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北京料器始於
明代,從山東
博山縣傳人。最初的北京料器以小型裝飾物為主,如串珠、耳墜、胸飾、紐扣等,也有燈具、魚缸等大件物品。據明代《帝王景物略》記載:"向夕而張燈,燈則燒球,料絲則夾畫、堆墨等。"由此可見,那時北京正月十五燈節上就有了燒制而成的料器固球燈,並已有經過彩繪的料絲燈。清朝康熙年間(1662一1722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京琉璃廠設定御廠,製造料器供奉內廷,時稱"宮料"、"御琉璃'。這時,料器的製作工藝已越發精細,作品觀賞性增強。代表作有"十二生肖",造型逼真,生動可愛。
如今,北京料器產品已達l80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人物、掛屏、菸具、盆景、花鳥魚蟲,還有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動,惹入喜愛。
北京料器廠生產的料器盆景曾在第五屆中國工藝百花獎評選中獲銀杯獎。
起源
北京料器工藝品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清代時用"京料"(即博山料)加工;民國後改用"洋料"(洋行提供)加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藝人們才開始自己化料,可成批量的生產成品。
品種
料器產品的品種,開始時比較單一,仿製各種形狀的首飾石頭,供應首飾樓使用。解放後陸續製作單件小工藝品。建廠以後,從技術上加強科技管理,統一了配方,減少炸損,返鹼,使產品逐年增加新品種,如瓜果蔬菜,鳥獸花卉,盆景器物,特別是各種仿玉顏色更加突出。
原料
料器的原料,各色的仿玉料棍,以無機的矽酸鹽石英砂和純鹼為主,再配以各種金屬氧化物、如鉛、鋅、銅、鋁、鎂等,按比例組合後,經坩鍋爐熔化,手工拉制而成。藝人根據需要選用不同顏色的料棍,再經燈火軟化後造型,製做出生動玲瓏的工藝品。這與玻璃製品的生產基本一致,區別在於料器是高鉛低熔點玻璃,它與琉璃、陶器、景泰藍有著更多的關係。
一般說,玻璃的配比,看石英粉和純鹼比重大小來決定熔化溫度,如石英粉比重大的石英玻璃、需高溫熔化才可爐前加工;而料器的配比,石英粉少、純鹼量大,熔化溫度遠低於石英玻璃,所出的料棍經燈工燒軟,又便於藝人造形。料棍的生產過程與琉璃、陶瓷、景泰藍釉料的生產過程又相同,所不同的是料棍可直接二次燈火加工,各種釉料則要分別加工磨細,塗在粗陶、細瓷、銅胎上後燒熔成形。
從以上介紹可知,玻璃、料器、釉料實際上都是矽酸鹽產品,本質是一樣的。區別只在輔料的配比上。玻璃顏色單一,堅固透明就行,所以要石英粉比重大;料器多色、鮮艷玲瓏,又要便於手工操作,因此要另加鉛、加鹼以加強著色、降低軟化溫度;釉料都是在各類胎形上安家,所以要求顏色多樣、鮮艷、必須要求在溫度不高時,就能牢牢固定在胎形上。所以說料器與玻璃有關,但與釉料關係更密切。
可以說,北京料器從做假貨(仿石頭)開始起家,經過藝人多年經驗積累,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加顏色、減少炸損和返鹼,使今天的料器可以隨意仿製高檔的各類玉器和寶石,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受到國內外收藏界的歡迎。
技藝
採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矽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等為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再用料棍在燈上燒軟,手工加工而成。料器產品的造型,主要在燈工。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使用簡單的小工具時而拉,時而粘,有時用剪子鉸,有時用鑷子拽,塑造出形態各異的作品。由於他的特殊工藝,做出的作品普遍都有細小氣泡,尤其是半透明至透明之間。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是藝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興之作。和玻璃比較,料器熔點比較低,比重大,顏色多而鮮艷,品種豐富多彩,有透明的料獸、有掛屏、菸具、盆景、花鳥魚蟲,還有戒指、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動,逗人喜愛,其中料器鳥獸採用傳統的技藝仿製成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顏色逼真,具有獨特風格和韻味。
最早,料器藝人幹活時,用食用植物油和燈芯草油燈,為了讓燈火著得旺並改為橫向燃燒,做活時必須嘴裡叨個細玻璃管,從側面向火苗吹氣,來加溫燒烤料棍,所以料器藝人得了個“吹料活兒的”俗稱。到19世紀20年代末,改為用氣筒子打氣,生產環境十分惡劣,而且浪費植物油。直到1965年,北京料器廠新的生產大樓建成以後,才改用煤氣噴燈進行生產,這種生產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從加工技法上來說,料鳥獸、料花等料器製作不是難點,行內人描述說,跟捏糖人的技法差不多,主要在於藝人對各種動物等形態的把握。其關鍵性的技術在於配料,也就是料棍的製作配方。總體上說,料器和琉璃、玻璃一樣都是矽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但對於不同的作品,添加的金屬氧化物是不同的,有時甚至要添加一些貴金屬,如金、銀等。料器廠的老藝人陳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製“唐三彩”、“青銅器”等文物,其生動的造型和古樸逼真的質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製作出這種作品的前提是其用料的配製。世面上很難見到的“古月軒”外畫料器品種,就是因為現從事料器製作的人不掌握其用料配方及加工工藝,做不出來了。使得早期料器行業的精品逐漸被人遺忘。
傳承
北京料器到了明、清兩代可算是鼎盛時期,民間料器行多集中在花市一帶,成為北京特有的手工藝品之一。有明確記載的的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北京有料器藝人張昆和徒弟賈福來用山東產的“廣料”和日本產的“洋料”燒制戒面石、尖石及麻花針等送首飾樓出口。
趙九皋
北京民間藝人趙九皋1930年與人合夥在花市開設了“四義公號”化料作坊,專制料棍,結束了北京料器必須“廣料”和“洋料”的歷史。同年北京料器藝人蔣文亮(蔣二)在花市一帶開設“志源號”料器作坊,汪福開設了“長豐號”料器作坊,並廣收藝徒。經幾十年的發展競爭,在花市一帶逐漸形成了蔣、汪、趙、岳四大門派。以蔣文亮、蔣文魁為代表的蔣家門以做工細、活全著稱,特別以做料花更技高一籌,據說蔣文亮是前邊提到的賈福來的徒弟;汪家門的創始人汪福長,以做鳥獸最有名;趙家門的掌門人是趙九皋,以生產料石的花瓣為特長;後起之秀岳家門的岳梓元,是集產銷於一身的行家。在四大門派中,屬蔣家門的徒弟最多。
陳德海
料器行業中唯一被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老藝人陳德海12歲起便隨其姐夫,“蔣家門”出身的老藝人高延山學藝。20歲時便以“料器活兒精細”而在北京料器行中初露藝術才華,在東安市場自產自銷十餘種料器產品。北京料器廠成立以後,陳德海也進了廠,與他一起進廠的還有“蔣家門”出身的藝人胡瑞成、田文元等。
胡瑞成
胡瑞成的技藝全面,以製作體態生動、氣宇軒昂的“八駿圖”著稱,他首創製作的小油雞,精神飽滿,形象可愛,頗受歡迎。
田文元
田文元是“蔣家門”的高徒,他善做鳥獸,尤其以製作珊瑚料龍為特長,經他手做出的龍張口揚須,四爪挺勁、火翅飛展,一副“活龍活現”的雄姿。他帶的徒弟很多,現入駐百工坊的邢蘭香、還有原料器廠的技術骨幹方天佐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北京料器廠的倒閉,原來料器廠的老藝人已所剩無幾,且都不再從事料器製作。百工坊的邢蘭香師傅可以說是料器行業里,集傳統手工藝設計、製作技藝於一身的唯一人了。
邢師傅
邢師傅1945年出生,1976年畢業於北京工藝美術學院,同年到北京料器廠技術科工作,她從師于田文元,後又拜陳德海為師,從事料器行業43年,是三級工藝美術大師。她的作品突破了傳統設計理念,把人物造型運用於料器製作當中,具有造型新穎,風格清秀,做工細膩,配色豐滿的藝術風格。她把民間的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用料器器作品表現出來,在料器的設計製作上是一個很大突破。她的作品“張果老倒騎驢”、“連年有餘”、“弼馬瘟當官”等就是這種技藝的突出代表。料器廠倒閉以後,邢師傅曾應聘於一家美國公司作總設計師,此時她的的作品體現了藝術與實用的結合,如“壽帶鳥燭台”、“抬關見喜燭台”等,在國外市場銷售的非常好。但當百工坊建立後,邢師傅毅然放棄了高薪,來到百工坊開了這間料器工作坊。她說:“我要利用百工坊這個平台,把我所掌握的料器製作技藝保留下來,展示出來。”邢蘭香也帶了兩個徒弟,劉宇和劉星,但對於整個技藝來說,傳承人太少了。
現狀
近兩年,台灣及大陸南方出現了琉璃市場熱,傳統料器手工藝更面臨挑戰,也可以說是更汲汲可危,亟待搶救與保護。
1.獨立的家庭作坊式的料器製作不利於北京料器的傳承與發展。從料器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最鼎盛、最能出新的時期,都是“官辦”。清朝因為設定御廠而出現了“宮料”和“御琉璃”;1960年北京料器廠建立後,在國家的扶持下,北京料器才以“國禮”的身份走出國門。
2.隨著北京料器廠的倒閉,北京料器的關鍵技術——原料配製,也隨之“倒閉”,配方失落。百工坊邢蘭香師傅用料都是從通縣農民手中購買,原料質量達不到設計製作者的要求,不能實現根據作品需要去配料。
3.北京料器的傳承也是現在在師們最擔心的問題,邢蘭香帶了兩個徒弟,劉宇和劉星,但對於整個技藝來說,傳承人太少了。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通過我們對料器大師的走訪,總結出以下幾點:
1. 收集散落的原料器廠研製的料用料配方,建立一個配料車間,解決制約北京料器出新品種的關鍵技術環節。
2. 恢復曾經在北京料器發展史上輝煌過的品種,如:“古月軒”外畫瓶;仿製“唐三彩”、“青銅器”等。
3. 對指定傳承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以利於北京料器技藝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