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二號

北溪二號

“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是俄羅斯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和五家歐洲公司的合作項目,每年可輸送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是“北溪二號”線股份公司的獨家持股者,負責實施這一耗資95億歐元的項目,並承擔一半的費用。截至2021年1月19日,“北溪二號”項目超過90%已鋪設完成。

2021年8月31日,俄羅斯“北溪-2”管道第一條支線調試工作已基本完成。9月10日,“北溪”天然氣管道全段鋪設完成。10月4日,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管道項目“北溪-2”運營商北溪-2 AG公司發布聲明稱,該公司已開始為“北溪-2”天然氣管線注入天然氣,接受注氣的只有“北溪-2”管線中的一條支線管道。2021年12月20日,據德國媒體報導,儘管“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尚未獲得運營許可,但該項目運營公司已經開始為第二條管道填充天然氣。

2022年3月2日報導,一位瑞士官員稱,由於外界對俄實施的制裁,“北溪2號”運營商出現大規模的支付困難,已經解僱所有106名員工,並結束其業務。官員表示,該公司還沒有申請破產。2022年3月4日,據“今日俄羅斯”報導,“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公司申請破產。2022年3月4日最新訊息稱,“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公司否認申請破產。2024年2月7日,瑞典檢方宣布,瑞典方面決定結束持續16個多月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調查,“調查的結論是瑞典缺乏管轄權”。

基本介紹

項目目標,項目路線圖,項目發展,項目制裁,重申支持,項目進展,項目評論,相關事件,受到制裁,實施反制,水下爆炸,記者爆料,相關新聞,

項目目標

“北溪二號”的目標是通過波羅的海德國,每年向歐盟國家提供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預計2019年底建成後,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可能翻倍。
“北溪二號”的目標旨在鋪設一條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可繞過烏克蘭把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德國,再通過德國幹線管道輸送到其他歐洲國家。

項目路線圖

“北溪二號”是一條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紅色為“北溪二號”管道。
北溪二號
北溪二號

項目發展

項目制裁

2019年1月13日,美國駐德國大使理察·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向多家德國公司發出信件,並暗示可能會對支持“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公司實施制裁。德國外交部建議這些公司,可以將其視為“挑釁”,不予回復。
2019年8月7日,德國東歐經濟關係委員會主席沃爾夫岡·比歇勒表示,“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屬於歐洲事務,美國威脅制裁該項目傷害歐美關係。
當地時間2019年12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總額高達7380億美元的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法案中提出“對抗俄羅斯”、制裁“北溪-2”等內容。包括對參與“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企業實施制裁,措施包括禁止相關企業人員去美國旅行,以及凍吉他們在美國的財產等。
2019年12月20日,負責鋪設“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瑞士-荷蘭Allseas公司發布訊息稱,該公司因美國制裁威脅已停止該項目工作。該公司表示,希望美國就如何實施制裁作出解釋。
2020年9月1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施特拉爾松市發表講話時稱,德國支持“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建造工作,並認為美國的制裁是不可接受的。
2020年11月21日,德新社以一名美國高官為訊息源報導,美國政府制裁相威脅,要求一批企業和個人停止參與“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
2021年1月19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宣布對一家俄羅斯企業及其鋪管船“福爾圖娜”號實施制裁,理由是其參與了“北溪-2”海底輸氣管道項目建設。對此,德國方面表示“遺憾”。俄羅斯方面則批評美國的制裁非法,俄方希望“北溪-2”項目最終得以建成的立場不變。截至19日,項目超過90%已鋪設完成。
2021年1月21日下午,歐洲議會在全會最後一天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歐盟立即同俄羅斯停止“有爭議”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歐洲議會在聲明中稱,隨著多年來雙方關係不斷惡化,歐洲議會議員強調歐盟各國應認真審視與俄羅斯在外交政策平台及工程建設中的合作,其中就包括“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聲明還稱,歐盟不應當繼續歡迎俄羅斯“來路不明”的財富投資。
2021年4月2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以語音投票的方式通過了《烏克蘭安全夥伴關係法案》,該法案向正在與俄羅斯處於軍事緊張對峙中的烏克蘭提供援助,並向參與“北溪-2”燃氣管道項目建設的相關公司施壓。
2021年5月19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對關於美國有可能取消對“北溪-2”項目制裁的言論進行了評價。他表示,出現這種言論本身比準備制裁的訊息要好得多,但是並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因此很難被視為一個信號。
2021年5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方決定對參與“北溪-2”天然氣管道建設的“北溪-2”股份公司(Nord Stream 2 AG)及其負責人(執行長)馬蒂亞斯·瓦爾尼希予以制裁豁免,並稱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北溪-2”股份公司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附屬企業,總部設在瑞士。
2021年5月22日,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政府對美方反覆無常的舉動表達了批評。美國方面5月19日曾宣布放棄對“北溪-2”項目運營商及負責人的制裁,不過,美國財政部隨後又宣布就“北溪-2”項目對3個俄羅斯實體和13艘俄羅斯船隻實施制裁。
2021年6月3日,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高級代表團赴美就“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展開的磋商並未取得進展。外界分析指出,雖然美國暫停了部分針對“北溪-2”項目的制裁,且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達出願意溝通的意願,但雙方並未提出具體的談判計畫。
當地時間2021年6月20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表示,美國繼續針對參與“北溪-2”項目建設的俄羅斯實體實施制裁。
當地時間2021年6月2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柏林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雙方會議的話題包括新冠肺炎疫情、氣候危機、和阿富汗等問題,但兩國在“北溪-2”輸油管道問題上仍舊存在爭端。
2021年11月16日,針對德國能源監管機構——德國聯邦網路管理局宣布暫停“北溪-2”天然氣運營商資格認證程式一事,俄羅斯方面17日回應說,不認為此事涉及政治因素。

重申支持

2019年12月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了電話會談,雙方重申繼續支持“北溪-2”項目。
2021年4月15日,據俄新社報導,俄羅斯國家杜馬能源委員會主席帕維爾·扎瓦利內在與德國議員的會面上表示,“北溪—2”天然氣管道不晚於2021年夏季竣工,且德國方面有希望在2021年夏通過該管道收到第一批俄羅斯天然氣;
2021年5月17日,德國聯邦海事局批准“北溪-2”項目在德國水域進行2公里的建設。“北溪-2”項目結束其在丹麥水域的鋪設工程,據悉,該工程在德國水域尚有一條13.9公里的管道和一條16.8公里的管道未鋪設完成;
當地時間6月3日,俄羅斯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表示,俄羅斯希望“北溪-2”工程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諾瓦克表示,目前“北溪-2”項目仍在繼續施工,還有約100公里的管道需要鋪設。
當地時間6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北溪-2”項目第一條管道已經完工,第二條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鋪設完畢。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已準備好為“北溪-2”項目注入天然氣,開始供應的時間取決於德國的監管部門。
6月10日,“北溪-2”項目第一條支線的海底管道俄羅斯段與德國段相互連線,這意味著第一條支線在技術層面的建設已經完成。第一條支線的充氣調試工作於6月11日啟動。項目第二條支線的管道鋪設作業正在穩步推進
7月11日,“北溪-2”股份公司總經理馬蒂亞斯·瓦爾尼希對媒體表示,“北溪-2”管道建設於八月底完成,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了98%。
8月31日,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宣布,俄羅斯“北溪-2”管道第一條支線調試工作已基本完成,俄天然氣公司正在努力讓該項目儘快投入實際運營,第二條支線的鋪設工作也已經進入尾聲。
9月2日,俄羅斯聯邦能源部負責人在俄羅斯第六屆東方經濟論壇間隙表示,“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最早於2021年開始供應天然氣。
9月10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外宣布,“北溪”天然氣管道全段鋪設完成。
10月4日,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管道項目“北溪-2”運營商北溪-2 AG公司發布聲明稱,該公司已開始為“北溪-2”天然氣管線注入天然氣。該公司聲明稱,目前他們開始向“北溪-2”天然氣管線中的一條管道注入天然氣,目的是為了讓管線在技術測試時達到一定的氣壓。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16日,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路局宣布暫停對“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運營的認證審批,在未獲得審批之前,該項目無法合法運營。
2021年11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表示,美國將繼續針對“北溪2號”管道項目實施制裁。美國國務院此前還宣布,對參與“北溪2號”管道項目的兩艘船隻和一家公司實施制裁。俄駐美大使抨擊稱新制裁不可接受。

項目進展

2021年12月20日,據德國媒體報導,儘管“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尚未獲得運營許可,但該項目運營公司已經開始為第二條管道填充天然氣。
2022年1月26日,“北溪-2”項目正式在德國註冊成立運營公司。
2022年2月2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宣布,在俄烏衝突升級的背景下,德國政府將暫時停止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審批程式。
2022年2月,打擊力度加大 美國將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實施制裁。
2022年2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宣布,針對“北溪-2”項目運營公司Nord Stream 2 AG及其公司高管實施新的制裁。
2022年3月2日,據俄羅斯外交部官網發布的檔案顯示,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德國政府暫停“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審批程式的決定不可接受。
當地時間2022年6月24日,德國媒體報導,德國正考慮將“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德國部分收歸國有。
當地時間2022年8月8日,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總理朔爾茨已經排除了批准“北溪-2”天然氣項目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北溪-1”天然氣管道項目的渦輪機仍未被運送至俄羅斯。

項目評論

美國政府聲稱“北溪-2”威脅歐洲的能源安全,會使歐洲更加依賴俄羅斯能源。俄羅斯政府則指出,美國阻撓“北溪-2”是為了擠占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企圖向歐洲高價兜售更多美國天然氣。
2021年11月22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進一步實施了與“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有關的制裁,制裁目標是與俄羅斯有關聯的Transadria有限公司及其船隻。
2021年12月7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明言,“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是西方對俄羅斯施壓的槓桿,以針對所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企圖。美國方面此前圍繞該項目對俄施加一系列制裁,其聲稱的制裁理由是“北溪-2”威脅歐洲能源安全,會使歐洲更加依賴俄羅斯能源。
2021年,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歐洲議會最大黨團領袖、歐洲人民黨主席唐納德·圖斯克(Donald Tusk)周末聲稱,安吉拉·默克爾 (Angela Merkel) 私下承認,她“無力”阻止德國強大的商業遊說團隊對“北溪 2 號”的支持。
2022年9月8日,據瑞士官方商業公報網站訊息,“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運營商的破產程式暫停至2023年1月。
2023年2月,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稱,“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為美國政府策劃,但多日來西方主流媒體對此事幾乎絕口不提。美國知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近日在接受總台採訪時,直言西方媒體選擇性忽視的做法“丟人”。薩克斯還認為,赫什的調查結果可信度很高。

相關事件

受到制裁

2022年3月2日報導,一位瑞士官員稱,由於外界對俄實施的制裁,“北溪2號”運營商出現大規模的支付困難,已經解僱所有106名員工,並結束其業務。官員表示,該公司目前還沒有申請破產。據知情人士透露,“北溪-2”天然氣管道公司一直在與財務人員清算債務,隨後啟動破產程式。
2022年3月4日最新訊息稱,“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公司否認申請破產。
2022年4月17日,德國聯盟黨的外交事務專家勒特根要求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州長施魏西格辭職,理由是後者一直支持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管道項目“北溪-2”。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1日,據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報導,瑞士法院決定在2022年9月10日前中止“北溪-2”天然氣管道公司的破產申請程式。
2022年9月30日,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對媒體表示,俄方正在對“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損壞進行調查。俄方已有的材料顯示,事故背後有“西方痕跡”。

實施反制

2022年3月8日訊息,俄羅斯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表示,世界市場上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飆升與俄羅斯無關,並將漲價歸咎於歐洲政客的言論。針對(德方)禁止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據報導,諾瓦克還稱,俄羅斯完全有權利以牙還牙,對通過北溪1號的天然氣供應實施禁運。

水下爆炸

2022年9月28日,新華網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瑞典測量站2022年9月26日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
9月27日,據瑞典電視台報導,兩次爆炸分別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26日零時03分和17時04分。瑞典國家地震台網地震學副教授比約恩·倫德說,能清楚地看到事發水域的海浪如何從底部反彈到水面,這意味著“發生了爆炸”。其中一次爆炸產生相當於2.3級的地震,瑞典南部30個測量站都探測到此次爆炸。
9月27日晚,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根據丹麥相關機構的綜合評估,“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並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壞”。
2022年9月29日,瑞典海岸警衛隊說,發現“北溪”天然氣管道第四個泄漏點。該泄漏點是在瑞典附近水域的“北溪-2” 管道上發現。
2022年9月30日,丹麥和瑞典發布的一份報告說,影響波羅的海“北溪”天然氣管道的4起泄漏事件是由相當於數百公斤炸藥的水下爆炸引起的。所有現有信息表明,這些爆炸是蓄意行為的結果。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3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宣布,遭到損壞的“北溪”管道3條支線已經停止漏氣,管內氣壓穩定。此外,為了穩定氣壓,俄氣公司仍在抽取“北溪-2”管道另一條完好支線中的天然氣,以便降低管內氣壓。俄氣表示,他們採取的措施可以安全檢測這條支線是否完好無損,同時可以降低事故區域的潛在生態風險。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25日,據瑞典電視台報導,在位於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後,密集的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瑞典、丹麥、德國均已派出調查船,調查管道發生事故的原因。
2022年11月18日,瑞典安全局和瑞典檢察官辦公室發布聲明稱,瑞典安全部門對於“北溪-2”管道的調查證實,這是一起“嚴重的破壞行為”,並在管道上發現爆炸物痕跡。

記者爆料

2023年2月,“美國知名記者挖出拜登政府炸毀‘北溪’管道內幕”,曾經揭露過美軍在越戰中屠殺大量平民的“美萊村事件”和美軍在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醜聞的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日前再次爆出猛料。根據他的調查,去年9月遭到人為破壞的從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是美國總統拜登下令讓美國情報部門和美軍人員秘密炸掉的。儘管白宮和中情局等都空洞地回應稱赫什的指控“純屬捏造”,但在國際社交媒體上,包括絕大多數美歐網民都不懷疑赫什調查報導的真實性。與此同時,歐洲的政客們卻大多陷入沉默。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9日表示,這些材料的出現再次表明,有必要對這一關鍵基礎設施遭到史無前例的襲擊進行公開的國際調查,“不揭露肇事者,不懲罰他們,這是不可能的”。

相關新聞

2022年5月15日,據俄羅斯衛星社報導,俄羅斯駐德國大使謝爾蓋·內恰耶夫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要回到“北溪-2”項目上來,管道已經鋪設,該項目隨時準備開始供氣。然而,他強調,“存在無論如何都不許使用俄羅斯天然氣的政治命令”。當地時間16日,據《俄羅斯報》報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總裁米勒表示,“北溪-2”天然氣管道可隨時投入使用。當地時間7月29日,德國聯邦議院氣候保護和能源委員會主席克勞斯·恩斯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德國仍然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因此,在沒有其他選項時,德國政府應該授權將已建成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投入運營,以緩解當前的能源危機。2022年9月4日,數千人在德國科隆遊行示威,抗議德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持,並指責對俄實施的制裁導致德國民眾生活受到影響。部分抗議者還指出,對俄實施的制裁導致能源價格和生活成本上漲,民眾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當地時間2022年9月26日,丹麥廣播電視台報導,丹麥海事管理局在波羅的海丹麥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東南部觀察到天然氣泄漏,並已在北溪-2天然氣管道運行的地方檢測到泄漏。
2022年9月26日,綜合路透社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北溪-2”天然氣管道在丹麥海域發生泄漏,丹麥當局要求所有船隻避開現場方圓5海里內海域。 據瑞典電視台27日報導,兩次爆炸分別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26日零時03分和17時04分,瑞典海事局隨後發出有關氣體泄漏的警告。瑞典國家地震台網地震學副教授比約恩·倫德說,能清楚地看到事發水域的海浪如何從底部反彈到水面,這意味著“發生了爆炸”。其中一次爆炸產生相當於2.3級的地震,瑞典南部30個測量站都探測到此次爆炸。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27日晚說,“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並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壞”。
2022年9月28日,俄羅斯正以“國際恐怖主義行為”性質對北溪事件展開調查。
2022年9月29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訊息,俄杜馬能源委員會主席、俄羅斯天然氣協會主席帕維爾扎瓦利內向記者表示,“北溪”管線維修可以通過兩種方法進行,但因為這在技術上困難,工程期可能至少要拖半年到一年。
2022年9月30日,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對媒體表示,俄方正在對“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損壞進行調查。俄方已有的材料顯示,事故背後有“西方痕跡”。
2022年10月1日(當地時間),丹麥能源署表示,運營“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北溪AG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北溪-2”天然氣管道中的壓力現已穩定,這表示管道中保持加壓的所有天然氣都已排空。目前“北溪-1”天然氣管道的排空情況還不清楚。
2022年10月3日,瑞典檢察院宣布封鎖“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附近海域,並展開刑事調查。
2022年10月3日,聯合國秘書長前特別顧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種種跡象表明,“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最有可能的肇事者是美國。
2022年10月6日,瑞典檢察院表示,經過3天的調查,通過對案發現場的調查,此次泄漏事件屬於“蓄意破壞”的嫌疑增加。
據路透社2022年10月7日報導,在“北溪-2”天然氣管道第一次發生泄漏後不久,一架美國海軍偵察機曾在附近海域上空飛行。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0日,丹麥廣播電視台報導,在博恩霍爾姆以北的波羅的海上空拍攝的航拍照片顯示,美國軍艦“保羅·伊格內修斯”號驅逐艦(USS Paul Ignatius)在靠近“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泄漏處的地方巡航。瑞典首相安德松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瑞典方面拒絕了俄羅斯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事件進行調查的要求。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8日,瑞典《快報》首次對外公布了一段“北溪”管道爆炸處的水下視頻畫面。畫面中,50多米的管道斷裂並落入海床中,造成巨大裂縫。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8日,瑞典媒體首次曝光“北溪”斷面視頻,幾乎排除意外事件可能性。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3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獲準參加了“北溪”管道爆炸現場調查,俄方專家在爆炸現場發現兩個深度分別為三米和五米的彈坑。
當地時間2023年2月17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的區域遍布北約的監控設備,美國應該公布其蒐集的相關信息來自證清白。
當地時間2023年3月13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在丹麥的許可下,對丹麥專屬經濟區海域的被炸管道進行了調查,並在距離爆炸現場30公里處發現了疑似爆炸裝置碎片。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2023年3月2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俄方已多次要求合作調查“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但未得到相關方面的任何回應;拉夫羅夫稱,俄方對該事件的調查透明度不抱期待,俄方仍將設法尋求“北溪”事件的真相。
2023年3月23日,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代表表示,聯合國安理會將於3月27日對俄方提交的一項決議草案投票,該草案為俄羅斯提交,要求調查去年3月的“北溪”管道破壞事件。
當地時間2023年3月24日,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丹麥能源署邀請“北溪-2”管道運營商參與打撈管道附近不明物體的行動。
2023年3月29日,丹麥能源署稱,“北溪-2”管道爆炸現場附近的不明物體打撈工作已經完成。初步檢查表明,該物體可能是一個海上煙霧浮標,被用於視覺標記,不具有威脅性。
俄羅斯外交部2023年5月25日說,俄方已召見德國、瑞典和丹麥駐俄大使,抗議三國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的調查“完全沒有結果”。俄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說,三國都故意拖延調查,且試圖隱瞞爆炸的幕後黑手。俄方對調查的不透明性以及三國在調查中拒絕與俄方接觸感到不滿。
2023年6月5日,據美國調查報導網站“灰色地帶”披露稱,發現了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調查的新線索。一個獨立調查團隊5月24日前往波羅的海海域,實地調查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破壞情況。調查隊在一個爆炸地點附近發現一隻與美國海軍潛水員所使用型號高度相似的潛水靴。水下視頻顯示,一隻黑色與橙色相間的長靴沉落在水底。視頻所攝位置在距離丹麥海岸31海里、處於瑞典專屬經濟區的北溪2號破裂管道上方。“灰色地帶”對靴子型號進行了識別,該靴子與美國海軍及商業潛水員使用的型號高度相似。官方調查人員此前曾獲悉該靴子的出現,但他們並未對其進行收集,也未公布這一發現。
當地時間2023年6月16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常駐聯合國第一副代表波利揚斯基表示,俄羅斯將重提“北溪”天然氣管道遭破壞事件調查話題,這一事件還沒有結束。
2023年7月11日,應俄羅斯代表團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就“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再度舉行公開會。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5日,德國電視二台和《明鏡》周刊援引安全部門訊息人士的話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與烏克蘭存在關聯的肇事者可能是“北溪”管道襲擊事件的幕後策劃者。
2024年2月6日,德國媒體《南德意志報》和《時代報》等多個訊息源的報導稱,瑞典對“北溪”管道爆炸案的初步調查即將結束。2月5日,負責調查此案的瑞典檢察官馬茨·永奎斯特表示,對“北溪”管道爆炸案的初步調查結果將在未來幾天內做出,但他不想具體說明是什麼樣的決定。瑞典《快報》指出,《南德意志報》和《時代報》等德國媒體目前從多個訊息來源獲悉,瑞典即將做出的決定是結束調查。
當地時間2024年2月7日,德國多家媒體報導稱,瑞典結束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的調查不會對德國產生影響。德國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已公開表示,調查行動將繼續進行,而且德國的調查甚至可能受益於瑞典調查的結束,因為瑞典方面可以將相關證據提交給德國當局。在“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發生後,瑞典曾從波羅的海打撈出部分破裂管道。據媒體披露,德國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對此“感興趣”,因為由此查獲的爆炸物痕跡可以與德國調查人員在疑似被用於開展破壞行動的“仙女座”號遊艇上發現的爆炸物痕跡進行比較。2月7日,瑞典檢方宣布,瑞典方面決定結束持續16個多月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調查,“調查的結論是瑞典缺乏管轄權”。當地時間2月26日,丹麥警方宣布,丹麥停止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的調查。當地時間3月5日,據俄羅斯塔斯社報導,俄羅斯聯邦對外情報局局長謝爾蓋·納雷什金接受採訪時表示,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是“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據美國媒體報導,納雷什金所說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指的就是英國和美國。
2024年3月13日訊息,法庭檔案顯示,北溪公司正就2022年發生的爆炸事件向其保險公司索賠超4億歐元(4.36億美元)。北溪公司將勞合社保險和Arch Insurance列為其訴訟的被告,該訴訟於上月提交倫敦法院。總部位於瑞士的北溪公司證實,與管道系統的保險公司之間在倫敦法院存在契約糾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