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廠書店街

北京琉璃廠書店街

北京琉璃廠書店街 ,中國清代康熙年間興起,為保留古舊書的經營特色,妥善安排和充分發揮古舊書從業人員的經營特長,國家撥出巨款,仿照清代建築風格重建琉璃廠文化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琉璃廠書店街
  • 年代:清代康熙年間
  • 目的:保留古舊書的經營特色
  • 歷史:300餘年
歷史沿革
中國清代康熙年間興起,延續 300餘年的古舊書店街。又稱北京琉璃廠文化街。元、明兩代在此處設官辦的琉璃窯廠,專為宮廷燒造琉璃瓦件,因得名琉璃廠。康熙三十三年(1694),琉璃窯廠奉旨交窯戶自辦,除燒造琉璃瓦件外,還燒造玩具,在廠門外設攤出售,逐漸形成小街市,長里許,書攤也雜處其中。康熙後期,京師的春節集市移此。據<帝京歲時記勝>載:“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籤,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一些臨時性的書攤,因這裡的生意興旺,逐步發展為座商書肆。琉璃廠附近 (宣武門外至前門一帶), 各省的會館多建於此。會館裡住著來往的官員、應考的舉子和商人。這一帶漢官、文人的住宅也較多。這些人都離不開書,從而促進了琉璃廠書業的發展。
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四庫全書館,眾多的文官在翰林院編校<四庫全書>,“午後歸寓,各以所校閱某書應考某典,詳列書目,至琉璃廠書肆訪之。是時江浙書賈,奔輳輦下,書坊以五柳居、文粹堂為最。”據同時期人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記載,當年已有書肆31家,盛極一時。其他還有古玩店、文具店、碑帖書畫店等。
清代中葉以後,較大的書店在收售古舊書的同時,還刻版印書。琉璃廠著名的坊刻有老二酉堂、三槐堂、聚珍堂、文有堂、文祿堂、修綆堂、富文堂、善成堂、正文齋、來董閣、邃雅齋、通學齋等。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以後,琉璃廠古舊書業開始蕭條。甲午戰爭以後,廢科舉,興學校,談新學的風氣日盛,新書業應運而生。“善本舊書除一二朝士好古者稍稍購置外,余幾無人過問”(雷晉<嬾窩筆記>)。但廠橋東仍然是圖籍集中之地。繆荃孫作<琉璃廠書肆後記>,記述了同治六年(1867)至辛亥革命(1911)期間的書業情況。
辛亥革命以後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北京成為文化城市,學者、教授及大、中學生多來廠肆搜尋古舊書,營業尚可維持。“七七”事變前後,美國人辦的哈佛燕京學社,漢奸辦的大同書店,日本的滿鐵等機構,常年在這裡搜羅中國地方志、家譜以及各種善本書,大量珍本秘籍從此浮海而去,致使中國的文物遭到很大損失。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民窮財盡,廠肆書業倒閉或瀕於倒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撥出專款支持琉璃廠古舊書業的恢復。1952年,在專家、學者的倡議下,專門經營古舊書的國營中國書店在北京的國子監成立,1956年遷至琉璃廠,在海王村公園舊址,重新修葺,經營善本珍籍,新出古籍、畫冊、碑帖以及五四運動以來的舊書,營業面積相當於過去20家古舊書鋪。臨街鋪面有兩家上百年的老字號邃雅齋、文奎堂。為保留古舊書的經營特色,妥善安排和充分發揮古舊書從業人員的經營特長,從1977年起,國家撥出巨款,仿照清代建築風格重建琉璃廠文化街,1984年10月第 1期工程竣工,店鋪建築面積達 3萬平方米。從此,這裡的古舊書店、新書店、文物商店日益繁榮興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