禦功能齊備,在設計建造上為防患禦敵作了周全的考慮。
郭峪古村不僅保存了完好的古代村落格局,而且保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真正再現了明清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圖景,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在這裡得到了充分體現。
那些精美絕倫的遺蹟不只屬於這幾個村落,它屬於中國,乃至世界。保護這些文化古村鎮不只是Z府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原後花園——九女湖風景區
九女湖景區位於沁河和長河的交匯處,東距晉城市主城區40公里,西距晉城市陽城縣20公里,北距北留鎮7公里,是晉城市重要的自然風光旅遊景區之一。
九女湖因陽城古八景之一的“
九女仙台”及山西第一泉“延河泉”蓄水成湖而名,其主體景觀是利用杜河水電大壩攔截沁河水道而形成的高峽平湖,湖面長達10多公里,總面積13平方公里.景區內處處成景,步步生幽,有屹立於水中如中流砥柱的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測,被稱為“海眼”的黑龍潭;有雲蒸霞蔚,懸崖垂掛的白雲洞、娘娘廟:有尖擔印、三面鑼、三圪堆、牛皮洞等文化遺址;有皮艇漂流、顛簸驚險的小澗流泉;有自助攀岩,挑戰極限的雲嶺絕壁;更有雪瀑飛泄的杜河大壩、凌空飛架的鐵路大橋等。置身其中,眼前是晴波瀲灩,碧水萬頃,耳中是神奇傳說,娓娓道來,腳下則快艇輕捷,破浪而前,身周則危崖對峙,柳暗花明,時而靈洞幽秘,時而芳洲情恬,時而田舍儼然,時而飛瀑流銀,紅葉簇簇如天工作畫,垂釣悠悠如巨匠為詩,水上人家則怡然自樂,山問號歌則粗獷纏綿,加之水氣清香,隨風徐來,使人心曠神清,抑鬱得舒,不知而沉醉,不覺而忘俗。 “九女湖”——北方之小江南,真人間之勝境也!
海會寺景區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於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
大橋村西,為晉城市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
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解放前後損壞嚴重,現存多為明清遺物。雙塔為現存的主要建築,由宋代磚塔和明代舍利塔構成。 宋代磚塔,六角十級,高約20米,檐為迭澀式,每級交叉辟有門洞,塔身外壁滿砌小龕,原嵌滿小坐佛像,今已全失。
該塔原為唐代順 禪師墓塔,後經宋代重修。 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級,高約40米。下部三層圍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層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為高塔中的一層空中樓閣,並在此層重點使用琉璃構件,塔每層各面均仿照宋塔設定佛龕,並局部使用琉璃。塔上各檐所施斗拱俱不相同,舉目仰視,升、斗、梁、枋橡、飛瓦、鐸琳璃滿目,美不勝收,該塔為明嘉靖四年(1525年)修建,造形雄偉壯觀,色彩艷麗,號稱上黨明塔之冠。
重點工程
陽城電廠(大唐)
陽城電廠由陽城國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陽電一期)和大唐陽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陽電二期)兩個獨立法人實體組成。兩個公司獨立經營、獨立算。
陽電一期是國家“九五”計畫重點工程,建設規模為2100MW,安裝六台35萬千瓦進口燃煤發電機組,總投資129億元。是由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格盟國際能源有限公司、山西國際電力集團有限公司、美國愛依斯中國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中外合作企業。1997年開工建設,2002年全部投入商業運行,年上網電量110億千瓦時。機組投入商業運營後運行穩定,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為緩解經濟高速發展的江蘇省用電緊張局面、帶動山西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從2001年1月15日#1機組投產發電至2007年底已向江蘇送電680.24多億千瓦時。
陽電二期是國家“十五”計畫重點工程,建設規模為1200MW,安裝兩台60萬千瓦國產燃煤發電機組,工程總投資47億元。利用已建成的輸電線路的富餘容量繼續向江蘇送電。是由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格盟國際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中外合資企業。 2005年5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2007年9月20日兩台機組投入商業運營,二期工程如期竣工。陽城電廠以專廠、專線、專供的方式將電量全部以500KV交流線路送至相距760公里的江蘇淮陰,配套的送變電工程投資約40億元,它開“西電東送”之先河,是國家“變輸煤為輸煤和輸電並舉”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全國第一個跨大區遠距離超高壓交流發輸電工程。目前陽城電廠總裝機已達到3300MW。預計每年可向江蘇送電170億千瓦時,相當於向江蘇運輸700萬噸原煤,為減輕鐵路運輸壓力做出重大貢獻。截至2008年5月底,公司累計納稅28.37億元。公司職工595人。
陽電三期工程擬建規模為3960MW,安裝6台660MW超臨界、間接空冷凝氣式燃煤發電機組,設計為雙機一塔,取消煙囪,脫硫脫硝一次性同步建設到位。繼續採取專廠、專線、專供方式向江蘇省送電。按照規劃,三期工程全部投產後,陽城電廠總裝機容量將達到7260MW,為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每年可消耗地方末煤1550萬噸,向江蘇省送電390億千瓦時,上繳稅收約13億元,電力城規劃基本實現。
蘭花田悅
蘭花科創田悅化肥有限責任公司尿素18·30項目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工業結構調整項目,是我市“十一五”規劃發展目標之一。該項目採取當前國際上較為先進的工藝和設備,於2006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2007年投產。
陽城電廠(華能)
山西省陽城電廠是全國第一座專廠、專線、專供跨大區域輸電電廠。陽城電廠一期工程為6台35萬千瓦亞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由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江蘇省國信陽城電廠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和山西國際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總投資130億元,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於1997年8月開工建設,2002年7月全部投產發電。
產業結構調整
大力發展多元產業
近幾年,煤炭行業隨著國家對資源型企業產業政策的調整,嚴酷的形勢也使北留鎮的黨委、政府和基層幹部進一步認識到,單靠資源型企業是沒有持續性的。他們也在想方設法改變結構單一這一現狀,在經濟條件相對較為發達的村,也發展了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如史山村就利用當地豐富的柿子資源,引進境外技術大力發展柿子系列飲料、柿子防鏽漆;皇城村大力發展生物製藥、蜂蜜保健酒等。
依託大企業發展地方經濟
隨著國家重點項目“西電東輸”陽城電廠、蘭花田悅1830大化肥項目相繼落戶北留,北留鎮部分村依託大項目也發展了自己的小項目,如北留、南留、
壁河等村發展運輸業;坨村村在發展運輸業的同時,把征地補償款投資建企業,建成了奧美包裝有限公司,以及集餐飲、住宿、娛樂、洗浴為一體的鑫時泰商貿有限公司。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循環經濟
過去小鐵爐、小電廠、小煤礦、小鑄造和陽電、蘭花排放的廢渣,成了北留環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北留鎮緊緊抓住國家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的有利時機,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金廈、昊岳粉煤灰磚廠,年生產建築用磚2億塊,另外還建成了年產1億塊的騰建煤矸石磚廠。
豐富內涵,做大旅遊產業
在鞏固完善皇城相府、海會寺、九女仙湖、郭峪古城等旅遊景點的同時,2006年北留鎮投資1.2億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楊莊嶺生態農業觀光園,變單一的人文景觀為人文與自然相結合,他們還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相結合,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等內容,豐富了旅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