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帖(北宋米芾珊瑚筆架圖)

珊瑚帖

北宋米芾珊瑚筆架圖一般指本詞條

《珊瑚帖》又名《珊瑚筆架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晚年創作的紙本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被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該作內容是作者向別人誇耀自己的收藏,並隨筆畫出一枝珊瑚,畫之不足,又為珊瑚筆架題詩一首。從書法角度而言,《珊瑚帖》筆勢放縱,使轉靈活,字形參差,布局隨意,卻絲毫不失傳統法度,真正達到了“無意於佳乃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神品境界,是作者豪邁精神與深湛功力的自然組合,具有藝術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珊瑚帖
  • 別名:珊瑚筆架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者:米芾
  • 書法類型:行書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紙本
  • 字數:64
  • 規格:縱26.6厘米,橫47.1厘米
書法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書法,繪畫,名家點評,研究價值,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大縮略圖大縮略圖
釋文: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珊瑚一枝。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
此帖內容是作者向別人誇耀自己的收藏,具體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略記自己新收到的三件藏品:第一件是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第二件是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第三件是珊瑚一枝。第二部分,隨筆畫出那枝珊瑚,原來是一座“三叉戟”形狀的珊瑚筆架。米芾還在筆架的底座旁添注“金座”二字。第三部分,畫之不足,又為珊瑚筆架題詩一首:“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
鈐有“文言三昧”、“儼齋秘玩”、“儀周鑑賞”、“詒晉齋”、“南韻齋印”、“睫庵鑑賞”、“行有恆堂審定真跡”等鑑藏印。

創作背景

《珊瑚帖》是米芾晚年的作品之一,是為了向別人誇耀自己的收藏所作,他在此帖上開列了已經收穫的一批古書畫捲軸和古玩藏品,而且,因為其中提到一枝珊瑚,便畫了一枝絕妙的三叉珊瑚插在金屬座架上。
關於此帖創作的具體年代,至今說法不一,主要有元祐三年(1088)以後和建中靖國元年(1101)兩種意見。而據雜誌《文獻》2014年第4期刊登內容顯示:從米芾任禮部郎官這一線索,結合米芾晚期其他作品,可考知《珊瑚帖》的創作年代應當在大觀元年(1107)。

藝術鑑賞

書法

用筆方面
較米芾中年之前作品,該作字態更為奇異超邁,隨意而書,氣韻自然,神采更趨飛揚,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筆豪放穩健,結字寬綽疏朗。其書體瀟灑奔放,又合於法度。
在作品中“張僧”二字、“上有薛稷題”中的“題”字、“又收”中的“收”字,“珊瑚一枝”中的“枝”字等,都將傾斜的體勢體現的淋漓盡致。米芾通過書體的姿態骨梗描寫,表現其精神、氣概、力度。在上述幾字中,在用筆上,通過線條的變化多端,濃淡粗細錯落,在字的結體上,通過字形崎側卻又相互關聯,增強了筆畫的力度感。
章法布局
整幅作品分為左右兩部分,中間一枝珊瑚筆架隔開。在直觀上來看,右部的字型較之左部略大,字形大小差距明顯,墨色濃淡鮮明,用筆暢快淋漓靈動多變,盡顯作者深厚功底。米芾書寫時盡興而為,隨心所欲,在此作品右部分,共五列零二字,行距不同字距多變,第一列中“張”、“繇”二字重而沉穩,後續幾字就淡而靈巧;第二列隨著書寫的進行,墨色逐漸變淡,在字形的變化中於整體上達到“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第三列字形又相對調整變小但墨色加重用筆勁利有彈性,及至第四列與第二列有許多共同之處,用墨淡而不枯,結字險峻靈動;最值得稱道的是第五列最後二字,“珊瑚”二字,大而重,字形兀然變大,濃墨重彩耀眼至極,當可視為作品點睛之筆,令人印象深刻流連忘返;最後二字,“一”字最高,字形奇異,似兒童塗鴉,天真童趣自然,這也恰是米芾的性格特徵表現,純任自然。整個右半部分,“粗重點”與“虛弱點”此起彼伏,錯落悠然。反觀作品左半部分,字形整體相對右部較小行距字距緊湊,穿插參差有致,但正因為右部的風采太過奪目,因此左部卻顯的平淡了些,不如右部的作品藝術價值更高些。

繪畫

該作提到珊瑚,特意加大了字號,寫得異常醒目,可見作者對此物的重視程度。米芾還在筆架的底座旁添注“金座”二字。可以想見,鮮艷欲滴的紅珊瑚插在明亮耀眼的金座上,色彩搭配是多么富麗堂皇。再加上作者的“自謙”手法,更加突出了珊瑚筆架的高貴。
在書作中圖文並茂在當時極為少見,這不得不說米芾的藝術獨創性和創作隨意性,或許可以把此行為與他的性格緊密聯繫。珊瑚筆架用筆筆意盎然,書意淋漓。用筆由上至下,露鋒緩行,畫弧則頓筆蓄意,挑筆出鋒,寥寥幾筆已將大形構建。線條波動而硬挺,中柱頂尖露鋒略有補筆,給人圓潤堅實之感;左側頓筆起筆,右側頂尖挑筆出鋒並未收回,生動自然。下邊底座瀟灑自如,用筆隨心所欲,幾筆之下筆架形狀已成功勾畫,細觀這幾筆,輕重緩急變化自然,挑頓飛白肆意飄灑,裹筆澀筆變化自如,使轉縱橫盡興而為,充分體現了書家在書法上的造詣。

名家點評

元代名臣、學者、詩人虞集: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然整也。
清代文人吳升《大觀錄》卷六:黃箋本,色光滑,高九寸,闊一尺五寸。前繪珊瑚一莖,有枝節兩三枝。書體瘦硬入神,頗與刻本合。
近代文物收藏家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墨彩熠熠灼目,中畫墨筆珊瑚一枝,旁書“金坐”二字,奇絕。

研究價值

《珊瑚帖》中的珊瑚插圖遂作為米芾的唯一傳世畫跡,獨存人間。中國美術史家研究北宋文人畫起源者,無不論及於此,意義之重。此外,此帖對於研究中國藝術品收藏歷史的重要文獻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人、其物、其書、其畫,四位一體,《珊瑚帖》承載了太多的文化信息。

歷史傳承

《珊瑚帖》流傳有緒,曾經南宋內府,元代郭天錫、季宗元、施光遠、肖季馨,清代梁清標王鴻緒安岐裴伯謙等遞藏,後歸張伯駒。1956年,張伯駒將該作捐獻給文化部文物局。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關於《珊瑚帖》的記述,在《墨緣匯觀》《平生壯觀》《雲煙過眼錄》《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等書中均有著錄。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7),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型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試、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太后輓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無繪畫作品傳世。著《山林集》,已佚。
米芾米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