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1951年老舍著散文)

北京的春節(1951年老舍著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的春節》是現代作家老舍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同時對比新舊社會的春節,突出了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讚美。全文充滿北京味兒的樸實語言,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又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北京的春節
  • 創作年代:1951年
  • 作品出處:《老舍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老舍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北京的春節1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複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2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裡,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裡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人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一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裡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裡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裡,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3,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裡正是大家最閒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裡,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薰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

作品注釋

1.此文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2.攙:舊同“摻”。
3.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指廟會結束。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解放後的1951年1月,發表在當年的《新觀察》雜誌的第一卷第二期。
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不久,作者剛從美國回來就寫了《我熱愛新北京》,從下水道、清潔、燈和水三方面談了北京的變化。差不多同時他寫了《北京的春節》這一篇文章,描寫了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和熱鬧氣氛,同時表達了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讚美。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此文是一篇風俗志,作者用充滿京味的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並通過對比,顯示了新時代移風易俗的巨大力量,最後作者肯定了新風尚,歌頌了新社會。

藝術特色

春節,在我國是最熱鬧的節日,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此文記敘全面詳盡,但也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作者是用地道的北京話來寫作,特別是文中,引用的民間俗語、事物稱呼更是純正的北京話,讓人們從文中感受濃濃的北京的生活氣息。
此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準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後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令讀者印象深刻。
首先從臘八寫到除夕,介紹年前繁忙熱鬧的景象,重點是臘八、過小年和除夕。文章一開頭主要介紹臘八,寫得詳盡細緻,有聲有色。如臘八粥里放了些什麼原料,臘八蒜的顏色和味道。接著,寫年前的北京,街市的變化。“街上加多了貨攤子一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複雜起來”。過小年是一個記敘重點。“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一個生動的比喻,把人們對小年的重視描繪得活靈活現。除夕是年前的一個高潮,人人穿新衣、貼門聯、掛年畫、燈火通明、爆竹聲聲、吃團圓飯、祭祖、守歲,真是紅火熱烈,充滿喜慶氣氛。
第二部分從年初一寫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其中重點是元宵節。這部分把元宵節與除夕元旦作對比,再具體介紹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廣場上放花盒,燃火判;滿街是賞燈的人流;家裡也張燈結彩,還吃湯圓,等等。
最後,對比新舊社會的春節,強調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深化文章的主旨以敘事為主而又不僅僅為了敘事,是此文的一大特色。過年的風俗,本源於“農村社會”的民俗。老舍寫此文,是寫“閒在”中的“忙亂”,特別以“熱鬧”為重心,因為“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熱鬧”是它的特點,“熱鬧”也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於是,人們在嚴冬里見到了北京人“迎春的熱情”;“在臘八粥”里,看到了“小型農產展銷會”,聽見了“兒童們的心跳”,感受到大人們的“緊張”。不過年,就不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在文章中,人們看到的“除夕是熱鬧的”,“元旦是體面的”,“元宵節是“火熾而美麗”的。過年是傳統,過年的方式里沉澱著民族的心理:理想、愛好與追求。在過年的風俗畫裡,人們能窺見中華民族善良的願望和美好的追求——豐衣足食、美好歡樂。敘事為主,敘事中隱含抒情是文章的第二個特點。文章在寫作上,風土氣和人情味相得益彰。憶苦思甜是文中情趣的主旋律。“祭祖祭神”與“用糖粘住灶王的嘴”;圖“吉利”和“逛廟的習俗,隱隱透露出舊社會“怕鬼怕神”的心態,“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由今昔對比,老舍肯定了新風尚,歌頌了新社會:“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語言通俗易懂。此文的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就像同讀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自然。語言生動、活潑、準確,又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文章的又一個特色。如引用北京的諺語:“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象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殘燈末廟”等,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名家點評

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吳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講》:“《北京的春節》寫的是北京,其實也是中國春節的縮影,只是更重地方風俗,更有地方特色。值得重點體味的是,作家在詳述北京春節的風俗民情時,是帶有自己既肯定讚美又圍繞著這風俗是否有‘迷信色彩’,而委婉地傳達出自己一種矛盾複雜的感情的。”
海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李鴻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下》:“《北京的春節》,可以說寫盡了20世紀上半期北京的春節風情。從臘八到二十八日過小年,再從除夕到元旦,然後是初六鋪戶的開張和家家戶戶鬧元宵的盛況,紛繁多樣的節日活動和歡天喜地的節日氣氛,都清晰明朗而又細緻深微地在作品中呈現出來。”
老舍研究家、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謝昭新《理念、創作與批評·20世紀中國文學綜論》:“《北京的春節》介紹了古都的風俗民情,以人的精神面貌的變化突出北京的變化,兒童們只快活的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薰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這是清醒健康的美的北京。老舍懷著“狂喜”的心情,歌頌新中國的偉大和光明。”。

後世影響

《北京的春天》被選為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六課。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出生於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原名“小羊圈”)一個貧民家庭。父親舒永壽是清朝保衛皇城的一名護軍,1900年在與八國聯軍作戰時陣亡。母親馬氏出身農家,不識字,丈夫死後靠給人縫洗、做雜工,勉強維持一家生活。老舍1913年人北京市立三中,半年後因交不起學費,轉入免費供給膳宿的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1922年在南開學校任中學部國文教員。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文講師。1925年完成處女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連載於《小說月報》,署名老舍。接著在《小說月報》連載《趙子曰》、《二馬》,贏得聲譽,奠定其文壇地位。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離婚》、《駱駝祥子》《斷魂槍》、《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茶館》、《龍鬚溝》、《殘霧》、《方珍珠》、《春華秋實》等。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文革”開始後,遭批鬥和多方侮辱。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人格受污辱、身心受摧殘,投湖自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