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環城路

北環城路

北環城路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就是今天榕城北門“中興園”對面的一排七層樓的建築物。早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這裡是北環城路1號至7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揭陽市北環城路
  • 外文名:Jiey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rth ring roads
從進賢門向北延伸,城牆早已拆除,右邊的護城河魚翔淺底,清澈的河水是居民直接的生活用水。左邊是溪河,一直延至明代一條街的埔上里,源順、破門樓鄭、祜記、源長、石鼓裡、廊下孫、口溪、三升橋、北門街頭到後排溪,流進北滘,匯入北河。這么兩溪相夾的北環城路卻只有7座房子,4戶常住人家。然而北環城路的車輛交通在那時很是繁忙,白天特別熱鬧,而一到太陽西下,整個北環城路明顯顯得安靜,婦兒從傍晚開始,都不敢從北環城路走到進賢門,只有偶爾的汽車聲,才打破北環城路寂靜的夜空。
北環城路7座房子,坐東朝西,面對環城路,背靠護城河,每座房子都有一個後門,閒時可觀從北河劃來的木船,運載著城裡人的生活用品、農用肥料,不少船隻專門運載城裡人的垃圾,木船在護城河上穿梭運行,偶爾還能聽到船夫們高興時哼著的潮劇唱腔,好一派江南畫卷。夏天太陽西下時,護城河成了天然的游泳池,赤裸身子的小男孩相互戲水,勞累一天的市民也趕到河裡尋找涼爽,成了河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北環城路人家端著飯碗,倚門觀看,成了流水人家的逸致。華燈初上,倚著護城河畔,擺上功夫茶具,那嗶嗶響的小炭爐,煮著開水,人們慢條斯理品著香茗,清風吹習,潮曲聲聲,更是快意。
北環城路1號房子是一座小下山虎,從記事起,就是“達善堂”,裡面設有諸神,供人拜祭,可惜香火不旺。“善堂”主要是收埋無人認領的屍體。南邊有一個花園,花草也不茂盛,像是缺少管理。有一個廟祝,似乎是八社人家,為人慈善。
2號至4號是同時建設,一律是兩層的騎樓。但2號樓從建成那天起,就沒有住過人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是榕城的義務消防隊,這是揭陽消防系統的發源地。上級派了一個隊長姓方,人家稱他方隊長,個子不高,很有魄力。隊員都是義務的,沒有工資。消防器具特別簡單,一有火災,這些義務的消防隊員就前往救援,感謝信貼滿牆頭。然而感謝信不能管飽肚子,不知何時,這支隊伍兼職做掩埋隊,城裡有人家父母年老去世,就請他們前往幫助,上山修墓地,開始是義務,後來就有收費了。直到六十年代中,消防隊才搬離此地,這批義務消防隊隊員專門做掩埋隊,一直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才和“善堂”連為一體,成為北門居委會的街道小工廠 . 3號樓是“中和”鐵鋪,主人孫姓,是從香港捷和工廠歸來的技術員。五十年代初“中和”鐵鋪生產的玩具,彈棉機在潮汕很有名氣。潮汕地區流傳一句話,匯潮汕機器人員互湊起來只有“技半銼”,孫××人是一技銼“,可見”中和“鋪主技術的高超,可以說是潮汕機械行業的泰斗。在五十年代初由他組建揭陽工業小組,發展為合營工廠,最後發展成揭陽縣農機、機械、鑄造三廠(如今馬牙的帝豪宛就是拆遷三廠建起來的),在揭陽的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4號人家是“裕華襪廠”,鋪主黃姓。裕華襪廠所生產的產品也是暢銷潮汕各地,在當時也是較有名氣的一個小手工業作坊。在六十年代初,也是回響政府號召,參加合作社成了榕城針織廠的技術骨幹。
5號人家是做醬油生產的,鋪主姓洪,是西門人,在北門開醬油鋪,鋪號“老勝美”。北環城路的醬油遠銷各地,很有名氣,每天早上,都有汽車在此等候裝貨,兒時喜歡用醬油伴稀飯,甘甜可口。
6號、7號人家是鄞姓兄弟,鋪號“大光燈”,專門做汽燈生意,在當時可是一門好生意。五十年代,沒有電燈,誰家做好事,鄉村演戲,都必須到北門“大光燈”租汽燈,解決照明問題,鄞家的燈式多樣,大小適中,很符合民眾需求,加上服務態度好,生意一直不錯。
北環城路枕河人家,生產不同,生活方式各異,但鄰里團結,互相幫助,共同發展,安居樂業。這種安定的鄰里生活延續到八十年代中期,因房地產商看中這片地,填護城河改造舊城,在原地建了一幢7層高大樓,從7戶人家變成幾十戶人家,居住環境雖有變化,但那流水人家的安逸生活已一去不復返,護城河也成了臭水溝。
枕河人家熱切期望嶺南水城早日建成,還市民一條清澈的護城河,讓流水人家重飲昔日城水之甜,重溫昔日水城之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