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堡戰鬥紀念碑

北堡戰鬥紀念碑位於尚在鎮北堡村二組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堡戰鬥紀念碑
  • 地點:鎮北堡村二組境內
  • 時間:1943年農曆六月初一
  • 詞性:名詞
起源,故事,

起源

是為了表彰北堡村民冒死救戰士的擁軍模範行為而建立的紀念碑。1943年農曆六月初一,秦南、大岡、龍岡和沙溝的日軍約500餘人,水陸出動分五路包抄在五區一帶開展革命活動的縣政府。我區委會人員正在野花莊開會,得到訊息後,立即分兩路轉移,區委會向西南轉移,由郝榮莊奔下圩,縣政府向東進護壠堤(劉垛方向),縣特務連(又稱侉五連)向西南奔北堡阻擊北連來的日軍,使縣、區幹部能及時安全轉移。
想

故事

五連剛到北堡莊東大橋,日軍也已到莊西北庫存家橋,一挺機槍架在北堡舍上的金壽余家房基上,一挺機槍架在金紹俊家旁邊的大墳上封鎖東大橋,不讓我部隊進莊。這時,五連也用機槍架在東大橋口阻擊敵人,在機槍的掩護下,五連有一個排衝進了莊,其餘兩個排也想衝進去,但被敵人發現了,集中火力死命封鎖東大橋,這時陳完一路的日軍又上來了,我軍看到形勢不對,就立即突圍,莊東的部隊朝東南撤,莊上的部隊朝南撤,利用堆上的草堆掩護,很快撤到莊南頭蛇殼垛,但前頭被一條約十多丈寬的大河擋住去路,後有追兵,迫使五連戰士不得不跳下水去。侉五連全是北方豐沛縣人,不會鳧水,在這萬分危急之時,莊南頭的王桂明看到這種情況,隨即把槽桶推到河裡,戰士們排著槽桶上了對岸。與此同時,莊東的部隊也分頭突圍,一部分戰士向東南方向奔南圩子,一部分戰士奔孫家莊方向,還有一部分戰士向東奔“鵝瘤”,但都遇到大河,因不會游水淹死約有30多人,向東突圍的戰士又被大河攔住,眼看鬼子就要追上來,彈藥又打盡,正當情況十分危急時,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名叫王玉蓮,冒著槍林彈雨撐船運送戰士過河,以致頭部負傷。在“鵝瘤”圩子血戰突圍中,有一個戰士掉了隊,舍子上一位仇奶奶看到敵人已經逼近,那掉隊的戰士處境危險,立即拿出一條涼蓆,緊裹傷員,用稻草腰子圍住兩頭,把他倚在鍋屋牆角,這樣瞞過了敵人。
 戰鬥結束後,縣政府、軍分區為了表彰北堡村民冒死救戰士的擁軍模範,曾頒發了嘉獎令,鹽阜大眾報也刊登了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華東軍區也為他們編寫了畫冊,到處傳閱。建國後,在戰鬥原址建立北堡戰鬥紀念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