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八特村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北八特村,原歸武安縣管轄。北八特村隸屬於峰峰礦區和村鎮,地理位於鎮政府北側4公里處,交通便利,環境優越。全村總人口1557人,土地面積達2061畝。我村有國小一所(六年制)、診所2家,有效解決我村就學、就醫方面的難題。村內領導班子由9人組成,村務、財務、政務每季度公開一次。

我村種植業仍然以傳統種植業玉米、小麥為主,養殖業:豬(7戶養殖,存欄總數達100多隻)、牛(2戶養殖,存欄數達10幾頭)。企業7家,耐火材料廠、瓷廠、修造廠、水磨石廠、樓板廠、加油站、洗煤廠。人均收入達2000元以上,為先進小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八特村
  • 總人口:約1600人
  • 土地面積:達2061畝
  • 隸屬:峰峰礦區和村鎮
簡介,歷史,

簡介

企業經濟的迅猛發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極大的解決了本村村民的就業問題,村民大部分以在企業內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成為農民增收在農外的主要渠道。村兩委班子樹立大開放,大開發的思想,制定了一套符合本村村情的發展方針,即以農業為基礎,以企業為依託,全村多業並舉,百業俱興,使得本村經濟穩步發展,工農業總產值逐年遞增

歷史

據該村古碑記載,村名“八特”由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和廉頗所賜,一直沿用至今。據傳村西南原趙王殿廟群內曾立有明嘉靖三十年所立“重刻八特鎮始初命名之由碑記”一通,記載八特村由來是因有八姓、八地、八山、八河、八樹、八石、八村、八位學有專長的老人這八大特點之綜合。該碑文中提到出自本村的名人藺相如和荀子。此碑1946年在南山頂開荒時被發現,後在“文革”時被毀。所幸有村民曾偷偷對碑文作了摘錄,使後人對“八特”村之名得見其由來。該碑文中還透露此碑為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重刻,可見“八特”村名歷史之久遠。其後的清同治年所立重刻碑等,均延續此說。村中的泓濟橋是南北八特的分界限。建於明代,是一坐建築奇特石拱橋,橋分二層,下層為單孔拱券式,上層為雙孔拱券式。橋面兩側望柱上雕刻獅子、繡球等造型。“九個獅子仨繡球,六個和尚倆平頭,廿四條石欄桿,廿四塊石枕頭”。
八特村是藺相如、荀子的故里。儘管對此都有不同的意見,但是,都有他們在趙國、在邯鄲、在邯鄲附近的說法。而八特村則一直有這種傳說。《峰峰民俗.八特卷》一書,對此有較為詳細說明。
對於荀子故里,則更有荀子研究學者蔣鴻林先生考證,荀欣隨敬侯遷居邯鄲,在邯鄲建有宅苑,而八特村父老世代相傳原八村之首的“荀家莊”就是荀子的故里,這裡不僅有荀子的莊園舊址,而且還有很多荀子幼年和青年在這裡生活、成長的傳說。可見,八特村自古就有“荀子是八特荀家莊人”的說法,經祖祖輩輩口口相傳至今,當非空穴來風。2012年7月24日,邯鄲市荀子文化研究會還組織召開了“八特村荀子故里考察研討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