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黃河三角洲教學與科研基地

北京師範大學黃河三角洲教學與科研基地主要進行科研監測、採樣分析,樣品的前處理、部分測試等工作,關注和研究領域包括濕地生態水文過程、水環境與水生態、生態需水與用水、濕地退化與生態恢復、濕地與氣候變化、濕地生態網路調控、河口動力學、河口生態學、濕地資源開發利用與濕地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適應性管理模式等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師範大學黃河三角洲教學與科研基地
  • 主管部門:北京師範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

研究方向

在黃河三角洲設立教學與科研基地,肩負著對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要素進行長期定位監測,探索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恢復退化濕地,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責任;對北京師範大學學科建設負有重要的職責,教學與科研基地將為解決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一些關鍵基礎科學和套用基礎問題的提供重要的基礎,為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提供天然試驗場。立足於環境科學研究的前沿,結合北京師範大學新時期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及中國生態系統網路建設的需要,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的長期定位監測與研究,探究濕地景觀格局演變與驅動機制,濕地退化機制與修復技術,濕地生態水文過程模擬,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與途徑,濕地對氣候變化回響以及濕地生態網路構建與最佳化調控與管理,為解決濕地科學領域中一些關鍵科學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長期數據支撐,為維持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安全和濕地健康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發展歷史

自2000年以來,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的科研人員就將黃河三角洲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作為重要的研究區域,並建立了臨時的實驗站點。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和科研成果的產出,逐漸受到地方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並與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隨著科研任務的加強以及黃河三角洲保護和發展的重大需求,於2007年正式掛牌成立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區試驗基地,由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共同組建,目標是解決黃河三角洲所面臨的重大生態和環境問題,研發並推廣退化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同時推動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和科研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長足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黃河三角洲教學與科研基地位於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N37°40ˊ-38°10ˊ,E118°41ˊ-119°16ˊ,總面積153000hm)內,是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年平均氣溫1.7-12.6℃,年均降水量530-630 mm,平均蒸散量為750-2400 mm。常年積水(河流、湖泊、河口水域、坑塘、水庫、水渠、鹽池和蝦、蟹池和灘涂)面積約占總濕地面積的63%,季節性積水濕地面積約占總濕地面積的37%。自然保護區內擁有珍貴保護鳥類5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如白鸛、金雕、丹頂鶴等,普通鳥類以鷺、鷸類涉禽最為多見。近海水域有海豹、江豚、文昌魚、中華鱘等珍稀海洋動物。植被覆蓋率高達53.7%,形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海灘植被。區內植物393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

科研條件

北京師範大學黃河三角洲教學與科研基地實驗設施齊全,配備了包括、土壤碳通量儀、超淨台、培養箱、植物根系掃瞄器、水質自動連續分析儀、土壤採樣器、烘箱、中子水分儀、定氮儀、電子天平、攜帶型充電天平、顯微鏡 等分析儀器和常備設施,並建有 人工氣候室和常規實驗平台。實驗室能夠進行土壤和植株樣品的常規分析測試以及一般的土壤、水質物理和化學分析。 同時還擁有良好的食宿條件,具有完備的生活設施。計算機通過寬頻上網,對外聯繫方便快捷。野外建有自動氣象觀測站、徑流觀測場和多個長期定位試驗點,是我國高校建立長期定位監測試驗的較完善的教學與科研基地之一。
現有10公頃的人工受控模擬場地,分別設有人工濕地模擬場,水鹽脅迫模擬實驗區、水深梯度模擬實驗區以及動植物互作模擬實驗區試驗場,另外大區域監控區有5處,一是沼澤濕地監控區域50公頃,內設有監測區域100個,二是灘涂濕地監控區10公頃,三是生態恢復實驗區以及對照區總計50公頃,各25公頃,四是鳥類棲息地監控區,面積25公頃,五是濕地系統監控區,面積在80公頃。可滿足各種與環境科學相關的科學研究對場地的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