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唐(山)至胥(各莊)鐵路經古冶,灤縣延修至北戴河。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德國在海濱住軍,為運送給養和軍用物資,從北戴河車站至海濱小辛莊修建了鐵路支線。
1914年(民國3年),北戴河站鐵路支線拆除。
民國時期
1917年(民國5年),北洋政府修建了北戴河車站至海濱海寧路鐵路支線,全長9.96千米。初期每年夏季運行,1934年(民國23年)改夏季為全年運行。1944年(民國33年)該線被日本軍隊拆除。
1936年(民國25年),北戴河站建有旅客站台二座,線路南側有貨物站台一座。
1950年,北戴河站新建售票室、候車室、行李房等,整個站舍僅僅70多平方米。
1988年7月18日,北戴河站第三站台開通,並新建候車長廊一座。
1999年7月1日, 北戴河站新建剪票大廳、三站台雨蓬投入使用;11月10日, 北戴河站大規模改造開工。
2000年7月6日,北戴河站新候車大樓建成使用。
2002年12月8日,北戴河站新行車室建成並投入使用。
2004年11月6日,北戴河站候車大樓前殘疾人專用通道建成並使用。
2005年10月,北戴河站以為站台改造,建站20年來第一次停辦客運業務。
2006年7月,北戴河站改造完成,正式投入使用。
2010年10月,北戴河站因擴建改造施工,停止客運服務。
2011年1月,北戴河站改工程既有線無柱雨棚整體滑移施工順利完成;7月,北戴河站竣工使用,7月1日起正式恢復客運。
建築規模
建築設計
北戴河站設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流為主的設計理念及鐵道部關於鐵路站房設計功能性、系統性、先進性、文化性、經濟性的原則,站房上進下出,到發分離,功能流線清晰便捷,候車空間採用大空間,室內靈活隔斷,並引入庭院和室內綠化,創造宜人的候車空間,體現綠色環保的理念,節能和可持續發展 。
北戴河站建築造型以地域主義設計理論為指導, 力求從本土文化中尋找建築造型元素, 深入挖掘了三晉文化, 從傳統民居中抽象出設計元素, 加以設計手法處理來表達設計意圖。
截至2011年7月,北戴河站總體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三個站台由一個550米長、寬68.6米的無柱雨棚覆蓋。站台高1.25米。
整體布局
北戴河站既是區域內外聯繫的紐帶,也是城市內部換乘的節點。北戴河站房主體中心正對站前廣場中心,總平面呈0字型展開布置。北戴河站採用對稱式布置,庭院式布局,以廣廳和候車廳為中心,東西兩側依次對稱布置行包庫、 車站辦公及設備用房、 貴賓候車室、售票廳。 出站廳設在地下一層,通過連廊與出站地道連線,行包及貴賓均有各自專用的停車場,車站平面功能分區明確,旅客進出站流線清晰。
站台線路
運營情況
自助購票
截至2011年7月,北戴河站共設有7台自動售票機,並在檢票口設電子檢票機,旅客可通過自助檢票機實現自助檢票,快速進站。
便民設施
截至2011年7月,北戴河站設有無障礙升降梯,供行動不便的人使用。
截至2004年11月,北戴河站車站候車大樓前設有殘疾人專用通道建。
交通換乘
北戴河站的公車站點位於出站口右側,可以乘坐公車到秦皇島市區、北戴河旅遊區、南戴河旅遊區、北戴河新區。
序號 | 路次 | 起點 | 終點 | 開收班 | 票價 |
1 | | 海濱汽車站 | 北戴河火車站 | 06:00-18:40 | 2.00 |
2 | | 秦皇島火車站 | 北戴河火車站 | 06:00-19:30 | 2.00 |
3 | 秦皇島公交802路 | 聖藍海洋公園 | 北戴河火車站 | 07:00-17:00 | 3.00 |
北戴河站站前廣場既有交通集散的功能,同時也是一個景觀廣場。 廣場兩側分別規劃布置小汽車停車場、 計程車停車場及市內公交停車場等,停車場道路環形布置,使人流及車流可以高效地向各個方向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