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設定
基本信息
學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教學及教學管理部門有研究生部、函授部、幹部培訓部和黨校辦公室及工程系、經濟系、基礎部,行政管理機構有學院辦公室、教學科研處、總務處、財務處、基建處等。有關部(處)又設教研室、計算中心、圖書館等科室。此外,中國水利教育協會秘書處及《水利高等教育》編輯部也設在學院。
學院擁有一支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76人,其中教學人員52人。專職教師中具有正高職稱的占9.6%,副高占32.7%,中級占50%;此外,還從領導機關、科研院所、工程設計建設單位和兄弟院校聘請一大批兼職教師。還有一批近年來陸續退休的富有教學和科研經驗的老教師(其中教授17名)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中擔任國際和全國性學會、研究會及專業委員會正副理事長或正副主任的有6人,擔任顧問、委員、專家組成員的有14人。
學院位於北京市西郊花園村,與首都體育館、北京圖書館和中國劇院為鄰。現有土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3萬 m2。新建的培訓樓中有高標準帶空調設備的客房45間90個床位和各種規格的會議室、學術報告廳。學生公寓中除有上百間普通宿舍及大小教室外,還有標準客房54間108個床位。學院建有現代化的計算機中心及多媒體語音教室。圖書館藏書10萬冊,其中外文圖書2萬餘冊。校刊為公開刊物《北京水利水電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此外還有反映學院動態的《管院信息》和反映水利部黨校學員學習生活情況的《黨校園地》。
組成部分
北京水利水電管理幹部學院自1992年成立以來,積極發揮為水利行業培訓輪訓幹部的作用,以提高幹部隊伍素質,適應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水利事業的需要。從1993年開始的青乾班到近幾年的工商班,從理論學習骨幹到人力資源開發,幾年來開展了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幹部培訓工作。
與管理幹部學院合署的另一個機構是中共水利部黨校。該校是在中共水利部直屬機關黨校的基礎上於1993年9月成立的。它是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的辦學點,主要功能是對部機關、部直屬單位及部分省市水利廳局的處級以上黨員幹部進行輪訓,每年兩期,每期三個半月,教學內容與中央黨校地專級黨員領導幹部進修班的教學內容相同,畢業時頒發中央黨校畢業證。1998年水利部黨校開始舉辦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現有學員99名。
北京水利水電管理幹部學院成立於1992年,但作為它的原有基礎和現有重要組成部分,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是1978年9月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的。1978年首次招收4名碩士研究生,以後招生規模逐步擴大,至今已連續招生22屆,每年招生20名左右。目前有碩士點3個,即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和水利水電工程。1994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水工結構工程和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兩個專業獲得單獨考試培養工程碩士的資格。
學院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函授部,對外名稱為
北京水利電力函授學院。北京水利電力函授學院是1983年5月經國務院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從1984年秋季開始招生,至今已連續招生15年。從開始時開設兩個專業發展到目前的8個專業,10多年來為水利水電系統培養專科、本科畢業生2800餘人。學院為水利水電系統舉辦函授教育的歷史可追溯到50年代,即1956年建立的北京水力發電函授學院,它是我國開展函授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經幾十年的發展提高,形成了辦學正規、注重質量的特色,在華北、東北、西北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1978年以來學院共培養碩士研究生畢業253名,函授專科畢業生2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約900名。英語和各種專業技術培訓3350人,監理工程師和項目經理培訓6600人,輪訓處以上黨員幹部黨校培訓670人,培訓青年幹部219人,其他幹部1500人。
在此期間,學院教師科研項目獲部級以上獎50項,其中國家級獎6項,有27位教職工先後被評為省部級優秀教師或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張之良教授1986年獲全國職工教育先進教師稱號,田園教授1988年獲國務院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優秀科技人員稱號。
學院1996年評為水利行業職工教育先進單位。
目前,學院正在制訂新的發展規劃,提出了從現在起到2010年,經過三個發展階段,實現"一個基地,兩個中心"的發展目標,即把學院建成水利行業幹部培訓、輪訓的骨幹基地,水利行業職工教育網路的中心和水利發展研究諮詢服務中心,爭取為我國水利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下屬機構
中共水利部黨校
中共水利部黨校創建於1990年3月,初為水利部直屬機關黨校。根據中辦〈1993〉20號文關於加強黨校工作的精神,部黨組為加強黨校建設,發揮黨校作用,適應水利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研究決定將原直屬機關黨校擴大升格,1993年9月27日正式成立中共水利部黨校,成為水利系統幹部理論培訓的重要基地。
水利部黨校設在北京水電管理幹部學院,水利部副部長朱登銓任校長,副校長由機關黨委和人教司的主要領導擔任,管理幹部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炳生任常務副校長,主持黨校的日常工作。學院內設立了專門工作機構--黨校辦公室,負責履行黨校的教學、組織、管理等職責。
部黨校現開設黨員領導幹部進修班和黨員領導幹部在職研究生班,接受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的教學指導。
進修班為黨校主體班,每年分春、秋兩期班招生,參加輪訓和培訓的是部機關、直屬企事業單位和部分地方水利廳(局)副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學制三個半月,主要教學內容按中央黨校地廳幹部進修班的教學計畫安排,另外增加水利行業的特色課和領導幹部必備知識的選修課。按照教學計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考試考核合格者由中央黨校頒發畢業證書。到目前已辦班19期,培訓學員704人,其中司局級幹部31人,處級幹部673人。
自1998年起開辦黨員領導幹部在職研究生班,專業為經濟管理,招收對象為中直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副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依託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學制三年,目前在校生99人,學員學完規定課程,經考核合格,並通過畢業論文答辯者,取得中央黨校函授學院領導幹部在職研究生班畢業文憑。並可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規定辦理申請碩士學位。
黨校堅持從嚴辦學、質量第一的辦學思想和指導方針,精心組織,嚴格管理,開闢了幹部在職培訓的途徑,加快了幹部培訓步伐,拓寬了辦學功能,促進了自身建設。在1995年、1997年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組織的綜合檢查評估和教學檢查評比中,分別被評為先進黨校班和辦學先進單位,受到表彰和獎勵。
幹部培訓部
北京水利水電管理幹部學院幹部培訓部組建於1992年5月,主要承擔全國水利系統在職幹部的培訓任務。按照水利部黨組的要求,在院黨委的領導下,本著"立足水利,面向社會,服務三支隊伍建設"的原則,對青年幹部、經營管理幹部、科技幹部進行任職資格、職業技能以及崗位適應性等全方位培訓。從1993年起已舉辦了35期幹部培訓班,培訓在職幹部1500人,為造就一批政治上堅定、業務素質高、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團結合作的現代化水利管理人才做出了貢獻。
幹部培訓部多年來一直以培訓質量為中心,始終堅持"一個重點,兩條主線,有所側重"的原則,即以鄧小平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重點,熟悉國情、水情和了解世界為兩條主線,針對不同類型培訓班的特點,各有側重開展培訓。在培訓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突出現實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把學習理論與案例分析結合起來,把補充知識與提高能力結合起來,採用現代化的培訓方法和培訓手段,對學員實施全方位的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師資隊伍建設一直是培訓軟體建設的重點,近年來,我們聘請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社會名流、政府官員共150餘人來培訓班授課,並建立起了一個專業全、水平高、規模大的兼職教師網路;同時強化內部管理,建立了一個精幹、高效的培訓管理體制和一支高水平的培訓管理者隊伍,以科學規範管理為宗旨,以超值服務為目標,以培訓理論研究為基礎,發揮"培訓、科研與人才開發"的整體功能,使辦學效益整體最佳化,以軟科學的研究成果提高培訓質量,以培訓的有效性去開發人才,以高質量的人才去進行高水平的科研,形成了教學與科研、培訓與服務的良性循環。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於1979年2月根據國務院批准的水電計字第499號檔案及(78)教高二字1039號檔案正式成立。1992年經水利部批准在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礎上組建北京水利水電管理幹部學院,研究生教育作為北京水利水電管理幹部學院職能的一個組成部分。
研究生部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和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辦學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日益加強。近20年來,為水利行業培養了大批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
研究生部現設有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利水電工程3個專業,高壩結構可靠度分析、非線性科學及其在水工結構分析中的套用、泄水建築物水力學、計算水力學、節水灌溉新技術、工程建設標準化、水利水電工程經濟管理、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機械新技術開發、水力發電裝置的運行與管理等近20個研究方向。
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兩個專業具有單獨考試培養工程碩士的資格。
自1978年至今共招收22屆314名碩士學位研究生,其中已畢業253名。80%分配到國家部委或北京市所屬的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亦有一部分到經濟開發區從事高技術開發工作。他們有的已成為業務骨幹及各級領導,為水利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研究生部擁有一支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教授、副教授70餘名(含已離退休的教師),約占教師總數的45%,其中有10餘人擔任了國際和全國性學會、研究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理事。他們均具有10年以上指導研究生的豐富經驗,在學科建設,國家、省部、市重點科研課題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中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骨幹力量。10多年來,導師與研究生合作在國內外30餘種刊物上發表論文170餘篇,取得科研成果98項,6項獲國家級獎,17項獲部級獎,8項獲省級獎,其他獎3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