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

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

北張村傳統造紙是陝西省西安北張村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相傳東漢時,蔡倫因他人之錯受牽連,朝廷要抓他去京都接受審判,蔡倫不願忍受屈辱,在他的造紙發明地和封地龍亭縣服毒自盡。蔡倫家族中人也受到連累四處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經子午道越秦嶺,向北走出秦嶺山口時將當時最先進的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傳授給北張村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陝西省
  • 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主要工序,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
遺產編號:Ⅷ—5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長安區

主要工序

西漢至蔡倫前,北張村生產落後,是一簾一紙方式(見《中華紙傳奇》小說封面圖),到東漢,由於蔡倫改進工藝後,北張村就一直生產一簾多紙至今。北張村沿用的傳統的造紙工藝全部由手工完成,這種古老的手工藝使用工具簡單,但操作工序複雜,出一張成品下來有72道工序,需要付出超體力的勞動。
主要工序有:
1、採集原材料:連綿不絕的秦嶺山脈和灃河兩岸盛產桑樹枸樹和麻,而這幾種樹和植物的皮正好是造紙用的上好原材料。他們分別在春季和冬季兩次採集。由於不同季節採集的樹皮品質不一,春季採集的樹皮嫩易取,纖維發白,造出的紙人稱白紙,冬季採集的樹皮質老、表皮發黑難采,造出的紙人稱黑紙。
2、扎把:就是把採集的各種樹皮一把一把的捆成把。
3、浸泡:就是把紮成把的樹皮使其充分軟化。
4、蒸煮:就是支起一口大蒸鍋,俗稱皮鍋,進行蒸煮,使其原料軟化,目的是把樹皮上黑色、質地較硬、不含纖維的表皮分離去掉軟揉。
5、上生石灰水目的是發熱,使其充分發酵。
6、發酵:使樹皮纖維軟化、細化,和黑色表皮纖維分離,使纖維充分軟化。
7、漂洗:是在河中淘洗,使纖維和不含纖維的黑色表皮分離脫落掉。
8、泡瓤、揉瓤用一塊淘單,裹上碎紙筋,在水中淘,去除非纖維的雜質。
9、踏碓:目的是細化纖維,去除雜質,形成幡子。
10、切幡子:把踏踓好的纖維一層層疊在一起進行切碎。這是土法造紙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一項核心技術。
11、和搗子:把幡子倒入搗子中搗,形成紙筋。
12、仗槽:把紙筋倒入紙涵,用飛棍等工具攪勻,形成紙漿。
13、抄紙:用抄子抄紙。這是造紙的主要環節,其核心技術是吸鼻頭,還需陰陽有序,這樣利於揭紙。
14、取紙:把抄好的紙從簾上取下,疊成一沓。
15、壓槓:去除紙中的水份,便於揭裱,涼曬。
16、上牆:把去除水份後的紙揭下,裱在牆上涼曬。
17、揭紙:把連在一起、涼乾的紙一張一張撕開,疊在一沓,一百張為一刀。
18、打包:即把一刀一刀紙打包,準備上市。

主要特徵

1、中華農耕文化的傑出代表;
2、工藝流程科學、縝密、系統、完整;
3、勞動工具原始、簡單、實用;
4、傳承久遠,無斷代,屬原生態文化。

主要價值

1、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2、為人類造紙術的發源地;
3、直接推動人類文明及文化發展進程;
4、確立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對提高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堅定民族自信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歷史淵源

1、源於西漢漢武帝時代,盛於唐、宋、明、清。古長安霸橋出土的西漢漢武帝時代的麻紙至今仍展覽在陝西省博物館。
2、當地流傳至今的紙謠有:“蒼頡字、雷公碗、灃出紙、水漂簾”。“有女甭嫁北張村,半夜起來站牆
3、北張村所造白麻紙自唐沿襲至清一直是奏摺和科舉考試用紙,被歷代視為精品,隋唐時白麻紙還傳入朝鮮、日本等國。
4、解放前,西安地區的報紙用紙用北張村生產的紙。
5、“文革”以前,北張村每家造紙作坊的牆壁上都供奉著造紙祖師爺蔡倫的神像,村外還有一座蔡倫廟,供奉著“紙聖蔡倫祖師”,接受紙工和村民的頂禮膜拜。過去村里每年農曆大年三十還舉行盛大的蔡倫廟會,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鬧廟會。廟會的一個重頭戲是,每隔三年主持搖簽確定穰行的“搖秤人”(即穰行的總經理),每個紙工都來納銀報名抽籤。穰行在手工造紙行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搖秤人”從秦嶺的“穰商”中收購枸樹皮,用枸樹皮製成半成品紙的穰由穰行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收購或統一代貯。
6、人民公社時期北張村幾乎家家造紙,公社將工匠集中起來,統一生產,由供銷社統一銷售,用作包裝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