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集中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幾十位農業科技和農業經濟專家,大力發展生態科技,致力於農業產業生態化建設,提高我國的生態文明程度。

從農作物秸稈入手、利用農產品加工廢料、生活污水底泥、從農作物秸稈入手、利用農產品加工廢料、生活污水底泥、農業和工業(如、鋸末、稻殼、樹枝、各類農作物秸稈、造紙黑泥、味素渣、糖業廢渣、澱粉渣等)廢棄的有機原料、畜禽糞便等,開發出了生態源精細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生態型肥料等生態型肥料,把人為中斷的農業生態循環鏈連線起來,不僅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沃土肥土,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提供土肥基礎,還可以賴此生產出農產品、品質優良、口感極佳的各類農產品。

2005年3月,該中心被北京市科委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獲2005年度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證書。目前,該中心已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福建等省市建有示範工廠和種植示範基地。在湖北荊門,有專業設備配套加工廠。該技術已被列入科技部“十二五”循環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
  • 農業經濟學家:徐更生
  • 科技哲學家:黃順基
  • 環境經濟學家:魯明中
首席科學家,主要專家隊伍,研究背景,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技術性能,技術路徑特點:,最新的技術創新,十五年來的技術積累,精細有機肥料已經達到技術指標:,有機無機復混肥已經達到的技術指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種植對比試驗,各地套用效果顯著,生態產業和生態安全食品成就,理念及生態產業規劃範例,以生態肥料推廣帶動生態產業全面發展,因地制宜探索生態產業模式,

首席科學家

劉宗超博士
生態文明理論的奠基者、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甦家)的創始人、當代世界生態文明理論的領軍人物、世界生態文明組織的發起人之一,生態文明與生態產業領域深資專家、生態學農業學家、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中國健康工程生態主線首席科學家、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專家顧問、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長、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主任、研究員、“柯布共同福祉獎”得主。

主要專家隊伍

賈衛列研究員: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副主任。生態文明專家,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者、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甦家)的創始人、當代世界生態文明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生態文明組織的發起人之一。
游有林博士: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態專家。多年從事園藝農業的科技研究,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
劉春芳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研究員,農作物種植專家,多年從事農作物種植、植物保護、農業環境和土壤肥料研究。
賀超興博士: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專家,從事有機蔬菜的生產方法研究。
黃大明博士: 清華大學生態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生態學專家,從事草地生態和養殖生態學研究。
陳春明研究員: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多年從事農業環境和土壤肥料項目的管理。
趙松波副研究員: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態文明與傳播研究室主任、甦文化景觀與環境設計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委員會會員
劉宗林碩士:農業經濟項目經濟財務會計師

研究背景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農業廢棄物40多億噸,其中畜禽糞便排放量26.1億噸,農作物秸稈7.0億噸,處理率不足25%,農業廢棄物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與轉化,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農村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等問題日漸突出。一方面農民把大量的農業秸稈在農田裡焚燒,浪費了大量的有機物,有機肥施用量不足,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大部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在1.3%以下,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不好,保水能力差,重茬病蟲害加劇,生產成本增加,隨之帶來一系列的土壤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農業難以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農民為了追求農作物的高產和高效益,大量地施用高效化肥、高效劇毒農藥,不僅嚴重的污染土壤,造成環境污染和江河湖泊的富營養化,還致使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水果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過高,嚴重地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土壤是文明的基礎,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土壤的退化,焚燒秸稈是最大的生態災難,必須科學地將秸稈循環入田、必須減少化肥的用量。
我國農田的生態平衡形勢很嚴峻,我國農田有機質含量僅為0.3%~1.3%,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世界平均為2.4%,美國為5%)。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對改善農田生態平衡、大力發展秸稈還田,作過許多重要指示。雖然在各級政府推動下,但秸稈過腹還田處理其利用率才由4.2%提高到8.2%,僅占秸稈總量的很少一部分。秸稈直接還田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秸稈腐熟時間長,在腐熟過程中C/N比失調,土壤微生物與作物爭氮,影響第一茬作物生長;二是植物殘體所攜帶的病原菌和蟲卵也隨之進入土壤,極易孳生病蟲害,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阻礙了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歷時十五年,開發出生態還原技術,生產出高效、清潔、優質、生態功能強大的生態源肥料。對現有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恢復,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生態惡化問題,從而為社會開出一整套“高效、優質、高產、生態、安全”系列農產品、確保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技術性能

技術路徑特點:

利用大量的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用纖維快速分解菌並輔以細菌激活素和固氮、解磷、解鉀菌快速腐熟、除臭、高溫發酵後,加入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經圓盤造粒製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生態肥的技術。腐熟快、腐熟物有機質含量高、同等物料、同等發酵條件,有機質可高30-50%,肥效高。在腐熟過程中溫度可達到75℃的高溫,可最大限度地殺死蟲卵、病菌和雜草種子;施入土壤後可迅速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免疫力,起到減輕病、蟲、草害的作用。
採用了納米矽技術、採用了黃腐酸技術、採用微量元素平衡技術、超高效微量粘結劑技術。採用了一整套重金屬淋濾、好氧發酵到高氮磷鉀含量造粒及除臭除塵新工藝。

最新的技術創新

2010年,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改進了技術工藝,利用新型農業肥料設備和新型粘結劑,僅需要0.025%就能夠造粒成形,而現有的流行技術若要造成適應隨即播種的圓形顆粒則需要10%-15%的膨潤土作為粘結劑,其氮磷鉀含量很難超過20%,不僅肥效低、且不易溶解,而且,由於膨潤土已經占據了大量有效空間,無奈之下,只能造出低效肥料,造成莊稼脫肥減產,使農民苦不堪言。另外,若要生產高效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只能採用擠壓造粒,其肥料形狀為柱狀,是非極不方便,無法大面積推廣。通過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的多年努力和上百次的探索,終於研製出一種環境友好的新型粘結劑,已經能夠使氮磷鉀含量能夠達到30%-35%、有機質20%-30%的最佳組合情況下實現圓盤造粒,效果要遠遠超過現行國標(GB 18877-2002)肥料所產生的效果,又由於肥料成形為顆粒狀,便於隨機播種和大田施用,可以說這次技術進步真正使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成為主流肥料,這可在節約40%氮磷鉀無機肥料的情況下,達到同樣的生產效果,真正使農業走上低碳之路。可以說,這是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生產歷史上的一次革命!隨著國標(GB 18877-2009)的推出,該技術將有巨大的推廣前景。另外,該肥料還含有2%以上的微量元素何5%左右的納米矽粉,極大地提高了肥料的效率,長效與速效相結合、高肥力與環境友好相結合。無論是指標或種植效果均達到或高於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水平,能迅速激活板結土壤中原生有益微生物群落並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群發生,減輕病害,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有機生態肥技術成熟、性能可靠、質量穩定,在蔬菜、茶葉、果樹、柚木、中藥材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施用後,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由於這條技術路線給我國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帶來了新的希望,劉宗超博士所主持的“利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料和有機無機復混肥料項目”被列入科技部“十二五”循環經濟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計畫。相信該項目的實施必將對於我國循環農業產生實質性地影響。

十五年來的技術積累

自1997年開始,以劉宗超博士為首的專家群體就開始了研製生態肥料技術探索。 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在國家“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生態文明(96AZX022)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發出了“纖維快速分解菌”、和“生態肥料添加劑”、“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圓盤造粒粘結劑”;以此為核心技術研發出了“有機生態肥工廠化生產新技術”,及與之配套的“生產設備體系”。
該技術已被列入國家科技部“十二五”循環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計畫;
該產品已由國家工商局批准的該註冊了“生態源”商標。
利用這套技術體系生產的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具有如下優勢:4、生態源優於無機複合肥料原理  1) 複合肥料是100%使用各種氮磷鉀大量肥料通過混合混拌或溶解噴漿造粒而生產多元肥料,它是純粹的化肥,具有所有化肥的優點和缺點。
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是將有機發酵物與各種氮磷鉀大量種微量元素混合造粒。加入發酵有機質之後,肥料產生了一些新的性能,主要是在減少氮磷鉀使用的情況下保證產量、延長了化肥的肥效,提高了作物的品質,減少了化肥在土壤中堆積污染,是農業可持續種植的必然趨勢。
2)發酵腐熟的有機物與化肥混合造粒,形成了了富含生化黃腐酸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料,這是一種有機質(腐殖酸)包裹化肥微粒復混體。每一個顆粒進入土壤後,形成個小型供肥系統,因為80%的化學肥力是通過有機微生物轉化供給作物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花費的轉化率就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花費的轉化率就低,所以,有機物無機復混肥料中的有機物起到了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關鍵作用,任何作物的根系都具有趨肥性,所以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可貧瘠的土壤肥力提高到與肥料顆粒中的有機質相應的供肥水平,這無疑可以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從根本上彌補我國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致命弱點。
這種包裹體肥料顆粒進入土壤,在土壤水分的作用下,化肥微粒與腐殖酸及有機質中的其他活性物質形成絡合體或螯合物,使化肥營養成分緩慢釋放,達到“緩控釋肥”的效果;另一方面由於富含腐殖酸有機肥與化肥同時進入土壤,對土壤補充了有機碳,有利於強化土壤中微生態效應,促進作物根系發達,作物吸收肥料的能力增強,土壤保肥能力也相應提高,進一步增強了肥效。因此,這種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是一種肥料利用率很高的肥料、可稱為高能綠色環保肥料。多年種植效果證明,一般情況下,有機質含量20%(其中包括8%的腐殖酸)、無機化肥的營養成分衛25%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的種植產量,與化肥營養成份40%的複合肥料的種植產量大體相當,但是前者農作物品質卻大幅度提高,且不污染土壤、有利於消除土傳病害和重迎茬減產現象,保證了土壤的可持續生產能力。如果以化肥營養成份為肥料肥效的衡量標誌,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的肥效比純化肥肥效提高60%。
3) 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與一般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相比具有以下特色:
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的造粒優勢:根據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的種植效果,一般但氮磷鉀含量28%-32%、有機質含量再20%的組合效果最佳,然而,這含量的肥料只能採用擠壓造粒,其顆粒形狀是柱狀,不能隨即播種,限制了這種肥料推廣使用;若採用圓盤造粒製成球型顆粒,但是需要10-15%的膨潤土最為粘結劑,由於粘結劑占據了配料空間,一般只能製造成氮磷鉀含量15-20%,有機質20%的組合,這種組合雖然可以隨機播種,但是肥料太低,施肥量大,用工多,且不能保證產量,尤其是肥料的長途運輸,及不合算。因次,這就嚴重製約了有機物復混廢料的推廣。
2010年,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的努力下,這種局面終於得到改變。生態源有機無機復混肥改進了技術工藝,利用新型農業肥料設備和新型粘結劑,僅需要0.025%就能夠造粒成球形。這種球型顆粒肥料的氮磷鉀含量可達28-35%,有機質可達20%,不僅可以隨機播種,其效果可以超過任何種類化肥。是無公害、綠色農業的理想用肥,是一種速效(三天見效)與長效(肥效可長達半年至一年)相結合的生態型肥料,技術上有以下突破:
1、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回歸率高 以作物剪枝為部分原料,利用纖維素分解菌將木質素分解後,使所含的微量元素,回歸土壤,保證了農作物連年持續增產。
2、土壤激活力強 能迅速激活板結土壤中原生有益微生物群落並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群發展,減輕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量和用藥次數。
3、微生態適宜度高能為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營造營養均衡、濕度適宜的微生態環境,有利於在作物根際形成主導菌群,保持穩定的生物活性,增強固氮、解磷、解鉀功效,大大提高土壤對作物的水、肥、氣、熱等要素的系統供給能力。
4、供給作物營養全 除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大、中量元素氮、磷、鉀、鈣、鎂、硫外,還含有硼、錳、鋅、鐵、銅、鉬等多種微量元素。此外,還添加了活性劑、絡合劑、有機酸和多糖.能確保作物生長期內各種養分的有效供給。
5、肥效多年持續肥效持續可達二年,連年使用,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可提高0.2%左右,土壤肥力不斷增強,避免重茬減產。有機生態肥料已經擁有60多種各類植物的成熟配方和專用肥。是高效農業,無公害綠色農業的理想有機肥,有廣泛的套用前景,施用有機生態肥的農業產品,有利於獲取有機認證和綠色認證。可以說,有機生態肥(尤其是生態源牌高濃縮高效長效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的研製開發成功,為農業的生態安全高效益農業生產開闢了一條寬廣道路。生態源肥料逐年實現的技術高度

精細有機肥料已經達到技術指標:

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自2000年自2002年起對湖南加華肉牛公司合作生產的生態源牌有機肥腐熟物的化驗結果,全氮含量為1.08%,全磷0.73%,全鉀1.15%,有機物總量為73.9%,腐殖酸19.2%。重金屬元素含量都低於肥料有害成分,其中鎘0.797毫克/千克,鉻17.75毫克/千克,鉛11.60毫克/千克,砷1.32毫克/千克,汞4.99×10毫克/千克。均達到有機種植所要求的水平。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2003年起還對河南漯河銀鴿造紙黑泥渣與麥糠等農作物秸稈混合發酵,經北京市新型肥料質量監督檢驗站檢驗檢驗所得數據如下:
項目
單位
實測值
標 準
全氮全磷全鉀有機質水分Ph值腐殖酸
%%%%% %
2.150.591.4534.75.017.521.7
氮磷鉀(全)三項合計≥4%≥30%≤205.5-8.0------

有機無機復混肥已經達到的技術指標:

精細有機肥主要用於有機種植和土壤改良基質,但不是一種高效肥料,無法確保產量,因此,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在有機耗氧腐熟物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添加氮磷鉀和高效生態肥料添加劑攪拌造粒製成成品高效肥。
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2002年利用湖南加華牛業牛糞加工後生產“生態源生態肥”,其樣品經湖南省化肥農藥質量監督檢驗授權站檢測,確定為合格產品。五項指標,總養分(N+P2O5+K2O)測定值為24.9%,高於標準值≥20.0%,有機質為34.6%,高於標準值≥25.0%,總氮(N)達13.2%,有效磷(P2O5)達3.8%,鉀(K2O)達7.9%。
通過大田試驗,該有機生物複合肥用於西瓜生產,在瓜地土壤為黃泥,有機質含量2%,基礎肥力一般情況下,得所示結果。

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種植對比試驗

項 目
複合肥量
無機肥量
不施肥對照
基肥(千克,667平方米)
15
7

追肥(千克,667平方米)
6.6
4.5

667平方米產量(千克)
2673.6
2530
1680.5
與對照相比,複合肥增產59.1%,無機肥對照組增產50.5%,生物肥組西瓜單個重量比複合肥的高5.7%。果實長大期有機組為正常,複合肥組的腳葉開始發黃。結實情況,生物肥掛果105個,複合肥掛果101個,無肥組掛果70個。第一批采果,生物肥組為32個,複合肥組為27個,無肥組為15個。
2004年,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利用秸稈和畜禽糞便和混和物制高效有機無機復混生態肥料,經北京市新型肥料質量監督檢驗站檢驗檢驗報告如下:
序號
檢驗項目
單位
標準要求或標明值GB18877-2002
檢測結果
本項結論
1
外觀
---
顆粒或條狀產品,無機械雜質
條狀顆粒,無機械雜質
合格
2
總氮(N)
%
≥2.0
8.52
合格
3
有效磷(P2O5)
%
≥2.0
6.48
合格
4
總鉀(K2O)
%
≥2.0
8.95
合格
5
總養分(N +P2O5 +K2O)
%
≥15.0
24.0
合格
6
水分
%
≤10.0
7.05
合格
7
有機質
%
≥20
20.4
合格
8
酸鹼度pH
---
5.5~8.0
7.3
合格
9
大腸菌值
---
≥10
>11.1
合格
10
蛔蟲卵死亡率
%
≥95
100
合格
11
粒度(3.35~65.60mm)
%
≥70
97.5
合格
12
鎘(Cd)
%
≤0.0100
0.000054
合格
13
鉻(Cr)
%
≤0.0500
0.0020
合格
14
鉛(Pb)
%
≤0.0150
0.0011
合格
15
砷(As)
%
≤0.0050
0.00034
合格
16
汞(Hg)
%
≤0.0005
0.000024
合格
17
氯離子(CL)含量
%
≤3.0
0.36
合格
以下為空白
備註
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國家標準GB 18877-2002規定:標明的單一養分的質量分數不得低於2.0%,且單一養分測定值與標明值負偏差的絕對值不得大於1.0%。
2006年,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利用秸稈和畜禽糞便和混和物制高效有機無機復混生態肥料,經北京市新型肥料質量監督檢驗站檢驗檢驗報告如下:
序號
檢驗項目
單位
標準要求或標明值GB18877-2002
檢測結果
修約值
本項結論
1
外觀
---
顆粒或條狀產品,無機械雜質
深褐色圓柱狀長粒,無機械雜質
---
合格
2
總氮(N)
%
≥2.0
15.57
15.6
合格
3
有效磷(P2O5)
%
≥2.0
5.32
5.3
合格
4
總鉀(K2O)
%
≥2.0
6.89
6.9
合格
5
總養分(N +P2O5 +K2O)
%
≥15.0
27.78
27.8
合格
6
水分
%
≤10.0
7.01
7.0
合格
7
有機質
%
≥20
44.5
44
合格
8
酸鹼度pH
---
5.5~8.0
5.7
5.7
合格
9
大腸菌值
---
≥10
>1.11×10
>1.11×10
合格
10
蛔蟲卵死亡率
%
≥95
100
100
合格
11
粒度(3.35~65.60mm)
%
≥70
93.2
93
合格
12
鎘(Cd)
%
≤0.0100
未檢出
未檢出
合格
13
鉻(Cr)
%
≤0.0500
0.0040
0.0040
合格
14
鉛(Pb)
%
≤0.0150
0.0012
0.0012
合格
15
砷(As)
%
≤0.0050
0.00043
0.0004
合格
16
汞(Hg)
%
≤0.0005
0.0000055
0.00001
合格
17
氯離子(CL)含量
%
≤3.0
1.95
2.0
合格
以下為空白
備註
---
2010年3月25日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在甘肅隴西縣利用中藥加工的廢料為有機發酵物生產出氮磷鉀含量為30%以上,且有機質20%以上的圓形顆粒肥料,其檢測結果如下(檢測機構是北京普尼檢測公司):
項目
單位
實測值
標 準GB18877-2002
全氮全磷全鉀有機質水分Ph值大腸菌值蛔蟲卵死亡率鎘鉻鉛砷汞
%%%%% g/個%Mg/KgMg/KgMg/KgMg/KgMg/Kg
13.897.558.1232.80 .596.4>1.11*101000.004.10.81.80.00
氮磷鉀(全)三項合計≥15%≥20%≤105.5-8.0> 0.195-100≤10≤500≤150≤50≤5

各地套用效果顯著

近年來,該項成果經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的不斷探索研究,向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2000年通過了北京市新型肥料質量臨督檢驗站檢測,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精細有機肥有機質高達60-70%,有機無機復混肥可達30%,(國家標準為20%),有益活菌數1.24億個/g(國標1億個/g),粗蛋白29%(生態肥專用指標),均達到或高於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另外,還含有2%以上的微量元素,能迅速激活板結土壤中原生有益微生物群落並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群發生,減輕病害,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和農業部作為重點推廣項目,並獲得了北京市土肥工作站頒發的新型肥料試用證(京農肥試字(05)188號)和北京市海淀區技術檢督局核准的產品標準號(Q/ HDSTW001-2005),2005年榮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證書。有機生態肥技術成熟、性能可靠、質量穩定,已在全國建成數家生態肥生產廠,其產品已在河南、河北、山東、浙江、黑龍江、廣東、福建等地廣泛套用,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在蔬菜、茶樹、果樹、柚木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施用後,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態產業和生態安全食品成就

1)通過北京市土肥工作站1999-2000年在小麥、水稻、蔬菜作物上的試驗結果表明:該有機生態肥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小麥增產10.4%-14.69%;水稻增產6.3%;豆角增產12.95%;芹菜增產7.24%-19.01%,增產效果顯著,並且具有明顯改善品質的作用,其硝酸鹽含量比對照下降17.0%。2004年在昌平、順義、延慶三個點次的葡萄試驗結果:具有明顯增加產量,改善品質的作用,平均比常規施肥增產11.6%,單穗重增加5.5%,單粒重增加4.5%,硝酸鹽含量降低19.8%,Vc含量提高5.7%,總酸度降低11.3%,可溶性固形物提高7.1%。能使果蔬色澤更鮮艷,口味更好,上市早、採摘期長、保鮮期長。
2)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中心的技術支持下,為河南省漯河市造紙上市企業“銀鴿集團”研究開發了利用造紙廢渣制年產10萬噸高效優質的有機-無機複合肥項目。該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無論是肥料生產工藝和肥料的性能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解決造紙企業的污染問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該企業被稱為創新型企業。
除了環境效益外,該肥還具有好的增產作用和生態效果,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的意義重大。例如,在河南漯河面積為433m的中芝麻地上施用後收穫中芝麻籽粒92.5kg,折合畝產142.3kg,比不施生態肥的畝產50.0kg增產184.6%;在蔬菜上施用後普遍增產20%以上,其中,在根線蟲病發病極其嚴重幾乎連年絕產的田塊上施用後,芹菜根線蟲病明顯減輕或不發病,產量達8000-10000kg,使農民畝增收6000元以上,挽回經濟損失近1萬元,更為可喜的是蔬菜的品質好、口感純正。
3)指導河北青縣利用畜禽糞便、秸稈各類等農業廢棄物生產的有機生態肥不僅在鹽鹼地上種出了優質蔬菜水果供應北京、天津市場,還解決了果樹的裂果、黃葉、瓜果蔬菜的重茬等難題。另外,在棉花上施用後,表現出抗棉花枯萎病,棉株生長健壯,棉鈴大;單鈴重、衣分、絨長均顯著地高於未施生態肥的棉田,產量提高15%-20%,每公斤收購價提高0.4元,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河北青縣范官屯利用該技術常年生產的西紅柿、甜瓜、蘿蔔黃瓜、辣椒以及各類葉菜清香甘甜、口感難忘、無農藥、無殘留。利用該技術種植的雪花梨木質全無、甜脆可口,價格翻三番。
4)指導浙江湖州科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利用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生產的有機生態肥在茶樹、水稻、油菜、竹筍和蔬菜、果樹上廣泛得到套用。
5)指導對湖北荊門的生活污泥採用生物菌發酵處理技術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了生活污泥的資源化利用。荊門市實施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城市生活廢水處理後的水底沉澱物--污泥的處理則成為困擾當地政府和居民的一大難題。為解決易造成面源污染的問題,有機生態肥研究室指導相關人員,以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有效結合的處理工藝,將生活垃圾脫水,加入適量粉碎後進行充分腐熟發酵,依靠生物技術對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確保產出的有機肥料達到國家相應標準。既為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探索出了一條新路,也為有機生態肥的發酵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該肥施用後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受到市政府的關注和城郊農民的歡迎。生產的有機生態肥在茶樹、水稻、油菜、竹筍和蔬菜、果樹上得到廣泛套用。
6)在科技發展中心的技術指導下,2005年初在福建武夷山、建甌等地的外山茶樹上進行了試驗示範,取得了驚人的效果,茶葉的柔韌度、口感、浸出物、香味均可與數量有限的武夷岩茶相媲美,大大地改善了武夷岩茶的品質,提升了武夷岩茶的品位和檔次,由此解決了困擾當地茶農和茶商幾十年來未能解決的難題,茶商聞訊後,蜂擁而至,競相收購,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試驗的成功,為武夷岩茶的規模化開發提供了思路,也為地方經濟的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該技術已在武夷山推廣引用。
利用該技術所生產的東方丹霞大紅袍已經於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
7)此外,該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在廣東惠州還用於荔枝、龍眼、梅菜,取得成功。
8)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廣東省惠東縣高潭明姜複種成功,品質超越、香氣襲人。2012年將進行規模化種植。

理念及生態產業規劃範例

以生態肥料推廣帶動生態產業全面發展

土壤是文明的基礎,肥料是關鍵。我國土壤近年來退化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可耕地的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3%,全世界平均為2.4%,而美國平均高達5%.毫無疑問,美國作為農業大國和強國是建立在肥沃土壤基礎上的。因此,我國要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實現現代農業,就必須從土壤改良抓起,從各類秸稈、畜禽糞便和所有的有機質廢棄物還田抓起。劉宗超博士提出了“一種提高作物根際的微生態適宜度的方法”,它既是技術,也是一種促進農業生態環境正常循環的生態哲學。在他的帶領下,研究院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生態源有機生態肥及優質農、林產品生產的技術體系。 研究院研究了一整套利用各類秸稈、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污泥、造紙工業的廢棄物以及所有各類有機質廢棄物等生產有機生態肥的技術體系,基於該技術,數家企業完成了企業標準和國家新肥料登記,形成了專有技術、在該技術支持下,已在全國發展了十幾家生產工廠。

因地制宜探索生態產業模式

(1)提出建立以蛋白質為綱的混合型耕作制度,創新我國南北過渡帶生態型畜牧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傳統農業以糧為綱,採用的耕作制度是“穀物大田耕作制” ,現代農業以蛋白質為綱,採用的耕作制度則是“混合型耕作制” .前者以種糧獲取籽實為主,後者以種植飼料作物和人工牧草獲取高蛋白質為主。一般大田穀物畝產蛋白質50公斤左右,而一般大田牧草畝產蛋白質250-400公斤左右,如果以養殖進行蛋白質轉化,混合飼養型耕作制是穀物大田耕作制的5——8倍。所以,往往有一些已開發國家用2/3以上的耕地種植人工牧草,人工牧草是“綠色的黃金”、“傳統農業通往現代農業的橋樑”。大規模種植人工牧草和飼料作物,不僅可以發展畜牧奶業和食品加工業的產業鏈,而且還可以解決農業勞動力的內部轉移。
研究院的專家認為:畜牧發展,草是基礎。北方草地普遍超載,南方草山草坡資源比北方牧區草地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其優勢就是要走木本與草本相結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種“人工草場”,在為草食畜牧業奠定飼草基礎。將一年生和多年生作物、草本作物和木本作物結合起來。改變過去在一塊農田中單純種一種大田作物、尤其是一年生穀物的耕作方式。草食牲畜的飼料資源應當將木本植物考慮在內。這樣將有助於保護現有森林和山地;可極大限度地利用現有丘陵山地,又避免出現大面積水土流失的人為的生態災難;可發揮南方山地多、雨水多、木本飼料植物青綠期長、利用年限長、生產潛力大的氣候優勢,發展木本與草本一體化飼料行業,真正形成北方無法比擬的“南
北過渡帶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
研究院首先選定了湖南加華牛業作為突破口進行研究,進行了生態型循環經濟模式設計並進行跟蹤調研指導,創立了符合我國過渡帶丘嶺山地資源環境狀況的畜牧業發展模式,並按照生態學原理,對糞便和養殖屠宰廢水進行了處理後作為牧草灌溉用水、對牛糞等固體廢棄物進行了好氧發酵處理,生產出了有機生態肥,實現了廢物的循環利用。該模式帶動了整個湖南省畜牧業的大發展,尤其是拉動了湘西山區甚至相鄰的貴州銅仁地區的養牛業,為貧窮山區農民致富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路子。為此,研究院的專家們曾三次跨過崇山峻岭赴湘西貧困山區向農民傳授畜牧業新模式。2003年7月,主管農業的副總理回良玉考察了“湖南加華牛業”,肯定了“湖南模式”,隨後,2003年10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也視察了“湖南加華牛業”,對加華牛業的循環經濟模式給予了肯定。
(2)以草為本、發展菌業、探索可持續替代技術,研究院與著名菌草專家林占熺合作,探索推廣以草代木的菌業生產模式。
我國農作物秸稈豐富,尤其是南方亞熱帶地區的荒山野嶺,生長大量的象草、五節芒、蘆葦,遊客人工種植巨菌草、寬葉雀稗、紫花、橡串葉草、桂苜1號、皇竹草等牧草,利用科學方法,可將這些草配比成適合各種菌類栽種的培養基,不僅一般食用菌,就連竹蓀、靈芝等高價值菌類都可栽培。廣東省惠州龍園實業公司東江上游的種植基地利用皇竹草規模化培育靈芝獲得成功,成為無農藥殘留的高品質藥材。這種以草代木項目不僅在南方地區,而且在我國北部的吉林省前郭縣,西部的新疆阿勒泰、阿克蘇等,黃土高原,西北荒漠化地區及赤道附近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等不同地區示範生產均已獲得成功。均有無可比擬的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
第一、生態效益好。“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從根本上解決了菌業生產與林業生態平衡之間的“菌林矛盾”。
第三、菌草栽培的食用菌質量好。菌草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不合農藥,用菌草栽培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營養成分高,菌草栽培食用菌重金屬含量符合國際規定的範圍,用菌草栽培的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風味不亞於用木屑栽培的食用菌。菌草栽培藥用菌的有效成分高。如菌草靈芝所含多糖肽是段木靈芝所含多糖肽的2~3倍。
第四。發展菌草業是人類開闢新的食物來源的有效途徑。能促進開發中國家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以我國為例,我國有草山、草地、草坡、草灘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0%,草地面積是耕地面積的3倍,是森林面積的3.61倍,只要利用1%面積的草地和5%的農作物秸稈來發展菌草業,就可增加菇類食品4000萬噸以上,增加產值1000億元以上。4、探索熱帶亞熱帶高效經濟林模式  在研究院的具體規劃和技術支持下,在廣東惠州市東江上游建立熱帶珍貴樹種柚木基地5000畝,探索用柚木替代桉樹的示範模式。 研究院科技發展中心的科學家們,研究出了耐寒速生且能提高品質的人工生態環境營造技術和專用肥料。可使原產地在東南亞地區的柚木生長線北移,還可使成材期縮短為6-8年。此外,柚木當年成蔭,較大的葉面減少了暴雨對地面土壤砸濺,起到了防治表土流失的作用,尤其對於新定植的柚木林與桉樹相比,對土壤的保護作用特別顯著。每到冬天,大量的柚木葉片和少量剪枝,散落樹下,腐爛成肥,不僅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更特別的是只需兩年時間的土壤改造,便可將我國赤紅壤中的酸性土壤改良為中性土壤。由此證明,柚木與其生態環境可共建良性循環過程,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已成功地在惠城區的酸性赤紅壤上營造人工柚木林5000多畝,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面積最大的柚木林。
在廈門同感確汀溪鎮種植柚木獲得成功,這是我國柚木栽種緯度最高記錄。可以預見,柚木種植將成為帶動南方林業大發展的突破口。這種南方經濟林的生態化發展模式將使我國南方的赤紅壤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僅廣東省就可種植100萬畝,9年後,總產值可達2250億元。
在成都,經年不長桂花樹的移栽催生獲得成功,兩年成型,經濟效益顯著。
在福建,由於樹種生長慢,經濟上不合算,很多低坡山地在撂荒。劉宗超博士2006年1月到南平市一個鎮考察時看到當地山民為了種植速生林,引進北方的楊樹、南方桉樹,結果桉樹一部分被凍死、楊樹大部分難以成活。真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經過三年的探索,利用該肥,在福建建陽市將口鎮,種植1500畝各類用材林(桉樹、濕地松、馬尾松、南酸棗、紅毛櫸、和樹等),一年鬱閉、兩年成林、3-5年成材,與不施肥相比樹高增加3倍、木材積累量增加5-12倍。福建省農業局和林業界都感到成就驚人。如果該科技能得到全面推廣,將能極大地推動我國的林業發展。
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可與辛巴威菸葉質量相比的優質菸葉我國種植成功,2012年將進行規模化種植。
4、 用生態文明觀指導生態產業規劃的範例
(1)建立生態產業基地新型合作經濟模式、促進我國西部山區的新農村建設
(2)進行我國首家生態文明村建設示範
(3) 研究院專家指導規劃的廣東羅浮山風景名勝區已批准成為國家級優秀風景區。
(4)研究院專家主持規劃的湖北鐘祥生態觀光農業和效益農業規劃,已使鐘祥市成為全國農業10強縣。2011年又進行了湖北鐘祥資源轉型規劃。
(5)研究院專家主持規劃的北京平谷大華山桃產業綜合開發項目規劃,已成為國家農業發展現代化示範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北京郊區桃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