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洲村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塔城鄉,下設九個村民小組,截止到2005年10月年全村共有1132戶,其中勞力1828人。黨員85名,黨支部7個。山地1100畝,荒灘洲地四千餘畝,可養殖水面450畝,專職漁民600多人,兼職漁民500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州村
- 外文名:Beizhou
- 總人口:4368人
- 耕地面積:2796畝
- 主要產業:以捕撈種養殖為主
- 所屬地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
- 地理位置:江西省南昌市
- 郵編:330200
- 區號:0791
概況,經濟發展,基礎環境建設,社會文化事業,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
概況
1998年移民建鎮後,一排排農民小康樓拔地而起。截止到2005年10月,全村戶戶有手壓機井,房頂有小型儲水塔,戶內有衛生間,家家實現“三通”:即通有線電視、通電話、通小城鎮下水管道。房前屋後基本綠化,綠化的樹種為桃、柚、李、葡萄等,村中心休閒小區楊柳依依,都市人所嚮往的“春看芳草萋萋,夏看碧荷點點,秋看回雁成行,冬看候鳥喜鳴”的人間美境在這裡成為實景。
經濟發展
三面環水的北州村,人均耕地只有0.4畝,村民們都把致富的眼光盯在了青嵐湖里。天然的河蜆,易撈易銷,成本較低,致富較快,從1998年開始,村里就有意識地引導村民從事河蜆開發。年輕夫妻們都下湖撈蜆去了,剩下老人在家看房帶孩子。一對年輕夫婦早出晚歸,平均一天能撈一噸多河蜆,收入有幾百元不等。
到2006年初,北州村已有1300餘名捕撈經驗豐富的農民從事河蜆生產及水產品捕撈和加工,家家都有捕撈船。在農村“雙帶”致富的帶動下,捕撈河蜆已成為北州村的主導產業,全村湧現了專門從事河蜆生產運銷及加工的專業戶15戶,2004年農民年人均收入達5500餘元。
為擴大產業規模,北州村還組織相關農民成立了水產品協會,以協會帶動農戶促進產業良性循環,使該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有力保障。
基礎環境建設
北州村村容是整潔的。走在村里,水泥硬化的房前屋後看不到一點垃圾,惟有大樹遮陰、花壇成景。為了讓村容整潔,村里特意增設了垃圾箱,請了保潔員。2004年,當小康文明示範村創建工作開始時,村委會以此為契機,一邊向農民宣傳建設小康文明村的意義,一邊引導村民自覺愛護村容村貌。“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界限被打破了,村民們爭相拿起掃把,不僅打掃自家門前,而且主動打掃公共場所。垃圾要運出村,衛生死角要人清。村委會決定每家每月出幾元保潔費,像城裡一樣聘請保潔員進行保潔。保潔員每天定時打掃全村衛生,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社會文化事業
北州村村風是文明的。一走進這個村里,感覺到處處皆文明,無論是新朋還是舊友,村民都會客氣地和遊客打聲招呼,端上一杯熱開水。而於2005年開始建設的村敬老院、村文化禮堂、休閒廣場,更是顯現出鄉風的淳樸。自創建文明小康示範村以來,廣大村民不僅在物質上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而且精神文明建設也是如火如荼。進入21世紀以來,北州村每年都會結合民眾的習俗舉行各項文化活動,如正月龍燈表演、端午龍舟大賽等,有時還會請戲班子來村里演出,然而更多的是請科技人員來村里推廣科普知識。2005年,該村就多次邀請專業人員來村里舉辦養兔學習班,拓寬民眾的知識面,提高民眾的致富本領。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184畝(其中:田1726畝,地3458畝),人均耕地3畝,主要種植甘蔗、烤菸、木薯、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5095.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5畝,主要種植咖啡、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131畝,荒山荒地10119畝。有金礦、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村轄內無路燈。全村有333戶通自來水,有9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77%、20%)。有43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1戶。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4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農用運輸車6輛,拖拉機29輛,機車16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93畝,有效灌溉率為34.91%。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1戶;建有小水窖1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09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18戶居住在其他結構房屋。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9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55萬元,占總收入的57%;畜牧業收入115萬元,占總收入的1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50頭,肉牛23頭,肉羊725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37%;林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4.4%;第二、三產業收入174萬元,占總收入的22%;工資性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純收入2801元,農民收入以甘蔗、烤菸、木薯、糧食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人,在省內務工8人,到省外務工6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32戶,共鄉村人口1730人,其中男性954人,女性776人。其中農業人口1696人,勞動力107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族、傈僳族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05人,傈僳族6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占人口總數的0.1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96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08人, 占人口總數的17.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全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66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235人,距離中學1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9人,其中小學生173人,中學生56人。
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4人,少數民族黨員4人,其中男黨員57人、女黨員7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木城鄉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2006年被木城鄉人民政府評為鄉級文明單位。村委會由 (支書兼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埡口、小寨、老廠、新寨、鄭家寨、包包寨、打電窪、上弓背山、下弓背等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