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建村

北建村坐落於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千戶苗寨景區西南方約5公里的山腰上,距凱雷高速連城收費站4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建村
  • 外文名:BeiJian Village
  • 別名:北建堡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東南
  • 地理位置: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北建村
  • 面積:44000 m
  • 下轄地區:白堯、大槽、腰營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7106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1200 人
  • 著名景點:千年古樹群,山王菩薩
  • 車牌代碼:貴H
  • 方言:苗語
村情介紹,交通狀況,民族文化,飲食文化,所獲榮譽,

村情介紹

北建村是一個民俗傳統古村落,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1.村名含義:北建村古名得見,因雷山古城老丹江看得見,故稱得見。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奉率重兵把守修築丹江廳城池。1730年1月20日設立屯軍堡長,得見居古城北方,故改名北建堡。
2.戶籍人口:全村261戶1200人,漢族占全村70%,苗族占全村人口30%。
3.行政區劃分:北建管轄北堯、大槽和腰營共六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4.4萬平方米,耕地面積約800畝。
4.氣候特徵: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降水充肺,自然資源豐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達8個月之久,土地肥沃,有豐富的農林資源。
5.風景名勝:有幾千年的古銀杏樹2棵,其次古樟樹、古皂角樹、古楓樹等24棵,古井2口。
6.歷史沿革:據史料記載,清雍正初年,清廷為了擴大疆城,命雲貴川三省總督鄂爾泰在黔東南增設“丹江、清江、台拱、八寨、都江、古州”苗疆六廳,以加強對“化外之地”的統治。於是,丹江廳於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設立。廳城址位於距現在雷山縣城北面11.5公里的一座山頂上,廳城北可望西江苗寨,南可觀雷山眾多苗寨。雍正九年(1731年)建土城,十一年(1733年)改建石城。同時,“廳”下屬設立五十里一堡十里一營的屯兵制度,北建位於丹江廳城北下山腰處與之遙遙相望烽火可見,北建堡和北建堡管轄下的腰營便是從這時設立。
北建堡旁民國以前是官馬大道,上至貴陽,下至廣西;凱里至丹江廳、榕江必經之路,至今任存有“烏耶關”、“接官坪”接送領導遺址;古時官商來往,官道上馬鈴聲聲熱鬧非凡。鹹豐五年(1855年)春,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黔東南地區暴發了張秀眉、楊大六為首的苗族農民大起義,楊大六率領義軍圍攻丹江廳城。時任通判的嚴錫珍、參將烏爾滾誅蜷縮城內,終日掛免戰牌,不敢應戰。最終丹江廳城於當年九月十三日寅時被義軍攻破。通判嚴錫珍、參將烏爾滾誅、守備許維富、衛千總周開廣被殺死於城中,清軍死傷數以千計。在北建堡後山山頂現存有楊大陸、張秀眉攻打丹江廳時的練兵場、熗樓碉堡遺址。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雷山縣從這裡通過;解放後沿丹江河巴拉河修通了凱里至雷山的縣道,北建堡駐守的官馬大道至此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1738年北建堡進住屯軍60戶,朱、許、陳、張、曾、丁、吳、孟、熊氏等姓氏入住,每戶屯軍撥軍田一畝耕種。由曾氏任總旗,張氏任堡長統管區域郎德、報德一帶生產和治安。自從安屯設堡以來,先後建立,三王廟、大王廟,廟內塑有十八尊佛像。寨鄰設有六個保寨土地菩薩,其中山王菩薩至今香菸不斷,每年祭廟人數15000人次以上。築有“海水包”兩個(古時修築的大型消防水池),確保寨內火災發生時能及時澆滅。北建村古時靠種水稻為生,兼種小米、玉米、高梁等作物,有部分人經商販賣木材等,有部分專打草鞋賣,有歌稱讚道“北建坐在山樑上,個個出來草鞋匠”,是那時最富盛名的草鞋匠之鄉。
北建村很重視教育資源,建堡之時便設立私塾;在民國1906年修建民國國小,學校橫樑上刻有建設者7名功德之人,名字至今尚有留存。解放後設民辦初級國小。
北建村歷史名人:張寶書,1928年任從江縣民國革命縣長;陳簡候時任雷山凱里縣副縣長。解放後在省級、廳級、縣級均有人才貢獻。

交通狀況

1.村子至凱里30公里,途經50分鐘便可到達火車、高鐵站。
2.陸路到雷山40分鐘,至西江30分鐘,20分鐘鄉村公路即可由連城收費站上高速。

民族文化

1.鬥牛、斗鳥、鬥雞,山歌、酒歌、苗族飛歌。
2.節日:春節、正月十五龍燈節、五月二十一日廟會、七月十三日祭祖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九月九日重陽節、十一月掃寨、十二月八日臘八節等。

飲食文化

1.土特產:土雞、黑毛豬、山羊、核桃、茶葉、酸菜、韭菜根等特產。
2.農家住宿:木房、掉腳樓。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24日,被貴州省委統戰部、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第五批“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