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倉門

無錫是民族工商業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而位於古運河畔的現存規模最大的蠶絲業倉庫充分反映出當年“蠶絲碼頭”的興盛。它是歷史變遷最真實的記錄,是一個城市的年輪與軌跡,重視保護和利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品質與文化的體現。

簡介,歷史,

簡介


北倉門蠶絲倉庫在伴隨著運河水靜靜地流淌了近百年後,通過對其有機更新與保護如今又重新煥發出生機來.無錫市崇安區北倉門文化創意產業園由歸國留學人員鄭皓華女士於2005 年9月成立的無錫首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在借鑑美國紐約蘇荷(soho)藝術街、上海蘇州河畔藝術工作室和法國塞納河“左岸”藝術家聚居區模式的基礎上,以20世紀20年代江南最大的蠶絲倉庫為基礎,改建為現代LOFT建築,完整保留倉庫原有結構和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美學元素與現代西方藝術經典,構成園區卓爾不群的藝術風格,彰顯出獨具韻味的情調。北倉門文化創意產業園共分兩個部分:即一期和二期。
北倉門藝術中心一期:
室內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個以當代藝術國際性交流為平台的文化藝術機構,它以“國際化、專業性、學術性,時尚性”為理念,具有展覽,交流,創作,服務四大功能區域。一期的核心藝術主題在三個樓面以不同形式展示。 1F是服務空間,場內有著名的紅酒LOFT,北倉門CAFE,JAZZ工作室。2F提供職業藝術家、各類創意設計師工作室。3F是以繪畫、平面設計、公共藝術等為主的展示空間,面積共約2000平方米,設備完整,服務功能齊全。
北倉門藝術中心二期:
二期以20世紀70年代工業建築改建的空間為主體,建築面積近7000平方米,定位於設計研發、商務辦公、藝術展示、時尚休閒。
北倉門藝術中心三期(規劃中):
   定位:中華老字號創意產業園,規劃園區面積規劃近80000平方米
目的:主打運河文化創意旅遊牌,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有效對接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訴求,通過文化創意元素與現代商業形態的嫁接,提升商業形態的附加值,從而帶動企業升級和地區經濟建設。

歷史

北倉門是一個蠶絲倉庫,建於1930年代,室內面積達六千平方米.據資料記載,它是抗戰期間,汪偽政府為控制蘇、浙、皖乃至長江三角洲所有的蠶絲商貿活動而建造的規模最大的蠶絲倉庫,建成後不久即被日軍占為糧倉,後來又恢復為蠶絲倉庫.倉庫無論是設計還是修建都十分具有江南特色。倉庫修建最初就是為了存儲蠶絲,所以,為了避光和避風,倉庫的窗戶多是狹小而多層的;兩幢獨立的三層倉庫,面寬分別達到五六十米,每層層高近五米,如此大的庫容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倉庫運用大跨度的磚木結構,以此提升存儲和搬運空間,全部結構均為木結構,接頭處採用螺栓加固,所以建築至今仍完好如初。北倉門見證了無錫當時蠶絲商貿活動交易的興盛
民國23年前後,無錫繅絲行業開始興盛。
民國25年,無錫繅絲行業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民國26年,抗戰期間無錫民族企業家拒絕與日本人合作。
民國27年(1938年)8月。日軍成立日偽華中蠶絲股份有限公司,同年9月,北倉門的蠶絲倉庫建造。
民國35年(1946年)國民黨政府成立中國蠶絲公司。


1949年4月,無錫解放,原中國蠶絲公司北倉門倉庫同時沒收。
1952年,更名為中國絲綢公司江蘇分公司,北倉門倉庫為江蘇分公司繼續使用。
1990年更名為江蘇蘇豪國際集團無錫有限公司。
2004年蘇豪集團將北倉門出租給無錫北倉門生活藝術服務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