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桃口村

天啟年間(1621-1627年),孫姓來此建村定居。因地處山溝口,桃樹較多,故命名桃口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桃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北部
  • 面積:0.5 km
  • 人口數量:167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明崇禎二年(1629年),薛姓從黃梅崖遷居,兄弟二人分家,長子在此定居,次子遷居南莊。1962年,本村定名為北桃口村。另一說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建村於大桃口之北,故名小桃口。1965年更名為北桃口村。 北桃口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1′,北緯36°56′。南鄰大桃口村,西北距西石現村4.5公里,東連河西村,西到冷家村3公里。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0.5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芋頭、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54戶,167人。全為薛姓,均屬漢族

大事記

1940年本村解放。
1942年日軍掃蕩,村民薛恆、薛長淮、薛長安、薛士武等被日軍抓走,後被八路軍營救回村。
1945年成立第一個合作社(村社)。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春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秋大煉鋼鐵、吃食堂。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年集體與村民共同投資,用上照明電。
1986年村集體投資1萬元,建橋1座。
1991年村民集資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0.5公斤,總產2230公斤。1972-1976年,村投資1. 5萬元,建設平塘2個,擴大水澆地7.3公頃。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313公斤。198 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359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05公斤,總產12萬公斤。 1966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植樹造林。2002年,有林木5.3公頃,蘋果 4公頃,板栗3.3公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79萬元,其中農業51萬元,林業1萬元,畜牧養殖業 26萬元,其它1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僅有小手工業,主要是加工麻布、網扣。1967年辦起粉坊。1 970年辦起麵粉廠,規模都不大,收入微薄。1986年,薛京全自籌資金辦起麵粉加工廠。1991年,薛延東自籌資金辦起油坊。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62萬元,其中工業12萬元,建築業5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商店,發展起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人,收入32萬元,其中運輸業 12萬元,商飲業10萬元,服務業1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9年,成立夜校。1945年,成立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人。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農技人員講課,或派人外出參觀學習。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312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40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20輛、機車12輛、電話35部,電冰櫃9台。99%的農戶有電視機,其中彩電占60%。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面積不足7平方米。改革開放後,草房改建為瓦房,寬敞明亮。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擴大到18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3月,成立黨支部,薛恆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後,先後開展減租減息、反掃蕩、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發動5人參軍。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0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薛恆、薛永吉、薛振志、薛建國、薛永貴、薛志友。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薛章、薛恆、薛守祥、薛永民、薛永卿、薛振志、薛建國、薛京勇。1993年1月起,薛振志復任村委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