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09年2月6日,民政部以民函[2009]41號文批覆,同意將
安縣的
安昌鎮、
永安鎮、
黃土鎮的常樂、紅岩、順義、紅旗、溫泉、東魚6個村劃歸北川羌 族自治縣管轄,並建立
永昌鎮,意欲永遠繁榮昌盛。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由
曲山鎮遷至
永昌鎮。此次調整後,
北川羌族自治縣面積增加215平方千米、人 口增加7.8萬餘人。人口全縣行政區劃調整前共有44343戶、161107人,其中男84333人,女76774人;
非農業人口18500人,占總人口 的 11.5%。羌、藏、回、苗、壯、土家、滿、黎、維吾爾、基諾、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共有人口81370人,占總人口的50.5%,其
北川羌族自治縣中羌族人口77240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4.9%。
自然地理
全境皆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山脈大致的白什、外白為界,其西屬
岷山山脈,其東屬
龍門山脈,最高點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點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對高差4229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遞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別匯集於
湔江、蘇寶河、
平通河、順山勢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出境。
縣境年均降水量28.76億立方米,年均地表
徑流量23.2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5.6億立方米,容水徑流量18.08億立方米,減去重複水流量,年均水資源總量為25.96億立方米。有一江(
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壩河、蘇寶河、
平通河)四大溝(
小寨子溝、太白溝、後園溝、白坭溝) ,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9萬千瓦,可開發量34.86萬千瓦;已開發4.12萬千瓦,僅占可開發量的12% 。河流落差大,但豐、枯季節明顯,調節性能能差。
縣境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可開採價值的主要有:黃金(包括砂金和岩金)儲量11.82噸,赤鐵礦C級儲量283萬噸、D級儲量339萬噸;重晶廠37萬噸、石灰石10億噸、白雲岩1億噸、板岩1億立方米、機磚頁岩255萬噸、矽石數千萬噸,煤 C級儲量81.7萬噸、D級儲量83.3萬噸、地質儲量113.3萬噸。
縣境有森林面積134660.22公頃,森林覆蓋率46.93% ,活立木蓄積量2124.4萬立方米。糧食作物 有9科4屬34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其中已知的樹木有83科176屬327種。牧草61科174屬243種,藥用植物549種。已知的野生脊椎動物5綱29目90科355種;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羊等一級珍稀保護動物10種,馬熊、黑熊、黃喉貂等二級珍稀保護動物36種。家養動物有豬、牛、羊、雞等73種;有農作物害蟲7目23科52種,農作物害蟲天敵(昆蟲)8目22科57種。植被呈帶狀分布,自下而上依次為黃壤和常綠闊葉林,黃棕壤和常綠落葉混交林、暗棕壤和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灌叢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
縣境內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獨具特色的
旅遊資源。以全球同緯度地區生態環境保存最完整的
小寨子溝、
千佛山、片口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自然生態旅遊開發區,兼有
九寨之秀、青城之幽;以
禹里為中心,方圓數公里的
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以
猿王洞險山自然風景區為代表的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險、秀於一身。此外,還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濃郁羌族
文化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北川縣境屬
梁州之域。周代屬冉駹部落境域,冉駹隸蜀國。前300年(周赧王十五年),以蜀國境域設定蜀郡,北川屬蜀郡冉駹部落境域。前111年(西漢武帝元鼎六年),以冉駹部落之地置汶山郡,轄廣柔等五縣。據清乾隆版《
石泉縣志》載:“《通志》言,邑為蜀郡
廣柔縣地。”前67年(西漢宣帝地節三年),撤銷汶山郡,轄縣改隸蜀郡。124年(東漢安帝延光三年),復設汶山郡,仍轄廣柔等縣。蜀漢、西普、成漢、東晉因之。劉宋遷汶山郡治於都安縣(今灌縣城),
廣柔縣廢。南齊在漢
汶山縣地設定北部都尉,北川屬其境域。522年(梁武帝普通三年),置繩州,轄汶山郡和新由北部都尉改置的北部郡,北部郡轄復置的廣陽一縣,北川屬
廣陽縣境域。西魏改汶山郡隸益州,繩州僅轄北部郡一郡。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改繩州名
汶州,仍轄汶山郡和北部郡。566年(天和元年),於北部郡新置北川縣。此為北川建縣之始。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撤銷汶山郡和北部郡,以
汶州、扶州合併設定蜀州,以州轄縣,北川縣隸蜀州。585年(開皇五年),改蜀州名會州,北川縣隸會州。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罷州設郡,會州、翼州、覃州合併置汶山郡,北川縣汶山郡。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罷郡設州,汶山郡復稱會州,北川縣隸會州。621年(武德四年)改會州名南會州,北川縣隸南會州。634年(唐太宗貞觀八年),改南會州名
茂州,析北川縣地置石泉縣,北川、石泉兩縣均隸茂州。651年(唐太宗永徽二年),並北川縣入石泉縣,石泉縣仍隸
茂州。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罷州設郡,
茂州改稱通化郡,石泉縣隸通化郡。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罷郡設州,通化郡復稱
茂州,石泉縣隸茂州。五代因之。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石泉縣改隸綿州。
1117年(北宋徽宗政和七年),於石泉縣置
石泉軍。
石泉軍轄石泉、龍安、神泉三縣,隸
成都府路。1121年(徽宗
宣和三年)
石泉軍降為軍使,仍隸
成都府路;軍使不轄縣,原轄三縣還隸綿州。1125年(
宣和七年)又升
石泉軍使為
石泉軍,仍轄石泉、龍安、神泉三縣,隸
成都府路。1255年(南宋理宗寶祐三年),
石泉軍遷治
龍安縣。1264年(元世祖中統五年,即至元元年)升石泉軍為
安州,石泉縣隸安州,安州隸
成都府路(後改成都路)。1374年(明太祖洪武七年),降
安州為安縣,石泉縣與安縣均隸成都府。1566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石泉縣改隸龍安府。清代因之。
1913年(民國2年)罷府、廳、州,以道轄縣,
石泉縣隸川西道(次年改稱西川道)。1914年(民國3年),因與陝西省
石泉縣同名,且彼縣設定在先,乃復名北川縣,仍隸西川道。從1919年(民國8年)起,四川軍閥割據的“防區制”正式形成,縣級政區均由駐防軍閥管轄,省、道形同虛設。北川縣先後為呂超、鄧錫侯、劉斌、楊森、田頌堯等大、小軍閥的防區。1930年(民國19年),四川省正式撤道,各縣均隸省。1935年(民國24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駐北川後,在縣境建立平南縣和北川縣蘇維埃政府(均隸屬於川陝省蘇維埃政府)。7月下旬,蘇維埃政權因紅軍撤離解體。同年,川政統一,省下設定行政督察區,北川縣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7日,北川縣解放,隸
劍閣專區。1953年1月,
劍閣專區改稱廣元專區,北川縣隸廣元專區。同年3月,廣元專區撤銷,北川縣隸
綿陽專區。1968年7月,綿陽專區改稱
綿陽地區,北川縣隸綿陽地區。1985年5月,綿陽地區撤銷,分置綿陽、
廣元、遂寧三市,北川縣隸綿陽市。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數民族縣待遇”。2003年7月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
北川羌族自治縣,同年10月25日舉行自治縣成立慶典。2008年5月12日,
北川羌族自治縣治所
曲山鎮因“5·12”大地震夷為平地。5月22日,
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縣府在
安縣安昌鎮掛牌設立臨時辦事處。
抗震救災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
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北川縣緊鄰汶川,全縣房屋嚴重倒塌。“5·12”特大地震,使北川人民遭遇了滅頂之災。作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極重災區,北川全縣遇難15645人、失蹤1023人,在汶川地震遇難同胞中,每4個人就有1個北川人。 全縣直接經濟損失585.7億元,相當於2007年財政收入的585倍。
“5·12”特大地震後,北川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兩年多來,北川人民擦乾眼淚,挺起脊樑,在全國人民、海內外同胞的關愛下,走上了一條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抗震救災、恢復重建之路。這期間,北川每時每刻的變化,都讓我們深深感受到13億中國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精神,感受到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的大愛親情,感受到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力量,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應對複雜局面的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