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的革命戰爭之意義

《北伐的革命戰爭之意義》是瞿秋白所著作品,出自於《瞿秋白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北伐的革命戰爭之意義
  • 作者:瞿秋白
  • 作品出處:瞿秋白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一、北京屠殺後,反動潮流隨英、日、吳、張之戰勝而日益高漲:京津魯奉軍的蹂躪;國民軍之困守南口;吳佩孚的利用紅槍會奪取河南,壓榨湖北人民,進窺長沙(葉開鑫);孫傳芳之利用傅筱庵,穩定上海買辦階級之統治……;帝國主義的法權會議和關稅會議停頓;指使顏惠慶內閣實行大賣國計畫雖未成功(現時杜閣內部衝突),然而假仁假義的讓步政策已經用不著了。
二、但是,反動勢力內部早已開始裂痕,英日之間爭奪北京政權的滑稽劇開幕已久;之下張宗昌、之間的爭執也很顯露;的崩潰尤其明顯,孫傳芳及所謂新直系的暗抗吳佩孚,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現在只有孫傳芳的猶豫等待,仿佛是可注意的事。孫傳芳想等吳佩孚(葉開鑫)與唐生智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可以漁翁得利;而且他深恐張宗昌的暗襲南京,所以現時不積極助吳攻粵;再則,贛本仁、唐福生等對於孫傳芳也是靠不住的。然而,僅僅根據反動勢力內部的崩潰,來決定革命策略是決不夠的。有些革命黨人日夜希望田維勤、葉開鑫、唐福生的倒戈,顯然是一種機會主義。如今葉開鑫的反動已完全明了,田維勤又有多大作用!現時對於孫傳芳的政策亦是如此。革命黨人決不可猶豫等待孫傳芳的“左傾”,對於孫傳芳應即施以崩敗其內部的攻擊。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瞿秋白,江蘇常州人,生於1899年。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以新聞記者身份訪問蘇聯。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回國。在中共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緊要關頭,主持召開黨的“八七”會議,反對右傾妥協,提出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主張。會後主持中央工作,犯過左傾盲動錯誤。1928年至1930年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共產國際主席團成員,1930年回國解決李立三冒險錯誤,並主持中央工作。在六屆四中全會上,遭受王明集團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與魯迅共同領導左翼文化運動,留下500多萬字的著作和譯著。1935年2月,被國民黨逮捕,6月18日從容就義,時年36歲。編者簡介陳鐵健,祖籍浙江紹興,1934年10月25日生於黑龍江安達,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8年吉林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62—1965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近代史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著有《重評〈多餘的話〉》、《瞿秋白傳》、《〈多餘的話〉導讀》、《蔣介石與中國文化》、《綠竹水南集》、《書香人多姿》、《尋真無悔——陳鐵健八十文錄》,主編《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12卷)等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