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針對人民民眾對醫療和健康日益提高的需求,緊密圍繞新時期下建設“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充分發揮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對健康與醫療器械產業的支撐作用,推動產學研醫結合,搭建一流的創新能力研究平台;通過靈活的人才引育模式,形成在國內外學術界和產業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研究團隊;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承擔高水平科研任務;完善創新機制,產出國際引領性成果,推動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套用;使本中心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醫工交叉創新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主要瞄準:仿生與納米醫學、再生醫學、生物力學與醫用材料三大前沿基礎領域;重點突破:精密醫學儀器、虛擬現實醫療、複雜組織三維構建、醫療機器人、健康康復與智慧醫療、航空航天醫學工程六大方向的核心技術;通過全方位醫用交叉合作,實現創新成果的臨床轉化套用,為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快速發展和醫療健康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理論、技術、產品支撐。
中心組織架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在北航高精尖中心建設管理委員會統一指導下開展工作,中心採用主任負責制,設主任一名,副主任兩名,組成本中心的主任辦公會,負責中心日常事務管理和決策。中心另設定學術委員會,由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為中心人才引進、發展規劃、建設成效等重大事項提供專業諮詢決策。中心下設辦公室,負責中心日常事務。
研究領域:
1、生物製造工程:包括仿生製造、生物質和生物體製造,運用現代製造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3D列印等新技術,使單個細胞或細胞團簇直接和間接受控組裝,完成具有新陳代謝特徵的生命體成形和製造。
2、醫用光子學:發展和利用最先進的分子光學成像,解決幹細胞、腦神經損傷、植入性生物材料、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基礎醫學問題。研發並轉化用於疾病早期診斷、手術導航及術後評估的創新性數字診療裝備,包括:多模態雷射掃描顯微、光聲斷層掃描、光聲/超聲內窺成像等技術。
3、骨肌系統:以骨肌系統生物力學和力生物學研究為基礎,通過多尺度建模、有限元分析等手段,為骨科疾病機理研究、診斷和治療方案最佳化、術後康復指導等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結合3D列印、生物材料等技術,研究新型高端骨科內植入物,為高端骨科耗材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4、心腦血管系統:通過血流動力學建模仿真,研究典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理和治療干預方法;研究全人工心臟、心臟輔助裝置等高端設備;研究血管支架、人工血管等高端植介入體的構型和材料最佳化設計;通過對術後恢復過程的生物力學和力生物學仿真,為術後康復提供指導意見。
5、康復工程: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克服人類由於意外事故、先天缺陷、疾病、戰爭和機體老化等因素產生的功能障礙,促使其功能恢復,重建或代償。重點研究老年人運動和認知功能評測技術和康復設備、外骨骼等智慧型康復設備、腦癱兒童康復訓練設備等。
6、生物醫學信息與儀器:研究聲、光、電、磁等各種生物醫學信息的採集、處理和分析技術,研發基於相關生物醫學信息的輔助診斷和治療設備;研究超聲、MRI、PET、CT、X光等多種模態醫學影像的融合處理技術,為現代醫學診療技術發展提供信息支撐。
7、航空航天醫學:研究人在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飛行時,外界環境因素(低壓、缺氧、宇宙輻射等)及飛行因素(超重、失重等)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以及相應的對抗和防護措施。
8、生物材料:研究用於人體組織和器官的診斷、修復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生物材料的製備、表征和改性技術,重點研究:生物材料與宿主組織的相互作用及其機理,生物力學環境對於材料降解等行為的影響,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等。
9、細胞與組織工程:針對神經系統、骨肌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細胞和組織的再生、修復問題,研究不同刺激信號對細胞誘導、分化的影響機制,研究組織工程支架的材料、製備和加工技術,開發用於修復、維護、促進人體各種組織或器官損傷後的功能和形態的生物替代物。
10、虛擬醫療:利用計算機生成醫療模擬環境,形成多源信息融合、互動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仿真系統,實現醫學訓練和研究、手術規劃和導航等多種醫學套用。重點研究人體組織的虛擬建模和仿真、新型虛擬現實互動技術和設備等。
11、仿生智慧型界面與材料:智慧型材料與界面材料有機結合,以界面效應、多尺度結構效應、物性協同效應、弱相互作用效應和仿生智慧型化效應研究為中心,賦予界面材料智慧型特性。在仿生智慧型化界面材料領域發現新現象,認識新規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論,為構築仿生科學體系新框架奠定基礎。
12、醫療機器人:研究骨科、腦外科、心血管等手術機器人的構型最佳化設計、手術室空間定位導航、智慧型化人機互動模式、人機協同控制方法、臨床安全策略等核心技術,研發創新型醫療機器人系統,促進其臨床套用和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