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窯醬秞梅瓶出土於江蘇省金壇市的一個建築工地里北宋墓墓穴,也不到10件。它高22.7厘米,梅瓶瓶口窄小,頸短肩寬,瓶身漸收,底部微微外撇,造型優美勻稱,整體施醬色釉,外表泛黃色,人們又稱它為紫金釉,也稱柿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宋定窯醬秞梅瓶
- 出土地點:江蘇省金壇市
- 館藏地點:金壇博物館
- 所屬年代:北宋
北宋定窯醬秞梅瓶 北宋定窯醬秞梅瓶,出土於江蘇省金壇市的一個建築工地里北宋墓墓穴。從墓中的保存完好的墓志銘得知墓穴的主人叫孫昭德,家中歷代為官,他在宋代熙寧三年死於潤州延陵縣,後來又遷幕到了金壇。這件定窯醬秞梅瓶在出土時轟動一時,這種的醬釉瓷器目前全世界發現的完整器也不到10件。它高22.7厘米,梅瓶瓶口窄小,頸短肩寬,瓶身漸收,底部微微外撇,造型優美勻稱,整體施醬色釉,外表泛黃色,人們又稱它為紫金釉,也稱柿釉。因為釉料含鐵,所以在高溫中產生了類似銅器的質感。這件北宋定窯醬秞梅瓶現收藏於中國 江蘇省金壇博物館。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匡胤提倡節儉,他力圖改變唐代時人們追求金銀玉器的奢侈之風,皇家御用器以陶瓷製品為主,全國上下紛紛效仿。一方面推動了宋代制瓷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瓷器也以簡約大氣為美。這件北宋定窯醬秞梅瓶以柔和均稱的瓶體給人一種簡單的弧線美,充分體現了小口梅瓶的挺拔秀麗。這種素雅清逸的瓷器風格是宋代瓷器崇尚簡約的典型代表。
北宋定窯醬秞梅瓶 定窯位於河北省曲陽,這裡古代時屬於定州管轄,因此稱為定窯。定窯從唐代時開始創立,有長達700多年的發展歷史。尤其在宋金時期,一度成為北方生產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生產御用貢瓷時間最長的窯場,燒造出聞名世界的定窯白瓷。定窯白瓷燒造溫度比其他瓷器的溫度要高,所以定窯白瓷的瓷胎最為堅硬。元代典籍中曾有“窯花瓷甌,讓顏色天下白”讚譽。花瓷甌是指定窯白瓷上工巧富麗的裝飾,與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遜色,而定窯白瓷的藝術水平可謂獨步一時,冠絕當世。
宋代定窯以燒造白瓷為主,同時也燒造少量單色釉的瓷器。據宋代《見聞錄》記載宋代第四任皇帝仁宗執政期間,一位大臣為了討好後宮張貴妃,送其一定窯紅瓷梅瓶,被仁宗發現,斥張貴妃貪財好利,將紅色梅瓶摔壞。大臣將定窯紅釉瓷器送給張貴妃,可見定窯紅釉瓷器在宋代當時非常名貴。但定窯紅瓷的釉色不是鮮紅色,而是指醬釉。鮮紅色的紅瓷是由宋代均瑤創燒成功的,在這之前古人說瓷器上的紅色、紫色,其實都是指醬釉色。當時入窯千變的說法,人們根據顏色將泛紅的瓷器簡稱為紅定或紫定,而泛黑的瓷器成為黑定。這件北宋定窯醬秞梅瓶也就是古籍中說的紅定和紫定。據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記載,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其價高於白定。這就是說定窯的紫定和黑定價值要比定窯白瓷高。
北宋定窯醬秞梅瓶 定窯醬油瓷器之所以產量稀少,這與它的燒造難度密切相關,從這件北宋定窯醬秞梅瓶的瓶口可以看出,釉料在燒造時向下垂流,露出了潔白的胎骨。燒造單色釉的瓷器胎體的原料比普通白瓷要求更嚴格,而胎體外面只掛一層很薄的釉層,經過上千度的高溫燒制,窯變極難控制,要達到釉色純正,通體一致,光潤美觀的效果難度相當大。因此定窯生產的醬釉瓷器主要是碗、盤、碟等小型瓷器為主,而瓶、罐之類的瓷器因為太難燒造所以存世極為稀少。清代乾隆皇帝酷愛收藏古代瓷器,他傾全國之力搜羅了不少宋代名窯瓷器,卻唯獨找不到宋代定窯的醬釉瓷,可見在清代時,紫定瓷器就已經極為罕見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白瓷或青瓷的釉色或多或少都有一層玻璃般的明亮浮光,但醬油瓷器沒有。從這件北宋定窯醬秞梅瓶可以看出,釉色瑩潤,光澤含蓄,有一種淳厚質樸之美,展現出宋代追求樸素的極致。正如宋代文人崇尚的“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淡之中,而具深遠無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