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採桑,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採桑鎮東北方向2公里處。人口數量為2100餘人。村莊代表人:郭文慧
基本介紹
村莊介紹,村莊姓氏,村莊生活,村莊特色,
村莊介紹
北採桑村位於採桑鎮東北2公里處,現有人口2100餘人,600餘戶,10個村民小組,耕地1400餘畝。該村北面有一座白虎嶺祠,據祠堂內的石碑記載,該村原名“安家屯”,村址在東坡上,後移至現在的坡下溝內。另有三宗龍神廟內的石碑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因村南也有一採桑村,安家屯遂改名為“北採桑”。
北採桑村主要以建築為生,村里90%以上男性從事建築行業,為此北採桑被譽為“建築集中營”在當地有一句話問:”哪裡包工頭多?“這時候林州人都會說採桑鎮,再問:”採桑鎮那裡人多?“這時就會說”北採桑村“
北採桑村
村莊姓氏
村里老人講,該村有三大姓,分別為郭、王、牛,百姓稱為“三郭兩王打鍋一牛”。其祖先均來自山西洪桐老槐樹下,牛氏家族因此還有一個“打鍋一牛”的傳說。
相傳,明朝初年,大槐樹下老鸛窩村人牛川帶領他的三個兒子遷往河南。因不能同遷一處,牛川便把一口鐵鍋打破,鍋沿給老大,鍋幫給老二,鍋底給老三。三兄弟後來各生六子,這十八個牛氏後人又輾轉遷到了不同的地方,且每人都帶著一塊鐵鍋碎片。自此,牛氏後人若相見,都會問:“打鍋不打鍋?”要是回答“打鍋”,就為本家;要是回答“不打鍋”,便是旁支。
村莊生活
北採桑村裡的包工頭真是吃水不忘打井人,為了把自己的家鄉建設的更好,籌備捐款300多萬把通往村裡的道路從原來只有4米寬的坑窪不平的羊腸小道,硬化成全長1800米、寬9米的水泥路,2013年在支村兩村的帶領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於2013年11月8日順利完成。路修好了,村民都親切稱其為“致富路”。
善心善款香滿村
據了解2014年在村支書的帶領下,北採桑村計畫於2014-2018年在村莊口一座山坡上建立置民房,項目部已經成立。
村莊特色
大燴菜
由於製作簡單,口味鮮美、醇厚,在北採桑是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的,除了飯店裡做的大燴菜,基本是家家都會做,每天都在吃。由於北採桑歷史上比較窮,在吃飯上不講究,炒菜時不一盤一盤的炒,而是把各種菜依次放到鍋里一起炒熟,從而成為燴菜。隨著生活的改善,燴菜里的配菜越來越豐富,口味也越來越好吃,逐漸形成飲食文化。在飯店裡一般配以大米為主食,再上一碗雞蛋紫菜湯,讓人回味無窮。在個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為主食,在過節日時,有時會配饅頭為主食。
水餃
在北採桑水餃也叫扁食,代表了團圓、喜慶、關愛、牽掛,它是逢年過節等隆重節日裡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盤餡、擀麵皮、包餃子,每一步精細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對親人的關愛融入了進去。春節、端午、中秋、重陽、元旦、冬至等節日,水餃總會出如今北採桑人每家的飯桌上。對親人的關愛和牽掛,也融入到了水餃,每每有親人遠行或歸來,都會用水餃來送別或接迎。
撈麵條
無論春夏秋冬,家家戶戶的正餐一定是撈麵條。北採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就了撈麵條風行。麵條可選細、寬各種種類,以手擀麵為佳。撈麵條好吃,還需調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撈麵需要的配菜或滷菜。臊子可以是各種炒菜,並無固定配方,但是,不論葷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細,這樣炒出來的臊子,菜細汁濃,加到煮熟的撈麵條里,攪和均勻,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鮮美的撈麵條就可以品嘗了。
寬麵條湯
在北採桑,小孩滿月那一天,會邀請親戚朋友、街坊鄰居,舉行慶賀,中午飯吃過,會給鄉親們花飯,除了大燴菜外,其中必有寬麵條湯,寬麵條有2cm寬,其中有著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後人生道路寬廣、事事順利。這么好的飯,自然也就成了北採桑人飯桌上常見的飯了,一般會在晚飯做,只不過麵條會適當細一點,另外會加上一些青菜,用燒熱的菜油一烘鍋,再加上饅頭或火燒,就發展成了林州常見的晚飯。
雞蛋麵疙瘩湯
人生病後,一般都腸胃虛弱,不喜飲食。家裡人一般會做雞蛋麵疙瘩湯給病人喝,根據病人口感,或調以白糖,或加油鹽醬醋。雞蛋麵疙瘩湯營養豐富,易於消化,還可以滋養脾胃,完全無污染、無添加劑,很有利於病人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