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七五事件

北平七五事件

北平七五事件,又稱北平七五慘案,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5日發生在北平市的一起中國東北籍學生隊伍遭中國青年軍隊員槍擊的事件,造成學生嚴重傷亡,引發了中國各地的學生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平七五事件
  • 時間:1948年7月5日
  • 背景:中國東北籍學生隊伍遭槍擊
  • 類型:學生運動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事件結果,傷亡人員,後繼發展,歷史意義,

事件背景

1946年至1948年,北平市先後發生反美抗暴運動、反內戰反飢餓運動、反美扶日運動等運動,以學潮為核心,波及社會各階層。學潮成為北平市的各級黨政軍警憲特機構必須處理的棘手問題。秉承南京的中央意志的北平警備司令部、憲兵、黨部、軍統、中統等系統大致主張實行嚴懲;而非中央系的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北平市市長何思源、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傅作義等則採取疏導辦法,以避免流血衝突。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裁撤後。
1948年5月李宗仁於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吳鑄人因競選監察委員也離開北平;何思源於1948年6月被免去北平市市長職務。此後,傅作義出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坐鎮北平,陳繼承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兼北平警備司令。傅作義與陳繼承本有矛盾,所以在處理學潮的過程中開始出現傅作義與陳繼承之間的爭鬥。
1948年上半年,由於國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東北戰場節節敗退,中國東北今遼寧省、吉林省的大、中學生約3000人為躲避戰火而逃往北平、天津兩地,政府宣稱要在北平、天津成立臨時大學、臨時中學。但因經費及校址等原因,政府宣稱將成立的臨大、臨中未能兌現,東北學生入山海關“要讀書,要生存”的願望落空,一時間生活及就學問題均無法解決,他們便派出代表同北平市參議會交涉,但未獲答覆。後來,這些學生們聽說北平市參議會通過“徵招全部東北(流亡)學生當兵”議案,認為北平市參議會議長許惠東要將他們送去當兵,感到十分憤怒。

事件經過

1948年7月5日晨,全體學生集合到北平市參議會門前,想找許惠東及李宗仁(中華民國副總統,當時因結束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事務而在北平)質問,但仍未獲肯定答覆。學生們群情激憤,決定再找許惠東交涉。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兼北平警備司令陳繼承迅速調動大批憲兵和警察,試圖阻止學生進入東交民巷(許惠東家在東交民巷)。
傅作義反對學生遊行,但希望避免衝突。遊行當日,傅作義“嚴令凡接近學生者,一律徒手,各級警憲官長,亦一再申戒不許流血,更無任何人下達開槍命令。警憲人員,自晨至暮,始終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之容忍精神,在十一小時之長時間中,忍飢忍餓,維護公共治安,雖學生行動激越,幸未發生任何意外。”儘管傅作義下達了該指令,但陳繼承認為事態十分嚴重,故通過電話請傅作義派軍隊警備,傅作義指示“士兵不準帶槍,更不許打學生”。

事件結果

1948年7月5日下午4時,學生們抵達東交民巷許惠東家的大門口。隨後,學生們衝破大門湧入院中。憲兵和警察使用木棍、槍托將學生們驅逐出大門。此後雙方對峙了不長時間,秩序趨於平靜。王鴻韶(原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參謀長)叫學生派出代表談判。但在談判期間,陳繼承自北平西苑調來青年軍第208師搜尋營及4輛裝甲車,將學生包圍,架設機槍,裝上刺刀,擺出射擊姿勢。學生們知道代表正在談判,見此情景十分氣憤,但為了避免衝突,仍都坐在地上等候談判訊息。談判雙方在會客室內,都不知道外面的情況。達成協定後,雙方代表走向大門口,準備向學生們宣布協定,外面的學生見代表走出,一時間歡聲雷動,湧向門口打聽談判訊息,青年軍阻止不住,當即開槍射擊學生。學生們連忙就地臥倒,但當學生們站起來時,青年軍又向學生們射擊,直到王鴻韶派人專門通知,才制止了青年軍射擊。青年軍匆忙撤走。學生隊伍這時也較為混亂,除了少數人留下救死扶傷以外,其他人都撤回住地。

傷亡人員

在此次慘案中,死者9人(學生死8人,無辜商人死1人),傷者48人。

後繼發展

七五慘案震驚了全中國,遭到輿論強烈譴責,北平市各校的學生極為憤怒,紛紛遊行表示抗議,要求懲辦兇手,外地的學生也紛紛聲援,學生運動一時在各地蜂起。1948年7月9日,華北13所院校、東北在北平各院校學生萬餘人在北京大學民主廣場舉行七五慘案哀悼控訴大會。會前,萬餘名學生舉著“東北華北各院校反剿民反屠殺要讀書大請願”的大旗,先赴李宗仁官邸請願。李宗仁三次接見學生代表,表示:“自己有職無權,只能儘量幫忙,向地方及中央轉達。”最後,李宗仁同意請願代表提出的“嚴懲兇手,撤銷對集會、言論、請願的禁令,厚恤死難者家屬,建立臨大臨中”等10項要求。將近中午,北平警備司令部派4輛裝甲車來到李宗仁官邸附近,引發學生們強烈抗議,李宗仁宣布保證學生安全,並且撤走裝甲車。
事件發生後次日,傅作義發表談話,表示同情學生,答應撤職查辦肇事頭目,厚恤死難者家屬,並且同意解決東北學生的生活及就學問題。傅作義一方面派人善後,一方面致電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請求“處分”及“引咎辭職”,迫使蔣介石撤換了陳繼承及北平市政府其他幾位中統、軍統骨幹。最終,蔣介石撤了陳繼承的北平警備總司令職務,青年軍第208師調離北平。此次風波暫時平息。
北平七五事件後不久,中國國民黨開始追查所謂操縱7月9日北平“七九”遊行的“學匪”,嚴厲鎮壓學生運動。中國國民黨青年部部長陳雪屏奉密令成立了“清匪除奸委員會”,隨即發生“八·一九”事件(又稱“八·一九”大迫害、“八·一九”大逮捕),傳訊、拘捕250多名學生,送往特別刑事法庭“法辦”。中國共產黨也開始逐步轉移學生,將國統區的學生運動目標轉變為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防止中國國民黨破壞城市,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城市,學生運動由此開始進入低潮。

歷史意義

北平七五事件是中國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史上發生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此次學生運動的性質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學潮,學生“要讀書,要生存”的要求和政治關係不大,但政府方面仍按照學生政潮處理,措置失當。北平七五事件之後,一些尚對中華民國政府抱有期望的知識分子及學生深感失望,政治態度轉向中國共產黨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