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興區二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一年來,區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領導下,在區人大依法監督、區政協民主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項工作部署,按照區委“統籌、開放、創新、求實、高效”的工作方針,團結全區人民,解放思想,緊抓機遇,求真務實,加快發展,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各個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大興區二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 單位:北京市大興區
  • 性質:工作報告
  • 時間:2005年1月
2004年工作回顧
一、堅持發展為主題,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區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的台階。
2004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0.4億元,比上年增長16.1%;由於受北京市稅收征管政策調整、農業稅暫停徵收等巨觀經濟政策影響,財政收入預計完成9億元以上,超額完成年初計畫;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完成45億元,比上年增長8.7%;實際利用外資預計完成4400萬美元;外貿出口總額預計完成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538元,比上年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6704元,比上年增長10%。
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項政策,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圍繞落實現代農業“221行動計畫”,大力發展種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得到最佳化。注重農業的科技支撐,加強院區合作,農業生產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取得新的進展。加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安全和標準化基地,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北京大興榆垡國家農產品加工基地正式掛牌。成立了大興區農副產品流通協會,加大了對農民經紀人的培訓力度,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投入專項資金用於農業保險,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拓展就業渠道,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1.16萬人,農村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59.5%。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暫停徵收農業稅、糧食直補和對低收入村實行財政補貼等各項政策。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全區重大動物疫病防疫體系建設得到加強。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初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標。104國道青雲店至采育段、安大路連線線、六環路黃村至良鄉段等道路已建成通車。投入3373.6萬元,建成4座聯村水廠和9座單村水廠,逐步改善了農民飲用水條件。完成了5600戶農村廁所的改造工作。以產業為支撐的4箇中心鎮建設成效顯著,榆垡、龐各莊、青雲店等鎮新農村、新民居試點工作穩步推進。
農民利益進一步得到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與流轉工作進展順利。在西紅門、黃村、舊宮等鎮成功開展了以土地股份合作制為主的改革試點工作,切實維護了農民的長遠利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農村低保制度進一步完善,做到應保盡保。努力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全年參合率達到80.4%。重點推進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區財政投入1500萬元補貼資金,引導、鼓勵農民參加養老保險,覆蓋面達到20%。
狠抓大項目建設,二、三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注重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研究制定《大興區關於進一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大興區關於促進工業經濟發展若干獎勵辦法》等相關政策,為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全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37.6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工業對全區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顯現。重點加快了以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賓士汽車產業園等專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北京精細化工基地、輕紡服裝基地、印刷包裝產業基地和采育科技園的路網、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企業入區所需的各項條件進一步完善。狠抓招商引資,以大興西瓜節、北京科博會、奧運經濟推介會等活動為契機,加大宣傳和項目推介力度,全年新引進5000萬元以上工業大項目36個,投資總額61.8億元。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技工貿總收入全年完成80億元,非公經濟比重進一步提高。
商業大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物美大賣場暨大興城市廣場建設工程即將投入使用;北京京南物流商港已有3個倉儲配送項目入區。積極引進新型商業業態,上海百聯、物美集團已入駐我區。城市商業向農村進一步延伸,在各鎮、村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142家。成功舉辦了第十六屆西瓜節和“春華秋實”等節慶活動,促進了農業觀光旅遊和民俗旅遊的發展,全年旅遊業實現收入2.8億元,比上年增長37.3%。
二、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穩步推進各項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完成了第一批28家國有企業的劃轉,並已開始進行清產核資工作,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奠定了基礎。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快了區屬國有企業合併、改制、剝離、破產等改革進程。
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搭建投資平台,實現投資放大,有效解決了發展資金不足問題。同時,對在建項目加強資金監管,確保開行資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土地儲備機制,經營性土地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全年招拍掛土地7宗,獲取土地收入4.88億元。
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快。城市管理職能初步理順,街道辦事處的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能力得到加強。社區自治組織建設進程加快,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逐步提高。城市統一的應急指揮系統初步建立,提高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三、按照高標準建設城市的原則,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城市功能日趨完備,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堅持以人為本,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完成了林校路、永華路、清源西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新城北區路網等工程基本完成,六回危改拆遷工程正式啟動。完成大興新城15萬平方米綠化美化工作,城市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以規劃為龍頭,強化城市管理。根據北京城市規劃總體修編要求,完成大興區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編制完成《大興區區、鎮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堅決執行國務院巨觀調控政策,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加大城市環境治理力度,完成北區北興路環境整治工程、20個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等5項市環境整治掛帳工程。加大燃煤鍋爐改造力度,推廣使用清潔燃料,城鎮整體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加強治理超載超限工作,交通運營秩序得到改善。
建築業、房地產業穩步有序發展。實現區域建築業總產值70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全年商品房銷售額實現73.5億元,比上年增長30.3%。
2005年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5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特別是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各項工作加快發展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計畫、準備實施“十一五”計畫至關重要的一年。同時,由於WTO過渡期結束,對外開放領域進一步拓寬,對我區經濟發展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緊抓機遇,迎接挑戰,按照中央“五個統籌”的工作要求,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2005年政府工作總的任務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中央各項方針政策,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工作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工作方式,以改革、開放、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強大動力,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民眾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最佳化經濟結構,強化工業主導,大力發展現代商業、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首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創造良好條件。
2005年全區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8%;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8%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2%;農村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62%以上。
為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突出抓好“三農”問題,切實維護農民長遠利益。
面對實現全區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歷史重任,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堅決做到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能變,已經實行的支農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變。在此基礎上,隨著區財力的增加,還要繼續加大支農力度,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真正保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年內投入1.24億元,新建9座聯村水廠和6座單村水廠,力爭解決農村農民安全飲用水問題。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道路交通狀況,投入3億元,完成馬朱路、中軸路、大禮路等公路建設。抓好農村地區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逐步實現垃圾密閉化管理和無害化處理,積極推進農村污水集中處理工作;加快農村改廁工作進程,確保年內完成3000戶農村廁所改造工作。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傾斜力度,逐步縮短與城鎮地區的差距。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做好“新農村、新民居”及舊村改造工作,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條件。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基本技能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非農就業能力,確保年內完成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1萬人以上,切實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充分發揮大興區農產品流通協會、農業信息網路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進一步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切實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繼續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流轉工作,認真做好失地農民征地補償、就業安置和集體資產補償工作,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力爭年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到80%以上,進一步擴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逐步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
二、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產業競爭力。
正確處理總量與結構的關係是當前全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必須堅持在最佳化結構的前提下擴充經濟總量,在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壯大經濟實力,促進全區經濟健康快速協調發展。
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實施“221行動計畫”,按照“立足大宗抓標準,圍繞特色抓唯一”的原則,發展優質高效和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個性化產品,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蔬菜、西甜瓜等保護地面積5000畝,大力發展甘薯和特色花卉;積極引進、推廣名優果樹品種,發展3000畝洋梨基地和2000畝果品有機食品基地。積極推廣奶牛、種羊胚胎移植和選種選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推進院區合作項目進程,促進成果轉化。加強食用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年內完成2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認證工作,建成市級標準化基地10個。
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壯大第二產業規模。全面啟動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一期6.55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投入4億元,完成市政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上海綠谷、協和藥廠等10個投資8000萬元以上企業開工建設。面向國內外生物醫藥企業積極開展招商,確保引進10家投資額8000萬元以上企業、1-2家國外知名大企業入區。加快賓士汽車產業園的建設進程,高標準完成二期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進一步加快北京精細化工基地、榆垡國家農產品加工基地、北京國際印刷包裝產業基地、北京輕紡服裝基地和大興采育科技園的建設進程,力爭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實效。堅持體制創新,整合工業園區資源,理順開發區管理體制,促進全區工業園區向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鼓勵、引導和支持非公經濟發展。年內新發展民營科技企業50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完善融資擔保機制,積極幫助具有一定規模和良好發展前景的民營和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經營。
狠抓招商引資。積極培養和引進專業招商人才,著力加強與國內外具備較強實力的招商機構合作,年內力爭引進1-2家跨國集團和國內知名民營企業總部落戶我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