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號調查船,又簡稱為北斗輪、北斗號,北斗號科考船,是挪中兩國漁業部門的合作、挪威為了表示對中國開放與發展新政策的支持而向中國贈送的一艘現代化的漁業科學調查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斗號調查船
- 簡稱:北斗輪
- 表示:挪中兩國漁業部門的合作
- 聯繫:業科學調查船
功能介紹,性能,主要數據,簡史,功勳,主要業績,項目簡述,
功能介紹
北斗號調查船源於挪威政府建造並贈送給中國政府的“北斗”號漁業科研調查船。該船功能齊全,可塑性強,適用於多種漁業與海洋科學調查,船上裝備了先進的導航儀器和可變螺距推進器,可在全球冰區以外的海區進行海洋生物資源及其他海洋科學調查。
此外,該船可用於淺海水域漁業資源調查和開發新漁場,並可同時展示和介紹漁業領域的現代化技術。25年來,北斗號科研船先後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北太平洋等海域開展了十餘項重大科研調查任務,海上航程40多萬海里,取得了多項重大科技成果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性能
該船功能齊全,可塑性強,適用於多種漁業與海洋科學調查,船上裝備了先進的導航儀器和可變螺距推進器,可在全球冰區以外的海區進行海洋生物資源及其他海洋科學調查。此船可用於淺海水域漁業資源調查和開發新漁場,並可同時展示和介紹漁業領域的現代化技術。
主要數據
1 總長 LOA m 56.20
2 設計水線長 LWL m 47.972
3 垂線間長 LPP m
4 型寬 B m 12.50
5 型深 D m 7.80
6 設計吃水 T m 5.10
7 排水量 MD t 3648
8 主機型號 MET KRMB-9
9 主機馬力 MEP PS 2250
10 主機轉速 MER r/min 825
11 設計航速 Vh Kn 14.4
12 螺旋槳型 PT 可調漿
13 螺旋槳轉速 PR r/min 164
14 螺旋槳直徑 PD m
15 系柱拖力 TO t
16 發電機1 GE1 台/KW 1/1655
17 發電機2 GE2 台/KW 2/320
18 制冷機1 FRE1 台/104kcal/h 1/150
19 制冷機2 FRE2 台/104kcal/h 1/50
20 主絞機 MW t·m/min
21 發電機傳動形式 GMT
22 魚艙總容積 FH m3
23 凍結艙容積 FFH m3 160
24 冰鮮艙容積 IFH m3 60
25 總噸位 GT 1165
26 船員人數 m 人 30
27 船型代號 ST
28 作業方式 WT 底拖、中層拖圍、釣
29 建造單位 SY 挪威
30 建造時間 BT 1984年
31 漁船造價 PB 萬美元 687萬美元
32 船體材料 鋼質
簡史
1984年:挪威政府建造並贈送給中國政府的“北斗”號漁業科研調查船來到中國青島港。
上世紀80年代末:“北斗”輪承擔我國“鯷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鯷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研究”項目(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斗”輪兩次遠赴白令海進行狹鱈資源調查。 “九五”期間:“北斗”輪執行國家海洋勘測專項“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洋生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調查與評估”。
2001年~2005年:“北斗”輪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關鍵過程和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26個調查航次,總航程38700海里。
2006年以來:“北斗”輪進行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我國近海生態系統食物產出的關鍵過程及其可持續機理”項目8個航次的海上調查。
功勳
為鼓勵和鞭策“北斗”號調查船為我國海洋漁業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激勵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學習“北斗”號的團結協作精神,農業部決定授予“北斗號—功勳調查船”榮譽稱號。
20多年來,“北斗”號調查船以振興我國海洋漁業科研事業發展和維護國家權益為己任,努力開拓,艱苦奮鬥,安全航行60多萬海里,從單一從事海洋漁業調查,發展到具備多學科的海上調查能力,成為一個流動的“海上科學實驗室”,培養、凝聚了一批國際一流的漁業專家;先後輔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為摸清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狀況、促進海洋漁業發展、實現我國漁業合法權益和推動國際間漁業談判提供了國際公認的科學依據。
主要業績
1983年7月,我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建造“北斗”號調查船及其所有權轉讓協定,1984年6月20日北斗號調查船在挪威竣工,同年10月19日,“北斗”號調查船駛抵青島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使用。
25年來,在農業部漁業局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在山東省、青島市以及各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所科研人員與各有關單位的科學家們,在北斗號全體船員的密切配合下,先後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北太平洋等海域開展了十餘項重大科研調查任務,海上航程40多萬海里,取得了多項重大科技成果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由“北斗”號承擔調查任務的“鯷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鯷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研究”農業部項目,在我國首次成功地利用聲學方法,評估出黃、東海鯷魚資源量為250-420萬噸,年可捕量超過50萬噸。查明了鯷魚生物學特徵和回遊分布規律及其漁場海洋學特徵,並設計研製出適合我國現有漁輪,性能優良的網具。該項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使我們的漁業資源調查研究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該項目的實施突破性地發展了鯷魚捕撈業和加工業,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1992年到1999年,鯷魚捕撈產值達40.3億元,鯷魚魚粉和魚油加工業產值達40.8億元。為此,該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為了緊密配合我國遠洋漁業生產的需要,“北斗”號調查船曾兩度遠航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對北太平洋的狹鱈進行了資源評估及漁場海洋學特徵的系統調查。1993年赴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調查中,在白令海公海區探察到當年生幼魚的密集分布區,該發現為國際上首次獲得,得到了美國、日本、俄羅斯、波蘭、韓國等國家科學家的重視和認同。該研究不僅填補了我國北太平洋狹鱈遠洋漁業資源研究的空白,也為在國際上維護我國重大漁業利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狹鱈漁業信息網路和資源評估調查”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7~2002年,北斗號承擔了國家海洋勘測專項調查任務,共完成了26個航次歷時690天的海上調查,總航程近8萬海里,這次調查是繼1959~1960年以後,我國進行的最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及其環境的調查,也是我國首次用一條科學調查船對我國海域進行的一次全面、系統的科學調查。所取得的成果,不僅珍貴,而且豐碩,現已出版圖集11冊,專著4部。
1999~2004年,北斗號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 項目調查任務,
973項目:“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共出海26航次,累計出海323天,航行38700海里。多學科、多部門的科研人員一起在海上工作達7073人天,相當於20位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和漁業海洋的科研人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研究主題在一條船上共同工作了一年。多學科交叉研究是現代科學中一種高水平的研究,北斗號調查船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技術平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也證明了它自身的價值。
20多年來,圍繞“北斗”調查船的運行,中挪雙方開展了廣泛的科技合作,在歷時近20多年的中挪“北斗”合作過程中,挪威為“北斗”項目給予了很大的投入,合作的內容由開始的中挪漁業生物學家聯合開展生物資源調查、技術交流,拓展到後來的將重點放在加強我國的科研、技術和管理能力,加強漁業管理體系、建立漁業培訓中心以及在漁業資源監測、養殖生態容量、水產品深加工、食品安全與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在“北斗”項目執行期間,我所共有28名科技人員在挪威進修、學習或接受培訓,其中挪威方面為我所培養博士1名,碩士4名。
項目簡述
1980年9月,當時的挪威首相奧德瓦爾·努爾利先生訪華。此行啟動了目前挪、中兩國漁業部門的合作。中方向首相代表團通報了中國的經濟重建計畫,包括漁業現代化計畫。為了表示對中國開放與發展新政策的支持,挪威提出向中國贈送一艘漁業科學考察船。此船可用於淺海水域漁業資源調查和開發新漁場,並可同時展示和介紹漁業領域的現代化技術。
“北斗號”科考船於1984年10月抵達青島。換旗儀式標誌著中方正式接收。此後隨即展開了黃海考察作業。“北斗號”船上裝備的多用途科考設備,還擁有可用於調查漁業資源量的聲學儀器。不久,科考船發現了大量鳳尾魚種群,並因此確定了其後幾年的工作重點。
第一步,研究工作集中在測繪中國黃海和東海的鳳尾魚分布與種群規模。挪方向中方提供了使用聲學測量儀器的在崗培訓,並邀請黃海漁業研究所的年輕科技人員前往卑爾根大學進修正規教育課程。
第二步以捕撈鳳尾魚為目標。為開發可用於中國現有漁船的雙船淺海作業浮拖網,科技人員進行了多次試驗。試驗工作得到漁業公司的密切配合,新式拖網在短期內便獲得推廣。
調查顯示鳳尾魚的可捕撈量很大。為此,舉行了一系列研討與交流會,以介紹利用鳳尾魚的替代性方法。由於海產養殖,尤其是蝦養殖的迅速發展造成富含蛋白飼料需求的增長,研討的重點放在了生產優質魚粉與魚飼料方面。
從那時起,挪威與中國的科技人員通過與“北斗號”相關的各個項目緊密合作,並通過研討與交流與漁業部門建立了密切聯繫,通報漁汛、講解新式浮拖網生產和交流海產加工方法的信息。通過這一做法,研究成果經最短的信息渠道被傳達給了用戶。此外,數名中國留學生在卑爾根大學漁業和海洋生物系取得學位。1996年,一名來自黃海漁業研究所的科技人員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北斗號”項目的一大亮點。
1991年7月,當時的挪威漁業大臣佩特森女士訪華,她十分重視“北斗號”項目。雙方強調了漁業合作的重要性並就該項目的重要地位達成一致。非但如此,通過“北斗號”項目建立起來的合作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促進兩國友誼與互相了解全面發展的渠道。
1993年,挪、中專家小組於對“北斗號”項目進行了評估。小組認為,該項目總體上達到了多數目的,並特彆強調了鳳尾魚調查和漁業技術交流工作的重要作用。評估報告著重指出該項目對加強黃海漁業研究所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執行項目的高度適應性這一突出特點。該項目具有根據經驗與調查結果修正方法與變換方向的能力。同時,報告也指出項目監測過程中的弱點和在不掌握相關技術的情況下,中方有關機構在保養船隻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儘管如此,“北斗號”項目仍不失為挪、中友誼的成功象徵。
1993年,“北斗號”項目的重點從科學考察和人員培訓轉移到包括漁業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由於鳳尾魚捕獲到岸量的日益增加,“北斗號”開始從事鳳尾魚年產量的長期分析,並開始討論建立必要的漁業管理制度,以防止過度捕撈和魚類種群的滅絕。
“北斗號”項目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在這20多年中,挪、中科技與行政人員共同合作,使漁業事業得到了發展。挪威發展援助署(NORAD)提出繼續支持挪威與中國漁業部門的合作。挪威海洋研究所、漁業管理局和中國農業部漁業局的代表協調小組為此起草了《2001——2005北斗漁業管理計畫檔案》,並已經送交挪威發展援助署與挪威農業部審批。該檔案的重要議題,包括魚類種群共享、調整剩餘捕撈能力、法律、法規的執行、海產品質量控制和實行“總許可捕撈量”配額管理制度。
挪威方面希望, “北斗號”項目的延長建議將成為現實,並希望挪、中漁業領域的繼續合作將為雙方帶來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