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區水泥廠國小始建於1964年,學校地處石景山的最南端。與門頭溝豐臺三區交界,學校坐落小區與居民樓相鄰。
學校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是全區最小的一所國小,學校有教學樓1棟,普通教室6間,會議室一間,6個專業教室(美、科學、計算機房各、多媒體教室各1間、音樂教師2鍵)。圖書館藏書17000冊,人均68冊我校教室數量能具備合格教學環境。專業教室齊備圖書館藏書達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石景山區水泥廠國小
- 建校時間:1964年
- 地址:石景山的最南端
- 占地面積:5400 m
組織機構,師資隊伍,學生管理,德育建設,學校科研,設施建設,文化傳統,特色活動,
組織機構
黨群機構:黨支部、工會、團隊;
行政機構:學生德育研究、教學質量管理、後勤管理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22人,其中高級教師11人,占教職工總數的50%,區級骨幹教師1人。
教師學歷大學本科11人,占教職工總數的50%,大專9占教職工總數的40.9%,中轉2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1%。
學生管理
以正確的“學生觀”指導班主任工作,不僅符合學生“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由依賴性向獨立性的順利過渡。
而且有利於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正確發揮,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學生的自我管理滲透到學校工作、班級工作的角角落落,既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放班主任。
使班主任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抽身出來,將班主任工作的中心逐漸轉移到學生的思想引導、心理疏導上來,有更多的精力去備課上課。更為主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為社會輸送優秀的建設者。
具體說:
1、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得到有效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要求學生在班集體中增強自我的責任感,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操作過程中,逐步使學生改他律為自律,使外在約束轉化為內在需要,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2、讓學生個性得以很好發展。這一模式的正常運轉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主自為。他們在班級開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動中共同參與班級各層次的管理,並擔任滿意的角色,班級給他們提供了鍛鍊能力的舞台,創設了成功的機會。學生的個性得以健康的發展。
3、團結和諧的班集體使學生生命個體的知、情、意得到全面發展。班級人際關係融洽。班級中已沒有孤立者,學生在班內的自我感覺良好,同學們在關心集體的同時,也親自體會到來自集體的激勵和溫暖。
4、培育好學氛圍,發揮主渠道最大效應。由於這一模式使班級充滿民主空氣,學生很少有壓抑感,班級各要素的和諧組合,開發了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髮展。學習環境的最佳化使同學們在學習上有創新意識,各抒已見,班級成績穩步上升。
5、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加強。班級管理逐步由班主任管學生轉變為學生依靠集體力量進行自我管理。人人成為自我鍛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體。班主任的舞台逐步從前台轉到後台,工作效益得以提高。
德育建設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的頒布及新課程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基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明確了基礎教育的重點:應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因此學校要樹立健康的育人觀,建立科學、規範、健康的管理制度和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適於成長適於發展的學習與生活環境,構建學生社會適應性發展的育人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因此,我校在2009年初結合學生社會適應培養的理論提出了具體的學生培養目標即: “培養良好習慣”,“遵守規則”, “掌握生存技能”。在實踐中我校不斷結合學生教育的實際,拓寬思路,著眼全面提升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在綜合實踐課程的啟發下,逐漸將原有
的學生培養目標完善為:適應學校做好學生;適應家庭做好孩子;適應社會做好公民的學生培養目標。
學校科研
全國JIP實驗先進單位、連續三年被評為石景山區人民滿意學校等榮譽。在石景山區教育教學實踐大賽中多名教師獲獎,並獲得三星群星獎。
我校有4名教師被評為市、區級紫禁杯班主任,4名教師被評為區師德標兵、5名教師被評為市、區級課改先進個人,1名教師被評為全國JIP實驗先進個人。教師論文獲獎:國家級及市級論文獎19篇,區級論文獎45篇。 我校學生考市入區重點校學生20餘人。其中有北京市石景山區京源中學;佳匯中學:北工大附中等
設施建設
在校園特色建設中,我校注重校園設施建設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突出校園功能建設。在我校的操場上,雖然沒有色彩絢麗的壁畫,卻有著地面上以黃、藍、白三色施畫的模擬的道路交通安全標誌線,這些模擬的交通安全標誌線使學生在校園內就實現了對於交通標誌的認識、交通規則的了解。
學生從踏進校門,進入水泥廠國小的第一天起,通過認識、實踐校內標誌達到對規則意識的培養,並以此開始了學生適應學校環境的第一課。
在操場上,學生們會快速走過安全通行區域,到達以綠色標誌線繪出的各種遊戲線格區域進行遊戲活動。雖然這些表現看似簡單但是它卻使操場的功能得到開發和利用,使操場的活動與實踐、教育功能得到很好的解讀;而另一方面,學生也就在這種環境中,逐漸地養成了自覺遵守公共秩序與規則的習慣,為進入社會、適應社會提前儲備應有的能力。
文化傳統
我們講的校園文化是指以學校校園為地理環境圈,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師生為主體創建並共享的,以制度、環境、活動為載體,以文化的多學科、多領域廣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為基本形態,具有時代特點和學校特色的一種群體文化和精神氛圍。以簡潔明快為基調,以德育教育為特色,與社會適應相結合,從硬體軟體兩個方面構建一個夯實基礎,培養習慣,健全人格,適應社會的校園文化體系。
學校目標
人性管理、特色鮮明,師資進步,質量提高。
人性管理:學校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和可操作的辦學目標,並得到全校師生的認同;學校的機構設定合理,規章制度健全有效。
既有層級管理,又有橫向協調;同時,在制度之外的操作空間內,既要有對教職員工的人性化管理,又要有適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人性化策略,提高管理實效性。
特色鮮明:學校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德育教育上,要凸現學生社會適應教育,在學校校本課程的設定上,開設形體訓練和國防教育課,並從課題研究的層面上來建設校本課程、提升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
逐步由點到面地建構學科型校本課程體系。
師資進步:教師具有高尚師德、較強的責任感、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較強的教科研意識,能將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於各學科教學。同時初步形成一部分能在教育教學中獨當一面的中青年骨幹教師群體。質量提高:逐步形成高效的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讓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特別在個性特長、能力、素質方面不斷提高,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在原有基礎上有大幅度提高。
學生目標
夯實基礎,培養習慣,健全人格,適應社會。
辦學理念
“為學生的成長存在、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校訓、校徽、校歌
校訓:誠實、勤奮、健康、向上
特色活動
創建學校特色是我校自身發展的需要,2006年9月,經學校校務會經過研究,確立了本校的特色辦學努力方向,開設了形體課。
為了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學校將以構建書香校園為抓手,著力塑造學校形象,打造校園文化,營造書香校園。引領師生與書為友,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書香溢滿校園,學校開設了專門的閱讀課,圍繞讀書活動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匯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