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耕讀社

北大耕讀社,是北京大學的社團組織,一個以“誦讀古代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為建社初衷的社團。由於社團三任社長相繼出家,被網友評論說:“出家有傳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大耕讀社
  • 屬性:社團組織
  • 成立時間:2002年9月
  • 地區:北京大學
社團旗號,建社初衷,成立意義,耕讀社長,出家傳統,

社團旗號

北大耕讀社是北京大學的一個學生社團,成立於2002年9月,打的旗號原本是“推崇健康生活,回歸傳統文化”,社員們在一起閱讀的多是儒家經典書籍,但是後來偏離了這個方向,彼此談論的話題也以禪學為主。

建社初衷

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作為一個以“誦讀古代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為建社初衷的社團,耕讀社無疑是彌補了北京大學百餘個社團中的空白。耕讀社副社長於超說,他是最初受朋友的影響開始了解和接觸傳統文化。但是他很快發現,相對於語言相對難懂生澀的著作和高深豐富的思想內涵,交流與切磋便顯得尤為重要,為有利於大家的互相促進,以共同挖掘經典著作的思想內涵,2002年9月,耕讀社便應運而生,愛好傳統文化的同學也有了一個切磋與學習的平台。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當耕讀社的大旗立起在三角地時,於超說,沒有想到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依然很多,耕讀社吸引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耕讀社成立至今,一項長期的活動就是每周二、四、日早上7點到7點半的晨讀。他們已經讀過<大學> ,正在讀<中庸>和《弟子規》。除了傳統經典外,他們還組織學習與討論<甘地傳> 。社團的活動在不斷的豐富,用於超的話說,只要是有文化底蘊與知識內涵的書,就是耕讀社要學習的書。

成立意義

讀書是一種需要
於超: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研究哪個領域,讀書是人們共同的文化需要,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而現在,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這方面無疑經常被忽視。但被忽視不等於不重要。當你原來以為最重要的物質富足得到實現以後,依然會覺得空虛,因此無論什麼時候讀書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他認為,讀書並不一定要多,而要注意它在現實中的體現。自己也是發現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價值所吸引進而產生了興趣。而自己現在依然是在學習和接受,在以後更長的時間裡,讀書的價值會進一步凸顯。
在一些情況下,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產生牴觸。於超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讓人折服。我們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產生了誤差,進而成了一種定式。比如隱逸,避世,過分注重內在的人格而忽略了社會。而於超認為,這並不是完整的儒家所要傳達的,陶淵明等一些隱士的人格也不是完美的。中國有千年的文化活力,是因為其中包含的修齊治平的思想和智慧判斷,有著講原則的理念。讀古代經典會使人從中得到力量。
傳統文化與文人墨客是不一樣的,是理性的。而人們缺少途徑對他進行了解。我們確實需要耕讀社這樣的社團來充當媒介。
知行合一——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耕讀”,這個名字便蘊涵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除了讀以外還要進行實踐。先要有認識,進而才能表現出來,而只有把讀到的東西套用到實踐中,才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在套用時,會覺得自己得到了成長。比如說傳統思想強調“孝”,也為我們提供了“孝”的途徑,即雙方的理解與溝通。強調聽別人說話要認真,一定能從中收益。等等。我們讀到了,覺得可行,再套用到實踐。
此外,耕讀社的一個主要工作是對有機農業的宣傳和推廣。他們已經與北京市房山區良鄉建立了聯繫,並準備調動社員下鄉進行實踐和宣傳。於超說,有機農業的推廣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需要社會的一個誠信的氛圍。需要訂貨商的承諾,需要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承諾。他們從提高人們的意識入手,組織觀看了有關這方面的錄象。
關於未來
社團的發展並不需要一個數字或者字面上的指標來規定和衡量。只要有核心的社員,有志同道合的同學加入,使社團有一定的凝聚力,大家在一起不斷的挖掘傳統文化,當然也包括一些外來文化的內涵。用一個時髦的詞——創新,把握文化的內涵而又符合當今社會的需要。讓大家都有所收穫,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北京大學上百個社團中,耕讀社並不是最有人氣的一個,但能夠以內涵與收穫作為自身建設原則,社員相信這樣的社團必將充實他們的校園文化生活,並以其豐富的精神內涵與獨特的建設理念而不斷成長。

耕讀社長

柳智宇連續兩年擔任社長的“耕讀之家”社團頁面內也不平靜。先是現任社長三天內連續發帖,從不同角度解讀“耕讀之家”社團設立的意義。然後又有自稱為社員的人發帖提出對社團發展的不同看法,並與現任社長展開辯論。辯論主要集中在“是否應該把個人的宗教觀點帶入到社團內”以及“社團同北京某基金會之間的關係”兩方面。
柳智宇並不是“耕讀之家”中第一位進入寺廟修行的社員。早在2007年,“耕讀之家”的創辦人、北京大學哲學系2002級碩士研究生鄧文慶就曾被曝出已經剃度出家,法號“賢慶”,並於2006年前後到龍泉寺修行。
而“耕讀之家”第五任社長柳智宇選擇進行修行的寺廟同樣也是龍泉寺。此外,社員內還有人提出,社團同北京一家“具有佛教背景的基金會關係密切,而社團同該基金會的合作正是通過柳智宇個人達成的”。

出家傳統

北大耕讀社
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生柳智宇曾經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國深造,並且得到一筆全額獎學金;另一個是到位於鳳凰嶺一帶的千年古剎龍泉寺,遁入空門修習佛法。今年6月,這位從中學起就被稱為“才子”、“大牛”的北大畢業生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他選擇了後者。
然而,遁入空門或許並不能讓柳智宇得到夢寐以求的清靜。三天前,當這件事情被人披露到網上之後,媒體接二連三地採訪和網民七嘴八舌的議論,反而鬧得有些沸沸揚揚。尤其是對於他的那些北大校友來說,儘管可以尊重他的選擇,但是卻未必就能夠理解或者贊同。
在北大就讀期間,柳智宇曾經參加過學校里的兩個社團,一個是禪學社,另一個是耕讀社。
2008年起,柳智宇連續兩年任北大耕讀社社長,不再參與任何禪學社活動,已然淡出禪學社。
對於北大耕讀社的社員們來說,柳智宇的選擇其實並不出人意料。一位不願具名的耕讀社前社員對本報記者透露:“如果算上柳智宇,我們這個社團,三任社長都已經出家了。”據他介紹,第一位出家的社長就是耕讀社的創辦人,原北大哲學系碩士鄧文慶。巧合的是,鄧文慶也在龍泉寺修習佛法,現法號“顯慶”。
耕讀社前社員表示,“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就有想法,對於社團的核心活動不太認可,後來除了幾名骨幹社員,其他人也就逐漸淡出了。”這位社員認為,一個社團三任社長出家,或許是受到了所讀古籍的影響,“畢竟古代文人大都有出世的思想。”也有人在海外微博上對此評論說:“看來這是傳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