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條鰍分布於黃河以北的山澗和冷水溪流中。在西伯利亞內鄂畢河至科雷馬河之間的所有河流、鄂霍次克海沿岸河流、庫頁島和北海道的河流中、以及綏芬河、黑龍江、圖門江、鴨綠江和遼河中均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北方條鰍
- 拉丁學名:Nemacheilus toni (Dybowsk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鯉形目
- 科:Cobitidae鰍科
- 亞科:條鰍亞科Nemacheilinae
- 屬:條鰍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習性,
形態特徵
背鰭Ⅱ~6~7;臀鰭Ⅱ~4~5。鰓耙11一14。椎骨36~40。
體長為體高6.2~7.6倍,為頭長4.0一4.8倍。頭長為吻長2.1~2.6倍,為眼徑6.3一7.2倍,為眼間距5.0~6.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9一2.6倍。
體細長,幾呈圓柱形,尾柄側扁。頭小,略平扁。口下位。似馬蹄形。須3對,其中2對位於吻端,1對位於口角。眼小,略長。位於頭側上方.鱗極小,埋在皮下。頭無鱗。側線完全。背鰭無硬刺,起點和腹鰭起點相對,至吻端的距離大於至尾鰭基的距離。胸鰭距腹鰭較遠。尾鰭截形。
背部黃褐色,背和體側有深褐色雲狀斑。體例至腹部色淺。背鰭、臀鰭和尾鰭有若干縱列暗斑點。
生活習性
一般生活在清冷水體中,圖們江上游較多。喜棲息在有砂、卵石的河底。獨個或少數幾尾活動,不成大群。通常在無風時離開卵石作近距離活動及尋食,陰雨時則躲藏在石縫或石底下。雜食性,以水底甲殼動物、昆蟲幼蟲、附著藻類為食。
繁殖習性
雌性最小成熟個體體長6.6 cm,體質量3.48 g。繁殖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絕對繁殖力為3 039~19 793粒/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