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

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

《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是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
  • 作者: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04月
  • ISBN:978720006938  
  • 編纂人員:白有光、范毓揚、趙樹楓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1.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記述北京自然與社會的歷史和現狀。 2.本志按照科學分類和社會分工設定篇目,力求突出首都特點和時代特色。

作品目錄

封面
北京志
《北京志》主編副主編
《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編纂委員會(2000年7月-2002年9月)
《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編纂委員會(2002年9月-2005年1月)
《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編纂委員會(2005年1月-)
《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編輯部
《北京志·農業卷·農村經濟綜合志》審定人員
《北京志》凡例
《北京志》篇日
圖片
毛澤東主席參加十三陵水庫建設勞動(1958年5月25日)
劉少奇委員長在十三陵水庫工地勞動(1958年5月25日)
周恩來總理在十三陵水庫工地勞動(1958年6月)
朱德副主席在十三陵水庫工地勞動(1958年5月25日)
鄧小平同志在玉泉山植樹(1982年3月12日)
江澤民總書記在涼水河整治工程通縣張家灣工段和民眾一起推車運土(1991年11月13日)
彭真同志在密雲水庫視察(1958年)
劉仁同志和專家及郊區農民代表一起座談小麥豐收經驗(1965年8月)
1991年1月25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推進郊區農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溫室蔬菜能手李墨林(右)在察看溫室生產的黃瓜
全國勞動模範、房山縣南韓繼大隊黨支部書記徐慶文(左)同社員一起下地勞動(1978年)
1949年冬,土地改革運動中農民在丈量土地
豐臺區東管頭村農民積極報名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12月)
四季青蔬菜生產合作社的社員正在將自己的大車、牲口作價入社(1955年)
北京電子管廠支農隊幫助農民修理抽水機(20世紀60年代)
海淀區西山鄉農業合作社社員正在檢修水車(1955年)
南苑區農民第一次使用三齒輕便耘鋤鋤地(1955年)
科技人員下鄉考察小麥新品種(20世紀80年代)
京郊農村鳥瞰(20世紀90年代)
1990年,郊區90%以上的麥田實現了機械化收割
玉米機械化收割(20世紀80年代)
利用花粉單倍體育種培育成的冬小麥新品種——“京花一號”,1 984年獲市政府特別獎
四季青蔬菜生產合作社的溫室(1955年)
玉淵潭公社建成的京郊第一座大型蔬菜溫室(1978年初)
郊區生產的品種繁多、優質新鮮的蔬菜(20世紀80年代)
北京錦繡大地農業有限公司的大型溫室蔬菜無土栽培(20世紀90年代)
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及其配置的7個系列新品種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房山區柿子豐收景象(20世紀80年代)
懷柔縣板栗豐收景象(20世紀80年代)
海淀區四季青鄉的大棚櫻桃生產(20世紀80年代)
展銷會上大興縣龐各莊鎮的西瓜(20世紀90年代)
懷柔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西洋參生產基地(20世紀80年代)
溫室花卉生產(20世紀90年代)
東郊區來廣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養豬場(1955年)
20世紀80年代,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培育的商品瘦肉型豬“杜長北”
20世紀70年代末,市國營農場系統與科研單位、農業院校協作育成的優良品種“北京黑豬”
順義縣北郎中村的育肥豬舍(20世紀90年代)
農場的奶牛群(20世紀80年代)
優良蛋雞品種——“北京白雞”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
大發畜產公司育成階段的種雞舍(20世紀80年代)
順義縣前魯鴨場飼養的北京鴨(20世紀80年代)
優良鴨種——北京鴨自明代即有飼養
華都肉雞加工廠(20世紀80年代)
淡水養魚喜獲豐收(20世紀80年代)
京郊生產的“宮廷金魚
市水產總公司的遠洋捕撈船隊(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商品魚生產基地——順義板橋漁場
南苑區農民加工生產粉條(1955年)
順義縣農民正在編草帽辮(1965年)
豐臺區沙鍋村的沙鍋生產(1961年)
昌平馬池口鄉暖氣片廠(20世紀80年代)
昌平東小口鎮“三五電子系統北京有限公司”生產車間(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80年代初期,海淀區東升電焊機廠
順義縣北京阿奇工業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20世紀90年代)
改革開放後,延慶縣開發的旅遊景點-龍慶峽
20世紀90年代,民俗旅遊興起。圖為房山區黃草窪民俗旅遊村
海淀區玉淵潭鄉興辦的旅遊飯店-紫玉飯店(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通州馬駒橋鎮工業星火密集區
郊區鄉鎮企業生產的精美工藝品
1958年9月1日,密雲水庫開工典禮現場
十三陵水庫施工現場(1958年)
密雲水庫白河大壩
京密引水渠把密雲水庫的清水引人京城
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
通縣永樂店農民1964年冬季興修水利,開渠治澇
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密雲縣走馬莊乾渠渡槽
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門頭溝區燕翅鎮大村公路
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齋堂公路
農田防護林網(20世紀80年代)
1966年冬,房山縣西班各莊農民背冰上山抗旱
村莊綠化(20世紀80年代)
山區民眾植樹造林,綠化荒山(20世紀80年代)
松山自然保護區
房山區浦窪鄉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20世紀90年代)
門頭溝區“背簍商店”活躍在山區(1965年)
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在交易中(20世紀80年代)
冬季蔬菜批發交易市場(20世紀90年代)
花鄉花卉交易市場(20世紀90年代)
興旺的農貿市場(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80年代初建設的昌平縣踩河新村
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昌平縣馬連店村街心公園
20世紀90年代建設的平谷縣王新莊新村
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之一——密雲縣太師屯鎮(20世紀90年代)
保存明清民居風貌的山村——門頭溝區爨底下村全貌
改革開放以後懷柔縣城新貌(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50年代的農家小院
農民有了自己的婦產院(20世紀50年代)
改革開放前韓村河村舊貌
20世紀90年代興建的房山區韓村河新村
20世紀50年代的農村幼稚園
20世紀60年代,活躍在京郊山區的農村電影放映隊
太陽能進人農家(20世紀90年代)
沼氣燈照亮農家屋(20世紀90年代)
農民用上了電炊具(20世紀90年代)
農民的籃球比賽(20世紀80年代)
京郊農民鬧元宵花會(20世紀90年代)
京郊農民在第四屆全國農民運動會的領獎台上(20世紀90年代)
目錄
概述
上篇
第一章 郊區行政區劃與自然概貌
第一節 行政區劃的變遷與形成
第二節 自然條件與農業綜合自然區劃
第三節 農村資源
第四節 生態環境
第二章 農村生產關係的變革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與集體經濟的建立
第三節 人民公社化與管理體制調整
第四節 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改革
第五節 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形式
中篇
第三章 農業
第一節 產業發展
第二節 產業構成
第三節 生產條件與技術改進
第四節 農業效益
第四章 非農產業
第一節 產業發展
第二節 產業構成
第三節 效益與作用
第五章 農產品流通
第一節 農產品流通的歷史概況
第二節 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農產品流通
第三節 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
第四節 農產品市場
第六章 對外經濟貿易
第一節 發展歷程和指導思想
第二節 出口貿易與海外企業
第三節 技術引進
第四節 利用外資
第七章 山區開發建設
第一節 山區的特點及功能地位
第二節 開發建設歷程
第三節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第八章 郊區城市化和鄉村建設
第一節 郊區城市化進程
第二節 城鎮規劃
第三節 城鎮建設
第四節 新農村建設
第九章 農業科技與教育
第一節 農業科技
第二節 農業教育
第十章 農民生活
第一節 農民的收入與支出
第二節 農民的物質生活
第三節 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節 農民的社會保障
第五節 農村小康建設
下篇
第十一章 農村經濟綜合管理
第一節 農業計畫
第二節 財政投入與財政管理體制
第三節 農村金融
第四節 農用物資、農業生產資料
第五節 農業稅收
第六節 農產品價格
第七節 農村土地管理
第十二章 農村合作經濟管理
第一節 生產管理與經營自主權
第二節 勞動管理與承包責任制
第三節 財務與資產管理
第四節 收益分配與農民負擔監督管理
第五節 民主管理
第六節 管理體系與隊伍
第十三章 農村法制建設和管理機構
第一節 法制建設
第二節 管理機構
附錄一 1996年-2004年北京市郊區農村改革與發展要事紀略
附錄二 北京市郊區農村經濟基本情況統計資料
附錄三 重要檔案選錄
索引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