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泊子村現有472戶人家,1379口人。該村位於黃海灣西岸,地理位置優越。村西有青萊路,村東有新建的濱海大道,南有嶗山相映,北有溫泉寶地,西依 “安火戶”山,空氣清新,景色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泊子村
- 別名:後衛、衛後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32
- 郵政區碼:266211
- 地理位置:鰲山衛街道
- 面積:174.53公頃
- 人口:1379人
- 方言:即墨話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東京山、鶴山、天柱山、雙星度假村、港中旅度假村
- 機場:流亭國際機場
- 火車站:青島北站、即墨北站
- 車牌代碼:魯B
- 捷運:11號線
村莊由來,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社會福利,
村莊由來
據《林氏族譜》載,嶗山王戈莊村林氏來自福建,明朝初年,其一支遷岙山衛後立村,稱後衛,也稱衛後,又因地勢低,窪處積水成泊,稱泊子。為了與南泊子村相區別故稱北泊子。同治《即墨縣誌》標作後衛,《即墨鄉土志》標作北泊子。
據傳,該村在發展過程中另有林氏一脈、于氏一脈、朱氏一脈先後聚居於此,《永樂年間》還有邱氏、劉氏等多個姓氏來該村定居,逐漸形成該村現在之規模。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有180戶人家、760口人,有住房420間,人均4.4平方米。有可耕地1292畝,糧食畝產180公斤,農業總產值3萬元。
1970-1980年,黨組織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生產,村集體擁有拖拉機一台、磨房一處(4間房)、小型播種機10台、大型播種機1台。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在種好責任田之外,開始涉足二、三產業。到2004年,全村有油坊2個,豆腐房1個,各種加工廠7個,飼養場3處;有水產養殖戶210戶,個體經商戶9戶;有茶田38畝,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4442元。
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逐漸告別了泥坯型住房,新建了磚石結構的平房和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村民已建成樓房24棟(3間X2層),鋪基待蓋者9棟。全村現有民房2400間,人均住房面積約20平方米。全村現有電話338部,手機250部,機車500餘輛,三輪機車10輛,農用車輛及其他車輛600餘輛,電冰櫃與電冰櫃400餘台,洗衣機150台,電視機600台,還有80戶人家安裝了暖氣。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建國初期,該村文化教育落後,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上學,1949年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數的80%以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1956年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青壯年文盲逐步掃除。1970年村國小擴建為18間教室,約占地3畝。1970年,在村黨支部領導下,青年團發動村青年利用農閒時間掙來的錢購置娛樂器材,辦起了文藝宣傳隊,勞動時間在田間地頭,節假日在村中為民眾演出節目,活躍了村民文化生活。1996年村辦公室建成,設有老年活動室、青年之家、婦女之家、人口學校,還在村北操場上建立籃球場。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共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87人,其中林式陽考入研究生班(北京高級軍事院系),現已畢業就職。國小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和學前班入園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1966年由村集體投資建立衛生室,設醫護人員2名,主要負責計畫生育和常見病、傳染病的預防治療。鄉村醫生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博得村民的讚揚和好評,年年受到上級的表揚,並多次獲得榮譽證書和獎狀。
村莊建設,自1968-2004年,村兩委與全村村民同心協力改造土地,使北泊子的土地由小變大,便利了機械化作業。在此期間共挖大、小平塘六個,修水庫2個、機井2眼,可一次性灌溉700餘畝地。多年來,在各屆村兩委的統一規劃下,建立了多個新村小區,北泊子村基本達到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和道路通、水通、電通等六通。
社會福利
1997年至2004年,村出資88萬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和兩工費及農業稅。2003年至2004年,村出資27800元為村民交納大病統籌醫療保險費。同時還為60-70歲以上老人辦理優待證,總投資2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