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是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州名命名的。在美國海軍艦艇史上,它是第4艘沿用此州名的軍艦。第1艘以“北卡羅來納”命名的船舶是1820年建成的一艘裝有94門火炮的帆船,第2艘是南北戰爭期間南部邦聯建造的一艘裝有6門203毫米火炮的裝甲艦,第3艘則是1908年建造的裝有4門254毫米主炮的裝甲巡洋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卡羅萊納號
- 標準排水量:35000噸
- 艦寬:30.48米
- 主炮:9門406毫米炮
建造背景
到了3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考慮到一次大戰結束前建造的戰列艦正陸續超齡,而在遠東和歐洲的潛在敵國日本和德國正積極擴軍備戰,於是在1934年3月和1936年6月又相繼批准建造一批現代化戰列艦,以替代舊式戰列艦。據此,美國海軍於1937年10月和1938年6月始建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於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又於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愛荷華級戰列艦。這三個級10艘戰列艦是美國海軍迄今所建的最新、也是最後一代戰列艦,它們建成後相繼投入了戰爭,成為二戰期間美國戰列艦兵力的中堅。
設計方案
最終,BB-55和BB-56被定為“1937式戰列艦”,2艘艦的標準排水量為35000噸,最大艦寬32.92米(受巴拿馬運河的限制),滿載吃水定為11.58米,以便能使用更多的泊地和海軍船廠。美國海軍在設計方案中,對武備、防護和推進裝置重點進行了研究。在條約期間積累的大量技術成果成功運用到北卡羅來納級的設計中。
武器裝備是設計中首先考慮的問題。並對可能採用的雙聯裝、三聯裝和四聯裝方案一一進行了研究。最初,兩艦研究採用MK II型356毫米口徑主炮,火炮數量為12門;副炮擬採用高平兩用炮。輕型防空武器擬採用28毫米高炮和11.7毫米高射機槍。但是,1936年12月31日,限制海軍軍備力量條約(華盛頓條約)到期。
在防護設計中,美國海軍要求新艦的裝甲防護,應能經受當時任何潛在對手所用的最大口徑炮彈的爆炸力,後來在簽訂的造艦契約中規定,裝甲區可抗禦1500磅和356毫米口徑炮彈,舷側防護系統能抗禦相當於700磅TNT炸藥的爆炸力,而上層建築未加防護的重要部位則能防護彈片。此外,炮塔之間的間隔應能確保一座炮塔被擊中而不至於傷及另一座炮塔。該級艦還特彆強化了水平防禦能力。
推進裝置也是設計中所考慮的重要問題,設計方案要求30節航速,因此計畫採用渦輪發動機推進。但為了適當加強武備和防護能力,可適當減少最大舷速。設計部門對推進系統的類型和推進裝置的布局等細節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此外,由於美國在西太平洋缺乏一個強國的海軍基地,因此,新建的戰列艦需有較好的續航力。
戰艦概貌
火力配備
副炮為10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每舷安裝5座),其中6座配置在主甲板上,另4座配置在上層建築甲板上。
防空武器最初為4座四聯裝28毫米主炮和12挺單管12.7毫米機槍。但實踐證明,這兩種輕型防空武器效率不高,尤其對高速飛機效果差。從1942年夏天起,該艦開始陸續改裝瑞典生產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瑞士生產的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1945年,艦上共裝有15座四聯裝(60門)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36門單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艦上的28毫米高炮和12.7毫米機槍全部拆除。“博福斯”高炮炮彈發射後通常可在大約5000碼距離上自爆,最大射速每門炮約為120發/分鐘。“厄利孔”高炮的射速為450發/分鐘,初速為835米/秒,最大射程4800碼。
裝甲保護
舷側防護:舷側主裝甲帶水線處最大厚度12英寸;該艦的舷側防護系統是一種艦腹結構。根據設計要求,它能經受700磅TNT炸藥的爆炸力。在舯部,舷側防護系統包括五層隔艙,其中最外側二層隔艙是空艙,其次二層隔艙裝有液體,鄰近耐壓艙壁的一層隔艙也是空艙。在彈藥艙上方的耐壓艙壁是由厚達93.76毫米的裝甲鋼板製成。
甲板裝甲:舯部中線處為179毫米,舯部舷邊處為196毫米。下裝甲甲板從“匣式結構”向後延伸,防護著通向艙機艙的通道,舵機的正上方由152毫米裝甲列板防護著。裝甲區的兩端都由277.5毫米的裝甲橫艙壁防護,另有同樣厚度的重裝甲保護著舵機艙。
炮塔裝甲防護:主炮有著良好的裝甲防護,炮塔的面板為406毫米厚,側面為247.5毫米厚,後部為295毫米厚,頂部為175毫米厚。127毫米和彈藥艙均由48.75毫米的特製鋼板防護,可抗禦彈片和飛機的掃射。
指揮塔裝甲防護:其四周裝甲厚度為367.5毫米至406毫米,頂部裝甲厚度為175毫米,底部裝甲厚度為97.5毫米。
艦底防護:該艦的艦底防護較弱,系採用深達175.26毫米的三層艦底結構,三層艦底又廣泛地進行分離。
推進裝置
建成與試航
入役後,“北卡羅來納”號開始了海上試驗和訓練。由於在試驗期間頻繁進出紐約港,人們便給了它個“演戲船”的綽號。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它正停靠在紐約港內。赫斯特維德特艦長接受了珍珠港事件中戰列艦易遭受空中攻擊的教訓,立即要求在他的艦上加裝20毫米高射炮。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北卡羅來納”號在開赴戰場之前,便加裝了40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1942年上半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橫行無忌,日、美雙方戰鬥激烈,它本應早日開赴遠東戰場,但當時由於害怕北大西洋運輸線遭受德國戰列艦“提爾皮茨”號的襲擊,致使它在北大西洋海域作為威懾力量又呆了數月之久,於1942年6月10日駛入太平洋。
投入戰爭
同年9月15日下午,由“大黃蜂”號航母和“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以及10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特混編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海域作戰時,不幸遭到日本潛艇伊-15號的攻擊。它被一條魚雷擊中,艦首彈藥艙大量進水,受損後出現5.5度的左傾,艦員死5人,傷20人。在損管人員的奮勇搶救下,在不到6分鐘的時間內軍艦扶正。19日上午,它駛往湯加塔布島進行緊急修理,隨後於21日駛往珍珠港進行徹底大修,其中包括安裝40毫米高射炮。12月9日,“北卡羅來納”號重返瓜達卡納爾島戰場。在隨後的日子裡直至1943年11月,它以努美阿為基地,一面為航母護航,一面執行巡邏這任務,直接參加的戰鬥活動較少。
1943年11月末,“北卡羅來納”號駛離南太平洋,加入由米切爾海軍少將指揮的第50特混編隊,參加了11月20日對吉爾貝特群島的攻擊,並於12月1-8日與其它5艘戰列艦一起炮擊了瑙努島上的日軍機場。這是它在戰爭中首次使用406毫米主炮炮擊日軍陣地。1944年1月,它被編入第58特混編隊,參加了馬紹爾群島登入戰役,後於6月6日又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登入戰役,6月25日支援了航空母艦對關島的攻擊。
由於艦軸出現故障,“北卡羅來納”於1944年7月6日返回美國西海岸的普吉特海峽海軍船廠進行檢修。9月30日檢修完畢出廠,並於11月7日返歸第58特混編隊,繼續參加戰鬥活動。1945年2月19日,“北卡羅來納”號協同其他7艘戰列艦以及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對硫黃島實施了海戰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炮擊,炮擊持續了7天。隨後,又於同年3-4月,參加了沖繩登入戰役,為航母提供空中掩護,擊退了數百架自殺飛機的攻擊。
“北卡羅來納”號在太平洋戰場長達3年的戰爭歲月里,共航行30餘萬海里,參加過15次戰役和重大戰鬥活動,榮獲多枚戰役銅星紀念章。戰爭期間,它進行過9次對岸炮擊,擊沉1艘運兵船,擊落擊毀24架敵機,營救過墜落的海上的美國飛行員,而它自己僅有10艦員陣亡,67人負傷,可謂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戰績。
戰後處理
1961年6月1日,“北卡羅來納”號在被冷落7年之久後,正式從美國海軍艦艇序列中除名。北卡羅來納州和維爾明頓的一些知名人士花33萬美萬買下了這艘艦。1961年10月2日,“北卡羅來納”號被拖至北卡羅來納州費爾角河的一個永性泊地,並被正式作為一艘戰爭紀念艦供人參觀。目前,它是世界上修復裝飾最好的展艦之一。每年都有大約25萬國內外遊客登艦參觀。艦上陳列著大量有關該艦艦史的視聽資料,展示著它昔日的戰績和風姿。目前,它是世界上修復裝飾最好的展艦之一。
性能數據
主炮 三聯406mm主炮×3
副炮 127mm炮×20
防空火炮 28mm炮×16(1945年為40mm×60+20mm×36)
設計航速 全速28節
續航力 16,230海里/15節
裝甲厚度 炮塔正面406mm、側面247.5mm、頂部97.5mm;司令塔正面406mm、其他367.5mm、頂部175mm、底部97.5mm;舯部179mm,兩端277.5mm、副炮 48.75mm
艦 員 1,880人/2,339 人(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