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河漢劇

【北河漢劇】又稱彈戲,是源於湘鄂川黔邊區的龍山、永順、鶴峰、來鳳、秀山、酉陽、松桃、銅仁等縣的一個較為古老的劇種。清朝康熙四十二年,顧彩有湘鄂之游,所著《容美紀游》,談及當時容美(今恩施地區)土司家設的戲班情況,聲腔先有“吳腔”(崑曲)、“秦腔”(柳子腔),後又有“蘇腔”(新興的亂彈腔);藝人分男女,“女優皆十七、八好女郎”;設備有教戲的“戲房”和演戲的“戲廳”、“廟樓”等。據孔尚任《桃花扇始末》載,當時容美還演出過《桃花扇》。此種古代戲曲,實為北河漢劇之源。北河漢劇流行在城鄉各地,城鎮以祠堂廟宇為主要演出場所。在農村除廟台外,主要是臨時的“草台”。解放後,各縣都有了劇場或影劇院,有些區鄉也修建了影劇場或禮堂,演出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北河漢劇,以彈腔為主。彈腔廣泛運用的是南路、北路、反南路、反北路和南夾北、北夾南6種聲腔。該劇劇目繁多,僅封神、三國、隋唐和宋代故事就各有數十齣。解放前,湘西由於交通不便,與外界少有文化交流,北河漢劇在唱腔、伴奏、身法等表演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如龍山漢劇團著名老藝人王志庸的拿手好戲《三搜尋府》,從道白、唱腔、身段到場口都散發著古樸的鄉土氣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