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市文化系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市委十一屆四次和五次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開局之年。全市文化系統將以改革精神統領各項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通過出政策、建機制、搭平台、樹品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著力保障文化民生,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發揮首都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2014年是全市文化系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市委十一屆四次和五次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開局之年。全市文化系統將以改革精神統領各項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通過出政策、建機制、搭平台、樹品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著力保障文化民生,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發揮首都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2014年工作思路概括起來是:“一個統領、三個加快、五個發展”。
“一個統領”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統領各項工作,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保障文化民生,充分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三個加快”是指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五個發展”是指推進首都文化實現“融合式發展”、“內涵式發展”、“集約化發展”、“品牌化發展”、“國際化發展”。
一、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市委十一屆四次和五次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一)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責,著力實施簡政放權。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係,管住該管的,放開該放的。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快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管腳下”向“管天下”、由“管微觀”向“管行業”的轉變,進一步提高文化巨觀管理水平。
認真研究簡政放權事項,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範管理、提高效率、完善服務,對下放的許可權和區縣主管審批項目加強業務指導與溝通協調。抓好文化改革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爭取文化部等部委扶持政策在北京先行先試。健全文化市場主體準入與退出機制,依法完善對文化市場活動的監管,加強與不同職能部門的責任對接,協同執法部門完善文化市場吊銷處罰標準及實施程式。
(二)深化事業單位和轉制院團改革,著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績效考核激勵機制,激發活力,提高效能。在市屬院團和區縣文化館、圖書館試點開展以理事會制度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吸納社會力量及專業人士參與管理。
鞏固院團轉企改制成果,進一步推動已轉制院團建立面向市場的現代企業制度。以支持地方戲曲發展為切入點,給予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三家單位“一團一策”的發展扶持。促進社會資本參與文藝院團改制經營,在有條件的轉企改制單位試點引入職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進一步創新激勵機制,釋放企業活力。
(三)強化法治思維,著力推進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梳理現行文化法律、政策、制度,推動文化政策的“立、改、廢”,努力構建統一、完整、高效、務實的文化政策法規體系。加大文化立法調研力度,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市場等方面立法論證。不斷提高文化系統幹部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培育各類文化主體,促進非營利文化組織發展,加強行業協會和聯盟組織建設,發揮公民個人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對我局作為業務主管單位的文化類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範管理制度和扶持發展政策。
進一步擴大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範圍和力度,初步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的制度體系,出台政府購買服務目錄,搭建統一有效的政府購買服務平台。
(四)強化責任、敢於擔當,著力維護首都文化安全。
北京是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是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陣地。全市文化系統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文化工作的導向,發揮好文化工作引導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
抓好行業安全監管工作,明確主責職能,強化科學管理,加強預案編審,風險防控,形成有效管理機制,保障重點時期、重要節慶、重大活動、重點地區的文化娛樂場所安全。依法抓好文化市場監管,理清管理職責,抓好小劇場、駐場演出、各類演唱會、音樂節等重點演出的規範管理,形成與文化執法部門、區縣文委的綜合聯動機制。加強對安全監管隊伍的業務素質培訓,提升隊伍的業務能力和鑑別能力,提高監督質量。抓好機關及局系統安全生產工作,督促各單位將應急預案、安全制度與監管措施落到實處。
二、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位化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保障文化民生
(一)以出台“1+3+3”政策體系為抓手,為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強化首善意識、堅持首都標準,以大力推進北京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核心,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方面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傳遞社會正能量。大力推動首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位化建設進程,充分發揮人民民眾的文化建設主體作用,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在滿足文化需求、獲取文化服務、享受文化成果過程中的充分參與,推動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以“1+3+3”政策體系建設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與市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北京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辦法》,明確北京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原則、基本思路和重點舉措,統籌規劃指導好首都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北京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北京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服務規範》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標準》等相關配套檔案,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指標體系。出台三個實施方案,即創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實施方案、舉辦北京市民眾文化系列活動實施方案和構建全市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實施方案,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
(二)引入競爭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公共文化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
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社會化、多元化。充分發揮首都文化資源優勢,引入競爭機制,擴大供給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文化惠民服務項目與民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基層文化服務單位試點實施由第三方運營管理,探索公共文化設施運營主體的多元化。有條件的區縣試點推行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管辦分離”,政府出標準、抓方向、嚴考核,由企業和社會主體負責運營,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
繼續開展基層文化站設施、管理、服務、活動和特色“五達標”第三方評估工作。重視民眾評價反饋機制建設,加強在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引入民眾考評機制,提升民眾對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和參與度。
逐步建立公共文化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市區兩級公共文化聯動發展機制。加強市級層面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形成發展合力。各區縣在實現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科學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標和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升設施運營管理服務水平和達標率。有條件的區縣可逐步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整合,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發揮文化志願者作用,重點開展面向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等特殊群體的公益服務活動,繼續開展城市文化志願藝站項目。與首都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建公共文化研究諮詢平台。
(三)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為龍頭,加強對民眾文化活動的扶持引導,促進全市民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
統籌各區縣和相關部門文化活動資源,以“中國夢”為主題,按照“市民是主角,社會是主體,政府是主導”的工作思路,開展2014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搭建民眾文化活動全新平台。廣泛開展以“中國夢”和慶祝建國65周年等為主題的重點民眾文化活動,帶動民眾文化原創作品大量湧現,提升民眾文藝展演水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文藝的力量凝聚人心,匯聚正能量。
加強對民眾文藝創作的扶持引導,強化民眾文藝創作基地建設和民眾文藝團隊建設,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榜樣人物、優秀團隊和品牌活動。探索實施以獎代補的民眾文化活動扶持激勵機制,整合全市各部門已有的品牌活動資源,形成規模效應,激發各區縣培育民眾文化活動特色品牌的積極性。
(四)加強現代科技手段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融合對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管理和服務平台,豐富服務內容,增加服務渠道,挖掘服務深度,拓展服務廣度,利用數位化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民眾能夠平等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務。充分發揮已建成300個數字文化社區的作用,提高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大服務推廣力度。完善24小時自助圖書館體系建設,豐富資源配送,保障服務質量。繼續推進現有城鄉數字文化服務建設項目,促進城鄉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進一步推動以北京畫院網上美術館為代表的美術館數位化進程,加強內容建設,拓展推廣渠道。鼓勵局屬文藝院團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劇目表現形式,通過新興傳媒渠道提升行銷、宣傳、推廣水平,促進傳統藝術走進市民生活。
(五)深入推進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工作,啟動市級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工作。
推廣朝陽區創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的工作經驗和成果。積極支持東城區創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支持海淀區和延慶縣創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項目。制定政策,創新機制,啟動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工作,鼓勵各區縣積極參與,形成有特色、出實效、管長遠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探索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
(六)舉辦2014年中國圖書館年會,構建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辦好2014年中國圖書館年會,認真籌備,周密部署,以年會舉辦為契機,充分展現北京圖書館行業的新發展新形象,推動圖書館行業的規範化、均等化和社會化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聯盟和圖書館協會的作用,發揮首都圖書館市級中心館作用,試點總分館制,加強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扶持民辦圖書館發展。
(七)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最佳化隊伍結構,提升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加大市級層面支持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力度,舉辦全市文化科長、文化站長培訓班,抓好區縣和基層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公務員業務培訓,開展文化館館長、圖書館館長和文化站長培訓;在規範審批服務、法治教育培訓等方面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大社區、行政村民眾文化組織員培訓力度,培訓千名基層文化組織員;抓好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
三、深入推進“中國夢”主題宣傳和文藝創作活動,組織好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藝術創作和展演活動,繁榮首都文藝舞台
(一)緊扣“中國夢”主題,講好北京故事,磨礪藝術精品。
將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組織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文藝創作活動。充分運用文學、戲劇、音樂、動漫等形式,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優秀作品,講好普通中國人追夢圓夢的動人故事。在精心磨礪的基礎上,推出京劇《屈原》,評劇《新鳳霞》、《城邦恩仇記》,崑曲《老子》、《牡丹亭》,北京曲劇《箭桿河邊的新故事》,河北梆子《北國佳人》、《陌上桑》,“中華美德故事”系列劇目等一批原創劇目,改編好北京曲劇《歌唱》,復排評劇《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崑曲《白兔記》、北京曲劇《茶館》、河北梆子《雙官告》等一批經典傳統劇目。
鼓勵各類文藝院團承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進一步發揮財政支持、獎勵政策的引導扶持作用,激發全社會文藝創作活力。研究設立北京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專項資金,制定相關實施辦法,支持地方特色文藝創作。加強市、區縣兩級藝術創作合作聯動,鼓勵各區縣深入挖掘自身演藝資源,創作一批主題鮮明、各具特色,反映北京建設發展和人民生活風貌的藝術精品。建立健全藝術評論機制,完善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的評價體系,形成科學的評價機制和評獎制度。
(二)高水準組織精品劇目展演,繁榮文藝舞台。
舉辦“中國夢?北京故事”2014年北京市優秀小劇場劇目展演、“圓夢中國?春苗行動”北京市優秀少兒題材舞台劇目展演和全國地方戲重點院團(北方片)優秀劇目展演等重點展演活動。組織好“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活動,加強北京市與全國乃至世界戲劇界的交流。舉辦好第十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第十四屆“相約北京”等品牌文化活動。完成好“紀念程硯秋誕辰110周年”、“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15周年”、北京市曲劇團建團30周年劇目展演、“梅花香韻”北京京劇院梅花獎獲獎演員展演、小劇場京劇展演等藝術展演活動。進一步提升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魅力春天”青年戲劇擂台賽等項目品牌的影響力。
抓好統籌規劃,推動全市演藝資源合理分布。進一步推動天橋、天壇演藝區建設,發揮演藝資源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文藝團體與各區縣、全市各大演出場所的資源對接,鼓勵機關、學校、國有單位內部演出場所向社會開放,推動劇場、院團、經紀機構等演藝產業鏈主體實現有效銜接、合作共贏的局面。
(三)擴大區域合作,提升北京“演藝之都”影響力。
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一步擴大院線平台的覆蓋範圍,吸引全國優秀院團、演出機構、外國駐京文化機構加入,探索形成北京與全國乃至與世界優秀演藝資源的雙向交流機制,籌建網路化的演出交易展示平台。以相關區域合作框架協定為依託,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演出院線為平台,擴大北京地區與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特別是京津冀的演藝資源交流互動。
出台《北京劇院標準化管理實施辦法》,在全市部分重點劇院實施劇場星級評定標準管理,實現劇場管理科學化、標準化、專業化。開展劇場服務人員培訓,提升服務水平。加強演出市場動態統計監測。以首都劇院聯盟為依託,強化北京演出市場整體信息宣傳推廣,加強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路、移動終端等新興媒體的演藝資訊發布。
四、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完善文化市場體系,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完善文化經濟政策。
深入研究文化企業在政策指導、市場要素、信息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完善文化經濟政策。以“原創動漫作品”、“民營美術館發展”等專項扶持資金的實施完善為依託,選好扶持政策切入點,改革財政資金引導方式,逐步形成產業扶持政策體系。
消除民營文化企業在政策扶持、項目資金申報、政府採購等方面參與的“玻璃門”、“彈簧門”。大力支持各類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穩步推進藝術品鑑定試點工作,規範藝術品市場交易行為,鞏固北京藝術品交易在全國的支柱地位。
搭建政策宣傳服務平台,將政策發布、宣傳、諮詢、落地有機銜接起來,進一步擴大政策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用好用足現有各類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暢通政策意見反饋渠道,積極服務市場主體需求,把握政策實施效果,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執行力。
(二)建設產業發展服務平台。
依照市場規律抓好產業平台建設。充分利用京交會、文博會、網博會等全國性大型綜合交易展會,辦好“動漫北京”、“藝術北京”、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等專項產業門類交易展會,推廣我市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整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保持北京優勢產業項目在行業的領先地位。積極組織並指導全市優秀動漫企業和創作團隊參與第二屆國家動漫獎的角逐。
完善市場體系建設,培育藝術品評估鑑定要素市場,推行試點企業評估鑑定規範文本,逐步推進評估機構、評估人員、鑑定程式、鑑定結果的公開化。積極加強行業組織建設,發揮北京動漫遊戲產業聯盟、北京畫廊協會等行業中介組織的溝通協調作用,加強行業培訓,建立行業標準,強化行業自律。
(三)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準確把握北京城市定位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突出文化創意在提升其他產業經濟附加值和產品競爭力方面的作用。實施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戰略,促進演藝、娛樂、藝術品等傳統產業引入現代科技手段與設計理念,發展網路音樂、手機遊戲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動漫、藝術品等產業開拓新興商業模式。深化文化與商貿、旅遊、金融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市民消費習慣,進一步提升首都文化消費水平。
五、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一)強化基礎建設,加大挖掘、傳承、宣傳力度。
加強非遺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已列入市人大五年立法計畫。積極開展相關立法調研,將非遺保護的重要經驗和做法上升到法律層面。
確定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擴大市級非遺保護工作的基礎和範圍。開展好2014年“文化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積極培育傳統節日活動品牌,推出非遺特色活動。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促進非遺走近市民。製作非遺紀錄片《守望》,提高社會對北京非遺保護的認知度。
加強非遺保護人才建設,組織項目保護和傳承培訓,促進相關人員更好履行傳承保護職責。繼續開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補貼工作。推動非遺檔案、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信息數位化建設。
(二)完善科學保護機制,促進非遺活態傳承。
創新非遺保護工作方式,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一是推出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非遺項目,形成代表北京水平的非遺品牌;二是積極參加全國各類展演展示活動,通過現場展示,提升北京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三是舉辦境外展演展示活動,與世界上非遺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交流溝通渠道。遴選符合條件的非遺產品進行市場化推廣。推動非遺與旅遊相結合,推出代表北京文化形象的非遺旅遊產品,促進非遺展覽展示項目與旅遊項目、景點的合作。
六、擴大文化交流與文化外貿,提高文化對外開放水平
(一)實施重點對外文化交流項目。
配合國家外交大局,組織紀念中國和法國建交50周年交流演出和北京非遺展,組團參加紀念中國和保加利亞建交65周年中國文化節活動,紀念中國和巴西建交40周年赴巴西、南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以北京與華盛頓市結好30周年、與墨西哥城結好5周年、與渥太華結好15周年、與柏林結好20周年紀念為契機,開展友好城市演出、講座等文化交流活動。與科隆、哥本哈根合作進行青年及藝術家交流系列活動。鞏固“歡樂春節”品牌,組織好2014年赴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城市舉辦第八屆北歐春節活動,形成推介北京城市形象的新渠道。服務北京APEC會議,完成好文化交流等相關服務工作。
促進高雅藝術、傳統藝術走出去。做好“雙甲之約”及梅蘭芳誕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北京交響樂團南美巡演、崑曲《牡丹亭》、《玉簪記》赴澳大利亞演出,推動河北梆子參加京台文化節等市屬院團交流項目,提升傳統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二)促進對外文化貿易發展。
加強資源整合,探索利用“北京之夜”、“歡樂春節”等經典品牌項目搭建文化外貿渠道,將文化品牌轉化為對外文化貿易的增長點。總結推廣北京京劇院、北京交響樂團等商業演出成功經驗,推動我市有條件的文化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推進保稅區、中介組織、行銷渠道、關稅、物流等關鍵領域的建設,積極爭取降低藝術品進口關稅。
(三)創新對外文化工作模式。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統籌規劃。健全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加強與市屬單位合作、鞏固與友好城市、國際組織、學術機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強化央地共建、部市合作,推出“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項目資源庫”,與文化部、駐外文化機構形成資源對接。利用北京外交機構集聚的資源優勢,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領域與渠道。建立優秀民營文化團體走出去專項扶持資金,出台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強與國外專業文化經紀機構的溝通交流,拓展北京文化輸出渠道,進入國際主流社會。
七、加強文化幹部隊伍建設和文化人才培養,為文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繼續深入推進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講話精神上來。要堅定理想和信念,做到改進作風永無止境,持之以恆地抓好作風建設。要鞏固好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對教育實踐活動中對照查擺出來的問題,在思想上不斷深化認識,在實踐上鍥而不捨地抓好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工作,對局屬單位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嚴格督查,確保整改任務件件落到實處,件件抓出成效。要進一步加大深入基層調研力度,著力解決幹部民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回應基層呼聲。要構建好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文化惠民項目與民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將人民民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文化建設是否有成效的唯一標準,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體人民。
(二)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注重選賢任能。
緊密結合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的要求,強化局系統領導班子建設。貫徹落實中組部《關於加強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的意見》的要求,嚴格按制度規定選人用人,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推進文化系統選賢任能。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業務學習、實踐教育等各方面培訓工作,促進領導幹部素質全面提升。健全領導幹部帶頭改進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制度,將聯繫和服務民眾落到實處。積極推進組織制度創新,最佳化領導班子結構,注重選配專業人才、優秀年輕幹部進入領導隊伍,形成政治業務素質過硬,年齡結構合理的班子梯隊建設。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加大監督力度,形成有效制約措施。
(三)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強人才保障。
加大高層次人才及緊缺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建立健全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引進綜合評價體系。通過支持課題研究、學術研討、國際交流、著述創造和舞台表演等手段,培育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化名家和各領域的領軍人物,發掘一批懂文化、知經營、善管理、跨領域的文化高端人才。加強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加大對青年藝術人才的扶持資助力度,積極為青年藝術人才提供學習研修機會,搭建實踐鍛鍊平台,開展宣傳推介活動。鼓勵青年人才承擔文化建設重點項目或參與組織重要文化活動。研究建立滿足不同文化專業、崗位、技能需要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整合體制內外人才資源。積極建立首都文化智庫,形成聯絡協調首都高校、研究機構、諮詢公司、專家學者的工作決策諮詢機制。
(四)抓好黨風廉政工作,規範權力運行。
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明確責任主體,加強日常指導和監督。圍繞局系統政治紀律執行情況,黨員領導幹部個人及組織人事紀律執行情況,重大文化活動、重大項目評審補貼資金使用等文化中心業務、民眾關注重點領域的黨風廉政建設情況加強檢查監督。進一步完善制度,規範權力運行,堅持用制度管住權力、管好事情、管嚴人員。
八、夯實文化建設基礎,形成全市文化工作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一)大力支持區縣文化工作創新發展,形成全市文化工作“一盤棋”。
建立健全市級與區縣合作聯動發展協調機制,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民眾文化活動品牌打造、演藝資源挖掘、文化行政審批服務、文化安全監管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等方面形成市區合作聯動機制。積極在政策制定、經費保障、人才培養、市級層面的協調等方面為各區縣提供切實的支持,推進市區共享資源,共促發展。
充分激發各區縣文化建設積極性。鼓勵各區縣文化部門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圍繞本區縣中心工作和發展定位,積極協調本區縣相關部門,利用各自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研究制定本區縣文化發展規劃,推出區縣特色原創藝術精品,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化、特色化的文化發展格局。
積極鼓勵各區縣協同共進、銳意創新。提倡各區縣立足區域發展實際,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競爭規範等方面形成區域發展經驗,為全市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鑑。鼓勵區縣嘗試突破現有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方式,研究形成以人口資源分布和文化實際需要為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新機制。
(二)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首都文化設施硬體水準。
繼續推進市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北京文化活動中心工程建設,力爭在年底前完成主體結構施工,抓好對工程委託單位的監督管理,維護項目生產安全。繼續加快推進北方崑曲劇院院址合作改造、北京畫院改擴建工程等相關重點項目建設進程。協調好北京交響樂團首都音樂廳的選址建設,配合北京演藝集團做好北京歌舞劇院劇場建設和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的選址工作。推動首都圖書館開展一期工程重新裝修建設。
加快推進重點文藝演出場所的基礎設施改造,繼續推進廣和戲院、吉祥戲院等在建項目改建、裝修工程。充分考慮演出功能需求,兼顧節能環保要求,努力為首都文藝院團提供高標準、低能耗、現代化的排練演出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