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漁山燈塔

北漁山燈塔

北漁山燈塔位於浙江省漁山列島一座108米高的山峰上,該燈塔始建於1895年,為鑄鐵塔身,燈塔使用直徑2660毫米牛眼透鏡,用煤油紗罩燈頭,射程25海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漁山燈塔
  • 地理位置:28°53′.0N 122°15′.6E
  • 塔高:16米
  • 燈高:104米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燈塔建置,兩次損壞,重修紀實,歷史價值,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28°53′.0N 122°15′.6E
塔高:16米 燈高:104米
燈質:閃(2)白20秒 射程:25海里
北漁山燈塔位於浙江省漁山列島一座108米高的山峰上,該燈塔始建於1895年,為鑄鐵塔身,燈塔使用直徑2660毫米牛眼透鏡,用煤油紗罩燈頭,射程25海里。戰爭期間燈器、燈籠、房屋均被炸毀。1945年臨時恢復發光,1947年在原塔身頂部設五等電閃燈發光,閃(2)白10秒,射程18海里。1985年,利用原鑄鐵塔身重建。1987年7月1日正式發光。塔身為圓柱形,紅白相同橫紋,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導航標誌,燈塔裝有雷達應答器,2006年1月同址建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基站。

歷史沿革

燈塔建置

光緒九年、十六年華輪“懷遠”號、德輪“揚子”號相繼在附近失事,前者死165人,迫於情勢,由上海海關耗銀五萬關平兩(一關平兩合37.8克)建置。燈塔圓筒形,白色,鑄鋼組合,高16.9米(含頂上方向標),燈高海拔103.6米,為我國海關所轄最高燈塔。內置法國巴黎巴比爾公司所制特等鏡機,“直徑約八呎九吋(2.71米)、高十二呎(3.66米)”,體積之大,時為世界鏡機之最,“內部美麗宏壯,引人注目,不啻為透鏡及菱鏡所造之巨室也,體重十五噸,置於水銀浮槽上,以手觸之,即可旋轉自如,靈巧異常”,“該燈原系6芯燈頭,燃用煤油,至宣統二年(1910)始改置白熾紗罩燈頭,燭力由九萬四千支增至三十萬九千支,迨民國十六年(1927)後改裝‘自燃式’紗罩,燭力遂增至八十九萬支矣”。故其時有遠東第一燈塔之謂。“該燈鏡機旋轉一周,雖需時二分鐘,然每半分鐘尚能發放白色閃光二次”,晴夜26海內均能見之。燈塔初建時,塔北斜坡建有燈站屋宇院落,院外西北隅高丘上樹有海關巡輪輸送物料標識用旗桿,在院落東端和旗桿旁築有警霧炮台二處(後不奏效而拆除)。

兩次損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漁山為日軍侵占,1944年,美機轟炸日軍時燈塔被損壞。1947年,上海海關派技師史瑞昌等修復,燈器改用美國375毫米電閃燈(愛迪生原電池),但效果遠非昔比。1955年2月8日,蔣經國由“國防部長”俞大維等陪同,從大陳島乘大昭艦巡視漁山。13日,漁山列島解放,島上已無居民,塔內設施悉遭破壞。

重修紀實

1983年前燈塔屬海軍管轄,後歸上海海上監督局溫州航標區管轄至今。1985年,交通部批准原塔重修。同年,溫州航標區在附近建高12米、射程13海里太陽能鋼架燈樁應急過渡。翌年6月,上海航道局和溫州航標區組織施工開始重修,1987年6月30日竣工,7月15日18時投產正式發光;次日舉行落成典禮,《中國交通報》與滬、溫、台等多家報紙報導。2002年12月30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修之燈塔,塊石砌築圓形基座與直筒形鑄鋼組合塔身(含燈籠骨、塔頂)仍為原物,塔身祛銹後漆紅白相間環帶。通高16.06米,底部直徑5.4米,向上略有收分。塔下部朝北開有塔門。至高7.65米之燈室底面位,向外挑鑄出帶欄桿迴廊,用以塔外巡眺。其上燈室自底面至頂蓋檐口高6.08米,燈室下部身壁高2.27米,開有廊門與一圈進氣孔,壁頂鑄置縱橫鐵條支撐塔蓋,兼作安裝玻璃之燈籠骨,該身壁外皮近口沿位置復挑鑄出帶扶手小迴廊,便養護燈籠者立足。塔蓋斗笠形,高2.33米,由頂蓋與頂子組成,其間留有空隙,資燈室排散熱氣。原塔頂子上有方向標,今改為避雷針,高1.1米。
新塔燈器引進英國PRB-21型密封式光束旋轉燈透鏡、D型密封式光束燈燈泡,光強1884000 cd,燈質閃(2)白20秒,燈高海拔103.65米,射程大於25海里,0-360°全方位可見。有自動控制和檢測報警裝置,備有自動轉換之副燈系統。值班、油機、生活等用房及其相關設施均較齊全,周砌圍牆,形成塔院,外築停機坪,為國內等級標準最高之燈塔,溫州航標區派員值班管理。

歷史價值

燈塔創建早、體量大、科技含量高、作用重要,歷經滄桑,在我國燈塔史上地位甚高,對近代航標史和航標科技研究提供實物資料。修復重光後,又成為我國南洋航線和我省沿海關鍵部位船舶航行重要目視標誌之一,有力保障國內外過往船隻與漁民生產安全。為漁山列島重添人文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