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正式名稱:北寶瓶座ι流星雨
活動時間:8月11日-9月10日
極大時間:8月25日
極大流量(ZHR):5-10
r值:3.2(極大時)
北緯20度(南寧、廣州、海口):整晚可見。
北緯30度(拉薩、成都、重慶、武漢、杭州、南京、上海):整晚可見。
北緯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連):整晚可見。
北緯50度(塔城、哈爾濱):整晚可見。
輻射點漂移
觀測綜述
北寶瓶座ι流星雨從8月11日到9月10日活動,極大出現在8月25日(太陽黃經=152度),極大中心RA=350 Decl.=0,每小時可以產生5-10顆流星。兩個流星群的平均星等都暗於三等。南群的日動量為:RA+1.07 Decl.+0.18;北群的日動量為:RA+1.03 Decl.+0.13。
軌道
已經有三個關於南寶瓶座ι流星雨可靠的軌道。由於尼爾遜(Nilsson)的雷達觀測項目在8月5-15日停止工作,所以只有南群得到了有效觀測。
| AOP
| AN
| i
| q
| e
| a
|
---|
1961
| 312.5
| 125.3
| 6.9
| 0.23
| 0.85
| 1.563
|
1961-65
| 307.5
| 136.2
| 1.4
| 0.277
| 0.836
| 1.692
|
1968-69
| 319.1
| 137.3
| 4.4
| 0.249
| 0.762
| 1.045
|
過去的流星軌道都是用無線電觀測方法取得的,但南寶瓶座ι流星雨卻可以用照相的方法得到軌道。照相軌道和無線電軌道的近日點和升交點剛好調轉了180度,這成為了爭論的焦點。1961年,麥克羅斯基(R.E.McCrosky)和鮑森(A.Posen)用10顆流星計算了軌道,同時雅切亞(Jacchia)和惠普爾(F.L.Whipple)則用了六顆流星,以及1963年紹斯沃斯(Southworth)和霍金斯(Hawkins)用了四顆流星也計算了軌道如下。
| AOP
| AN
| i
| q
| e
| a
|
---|
MP1961
| 129.6
| 310.3
| 4.2
| 0.22
| 0.92
| 2.78
|
JW1961
| 126.3
| 303.3
| 3.6
| 0.25
| 0.90
| 2.50
|
SH1963
| 133.5
| 301.1
| 1.2
| 0.23
| 0.88
| 2.00
|
三個可靠的北寶瓶座ι流星雨的軌道是在20世紀60年代取得的,同樣是尼爾遜的雷達計畫,在8月25-9月21日不工作,所以這個流星群在8月25日的極大錯失了。於是升交點的數值可能要大些。
| AOP
| AN
| i
| q
| e
| a
|
---|
1961
| 310.4
| 146.0
| 7.9
| 0.301
| 0.75
| 1.205
|
1961-65
| 313.5
| 151.5
| 3.2
| 0.242
| 0.823
| 1.366
|
1968-69
| 307.4
| 152.4
| 5.2
| 0.302
| 0.777
| 1.356
|
如你所見,這兩個群的軌道很相似。北群比南群的軌道半長徑和近日距都要小些。
有一點要註明,那就是七月份的
摩羯座τ流星雨和北寶瓶ι流星雨相類似,僅僅是與地球交叉點的時間不同。同樣南寶瓶ι流星雨也有這個相似性。這意味著這兩個流星群可能有同一個起源。這三個流星雨極大的太陽黃經是110、137和152度,科學家們給出了兩種可能:一種是原來的流星群遭到了行星的攝動而變成了三群,另一種是母體由於某種未知的因素突然改變了噴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