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講堂:“文學”如何“教育”

北大微講堂:“文學”如何“教育”

《北大微講堂:“文學”如何“教育”》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平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大微講堂:“文學”如何“教育”
  • 類型:社會科學
  • 作者:陳平原
  • 著作權: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陳平原,探討文學課堂的追懷、重構與闡釋。本書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康有為、魯迅、楊振聲、黃侃、沈從文、顧隨、錢穆、孫玉石……透過這一個個記錄在歷史上的姓名以及他們當時的課堂狀況,陳平原教授在這次微講堂中探討了學科化之前的文學、新文學如何學院化等諸多問題。
在他看來,對於學生來說,知識可能不如課堂上老師們的音容笑貌讓人懷念。“表面上看,學術發展是靠一本本著作積累起來,但往往忽視其中課堂的重要性。對文學教育來說,或許課堂比著作還重要。”
陳平原介紹說,在中國古代,文學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學科,而進入現代後,合理化與專業性成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所以就需要建構完整的、從古到今的中國文學,而這也與中國民族國家的建立等有密切聯繫。“最初的文學課堂要數康有為的‘萬木草堂’,師生坐而論道,像談禪一樣地談文學。”與此相似的還有章太炎,他在學科之外講學,培養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民國初年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就多為章太炎的弟子。
從學術史角度探究現代中國大學裡的“文學教育”,著眼點往往在“學科建構”、“課程設計”與“專業著述”,陳平原教授則從師生共同建構起來的“文學課堂”談起,二十世紀中國的“大歷史”、此時此地的“小環境”,加上講授者個人的學識與才情,共同釀就了諸多充滿靈氣、變化莫測、讓後世讀者追懷不已的“文學課堂”。
作為一名文學教授,陳平原希望可以有因追懷而獲得的歷史,讓學生10年後、50年後甚至60年後的追憶成為評價老師的一個維度。“沒有葉嘉瑩,顧隨早被我們遺忘了”,陳平原教授講起,顧隨當年自己把談詩比作談禪,詩情到哪兒就講到哪兒,沒有教學大綱,只是自己抒情,然後學生也跟著感動,他的學生葉嘉瑩亦是如此。“口說體的《顧隨文集》比他50年代的論文精彩,我們現在太看重論文而忽視課堂,而對我們學生最重要的是課堂。”
本次講座中,陳平原教授從學科化之前的“文學”、課堂內外的“笑聲”、“新文學”如何學院化、“創作”能不能教,以及師生怎樣“對話”等片斷,略加鋪陳,在“重構”中隱含“闡釋”,探討何為“理想的文學教育”。而不容忽視的是,在研究生的培養上應當借鑑美國的經驗:學生選拔多元化、強調基礎理論學習、跨學科安排課程、重視科研能力、教育開放化和國際化。
北大微講堂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持開設的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學科素養課程。
講堂邀請校內著名專家學者授課,他們結合自己的學術研究經驗,分別從學科架構、學術索養、學科前瞻和學科套用研究等方面,解讀學科奧妙,分享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生科學精神與學科素養,為同學們從事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鑑,促進創新型研究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性研究成果的產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