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昆弋在民間》是一篇來源於中國文化報的文章,主要講述了昆弋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方昆弋在民間
- 來源:中國文化報文章
- 作者:陳華
- 類型:戲曲
《北方昆弋在民間》是一篇來源於中國文化報的文章,主要講述了昆弋的歷史。
《北方昆弋在民間》是一篇來源於中國文化報的文章,主要講述了昆弋的歷史。北方昆弋在民間1來源:中國文化報明朝初年,誕生於江南的四大聲腔中的崑山腔、弋陽腔傳至北方,常常兩個劇種聯合演出,被稱為昆弋班。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雅之音...
北方昆曲簡稱“北昆”,是我國古老戲曲聲腔崑山腔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東部一帶。因長期與弋腔(高腔)聯合演出,故稱“昆弋腔”。辛亥革命後,曾有人稱其為“高陽崑曲”,建國後改今稱。崑腔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已流傳到北方。清初,江蘇的崑曲班社和藝人不斷北上獻技,清政府...
當年元慶班弋腔戲所用的大鑼(廣鑼,工字)現遺落任邱市鄭落村一農民手中。此為後話。《北方昆弋淵源述略》一書載言:“昆弋兩腔的復興,延至民國十年(1921年)前後,漸漸衰落,在北方的明顯標誌就是‘元慶昆弋劇社’的停辦。從此,多數昆弋班停辦,只有少數戲班勉為其難,慘澹經營。”
高森林(1870——1944),霸縣王疙瘩村人,昆弋著名笛師。幼在本村“十幡會”習藝,後搭京南、京東戲班吹笛,享盛名。光緒末年(1905年前後),高森林在無極縣古莊“和翠班”吹笛,後為“和翠班”管事。他還住過“元慶”、“慶長”等著名昆弋班社。民國初年,高森林在“榮慶社”。昆弋武生張老定,偶從保定...
該書約4萬字,收錄侯玉山勾臉照片約120幅,全面反映了其藝術成就,並為北方崑曲留存了一份極其珍貴的臉譜資料。《侯玉山昆弋臉譜》所收錄臉譜臉譜圖片系新華社記者陳家讓於20世紀70年代於侯家系統拍攝,為侯玉山本人勾臉照片,資料準確,珍貴。這些照片從未公開發表過。北方昆弋臉譜從未正式出版過,該書的出版填補了...
北方昆曲簡稱“北昆”,是我國古老戲曲聲腔崑山腔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東部一帶。 因長期與弋腔(高腔)聯合演出,故稱“昆弋腔”。辛亥革命後,曾有人稱其為“高陽崑曲”,建國後改今稱。崑腔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已流傳到北方。清初,江蘇的崑曲班社和藝人不斷北上獻技,清政府...
北方昆曲 簡稱“北昆”,是我國古老戲曲聲腔崑山腔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東部一帶。 因長期與弋腔(高腔)聯合演出,故稱“昆弋腔”。辛亥革命後,曾有人稱其為“高陽崑曲”,建國後改今稱。崑腔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已流傳到北方。 清初, 江蘇的崑曲班社和藝人不斷北上獻技...
清末崑曲從宮廷流入農村 ,冀中各縣昆班崛起 。崑曲的形成,原這些在冀中各縣崛起的班社由於流行農村,受當地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和民間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北方昆曲的特色。在演出中散發著樸實、粗獷、濃郁的鄉土氣息,受到廣大農民民眾的歡迎。冀中平原是北方崑曲藝術的搖籃。當時在農村組織的昆弋班社,我不完全知道,...
侯玉山對河北的弋腔也非常熟悉,至今還能演唱《華容道》《敬德釣魚》等弋腔唱段。代表劇目 《嫁妹》《五人義》《火判》《通天犀》《華容道》《敬德釣魚》等。藝術情節 北方昆弋藝術的前輩、年已103歲的侯玉山老先生雖說是壽過期頤可仍然思維敏捷、記憶明晰,若不是近些年耳朵有點背以外,真可謂是精神健旺。每天,...
白玉田(1900—1937),北方昆弋班名角,工花旦。河北省安新縣大馬村(今馬村)人。玉田父祖皆為北昆著名藝人,受家風薰陶,加之天賦歌喉與相貌,終成昆壇一代名旦。最擅北曲,扮相水靈,嗓音嘹亮、甜美,京東農民暱稱“白大姑娘”,當時民間流傳著“看了白玉田,吃飯也香甜”的謠諺。經歷 自幼入本村昆弋子弟會學藝...
《甲馬河》是北方昆弋班演出的崑曲傳統劇目,出於民間藝人俗創。劇情簡介 第一場 梁山晁蓋被史文恭一箭射死,宋江、吳用要到大名府賺取盧俊義上山,以報此仇。李逵執意要同吳用下山,遭到拒絕。第二場 李逵未得宋江應允,私自下山來到甲馬河邊,梁山張順在此擺渡。李逵一無軍令,二無腰牌,張順拒不與渡,李逵與之...
《興隆會》北方昆弋班演出的崑曲傳統劇目,出於民間藝人俗創。劇情簡介 元末孫德崖與朱元龍(即朱元璋)同時起兵抗元,孫德崖和兒子孫懷為泄私憤,設計謀害朱元龍,擺下興隆會酒席,埋伏重兵,特邀朱元龍前來赴宴。朱元龍料知是計,將計就計,帶了部將江忠、吳貞出席。席間,孫德崖遣將舞劍助興,欲刺朱元龍,吳貞...
北京的崑曲是一個總體概念,其中又包括“京昆”和“昆弋”兩支。北方昆曲與南方崑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唱念的語音以及調式、旋律、唱法、伴奏方面。北方崑曲基 本上以中原音韻為宗,不用蘇音,儘量避免“南音北唱”,也不恪守“鄉音無改”。其生、淨(以大本嗓為主)、旦、貼、巾生(以假聲為主)的行腔基本同度,音...
第七節 北京民間的崑曲演出·京郊的一次演出趣聞 第三章 百年崑曲的生生死死 節 宮廷老藝人的回憶 第二節 民初一位北大學生的觀劇日記 第三節 北方昆弋社的演變 第四節 “傳”字輩的命運 第五節 《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第六節 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熱”第...
清末以來北方昆弋老生瑣談 北京崑曲研習社瑣憶 陶小庭軼事 《草詔》的表演藝術 談《胖姑學舌》附錄 妻子心中的張衛東(潘姝雅)北京民間昆曲的“傳奇”(陳均)作者簡介 張衛東,國家一級崑曲演員(兼職教授),滿洲正白旗霍羅氏後裔,祖輩遜清曾為將軍。祖父縉桂擅長中醫兒科,父張振啟為北京同仁堂皮科專家。受家庭...
《一兩漆》又名《油漆匠嫁女》,是北方昆弋班演出的崑曲傳統劇目,是藝人據民間故事俗創。劇情簡介 早年窮困的朱元璋投親不遇,在路旁歇息,不覺睡著了。這時,有一個姓普的油漆匠從旁路過,看到朱的耳鼻處均有小蟲進進出出,默念此人日後必然大富大貴。於是,他將朱喚醒,問明姓氏,邀至家中,把自己親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