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岩畫

北斗七星岩畫

在內蒙古赤峰市舉行的首屆紅山文化國際高峰論壇上,考古專家稱,近期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廟子山中發現了新石器早期的北斗七星岩畫

在白廟子山中已發現有可辨的獨立石岩畫10組,其中一塊砂岩黑石南北長310厘米,形如巨薯,經雨水沖洗後,顯露出北斗七星及一些奇異圖形的岩畫。這塊巨薯形岩畫石的朝天一面有清晰可見鑿磨出的19顆星體,北斗七星圖在岩石面北部,岩畫上北斗七星的總長度為119厘米,最大星穴直徑6厘米、深度5厘米,每顆星體形狀似倒放的饅頭,外大、內小,星體表面圓潤、光滑,並有自然色包漿。

根據天文學家測出的十萬年前至今星體的變化軌跡,考古學家推斷出岩畫北斗七星屬一萬年前北斗七星的形態。日前實地觀測了岩畫的鑿磨方法與風格,認定白廟子山巨薯石上的北斗七星岩畫是新石器早期先民們的作品。

據專家稱,新石器早期北斗七星岩畫的出現迄今國內罕見,它為驗證天體演化、推測古代北斗七星的變化軌跡提供了珍貴史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斗七星岩畫
  • 地理位置: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廟子
簡介,結構,景觀,歷史,

簡介

翁牛特旗政協文史研究人員吳甲才經半年多實地考查,行走了20餘蘇木(鄉),已發現此處有可辨的獨立石岩畫10組,其中一塊砂岩黑石南北長310厘米,形如巨薯,經雨水沖洗後,顯露出北斗七星及一些奇異圖形的岩畫。
北斗七星岩畫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塔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地處人煙稀少、沙漠腹地的白廟子山岩畫,特別是新石器早期北斗七星岩畫的出現迄今國內罕見,它為驗證天體演化、推測古代北斗七星的變化軌跡提供了珍貴史料。

結構

這塊巨薯形岩畫石的朝天一面有清晰可見鑿磨出的19顆星體,北斗七星圖在岩石面北部,岩畫上北斗七星的總長度為119厘米,最大星穴直徑6厘米、深度5厘米,每顆星體形狀似倒放的饅頭,外大、內小,星體表面圓潤、光滑,並有自然色包漿,經華北地礦普查大隊高級工程師陳仁華測定,石質為砂岩透鏡體核石。

景觀

巨薯石上的岩畫除星辰外,還有用擬人誇張手法繪製出的讓人費解的畫面,其中一塊岩石上的14幅岩畫形態各異,沒有復復,與陰山、賀蘭山岩畫有相似的一面,岩畫中描繪的“神”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雙龍獸面上已有出現,岩畫山附近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面像、青銅時期的青銅臉也與其相似,但這些神形岩畫的製作時期還需進一步考證。
專家認為,白廟子山方圓40公里內曾出土“中華第一龍”青玉豬嘴龍、勾雲形玉佩等新石器紅山文化時期的遺存,而岩畫鑿磨的輪廓線槽型與上述文物相似,同時,附近沙地中有很多舊石器時代狩獵用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石簇、石斧等,因此,此地岩畫的出現並非偶然,且承載著厚重的紅山文化。
塔拉說,這裡的先民在文字未出現前對所看、所想進行定格繪製,記載與天、地、人的溝通,此地岩畫對於研究紅山文化起源與傳承彌足珍貴。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距今約5500年至6000年。它分布在東起遼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廣大地區,由一個大的部落集團所創造,因1935年首次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區紅山後發掘而得名。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起源之一,它在中華文明史發展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歷史

根據天文學家測出的十萬年前至今星體的變化軌跡,考古學家推斷出岩畫北斗七星屬一萬年前北斗七星的形態。著名岩畫專家、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日前實地觀測了岩畫的鑿磨方法與風格,認定白廟子山巨薯石上的北斗七星岩畫是新石器早期先民們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