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北京孔廟國子監匾聯考辨
- 作者:王琳琳
- ISBN:9787540231507
- 類別:①I207.6②K875.44
- 頁數:238
- 定價:38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全彩)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導言,
編輯推薦
- 苦心蒐集,精品薈萃。
- 以法式為本,進行科學分類。
- 匾文考證,深入淺出,具可讀性。
內容簡介
本書將孔廟國子監現有懸掛的匾聯、庫房收藏的匾聯以及道光版《欽定國子監志》記載但遺失的匾聯都納入研究範圍內,以參觀孔廟國子監路線為敘述順序,目的是加強匾聯與建築的內在關聯性,以利提示其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王琳琳,遼寧瀋陽人,2006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2006年7月進入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工作,現任研究部主任。
目錄
導言/4
第一章、孔廟匾聯/9
第一節、孔廟中路匾/9
“先師廟”匾、“大成門”匾、“大成殿”匾/9
頒揭三方匾的背景及匾文釋義/10
第二節、大成殿內匾聯/12
大成殿內匾聯概況/12
“萬世師表”匾/14
“生民未有”匾/16
“與天地參”匾聯/17
“聖集大成”匾/21
“聖協時中”匾/22
“德齊幬載”匾/23
“聖神天縱”匾/24
“斯文在茲”匾/25
“中和位育”匾/26
“大總統告令”匾與袁世凱祭孔/27
“道洽大同”匾/31
第三節、“崇聖祠”匾/32
第四節、孔廟第一進院邊路建築匾/33
第二章、國子監匾聯/35
第一節、成賢街牌坊匾/35
第二節、“集賢門”匾/37
第三節、“太學”匾/39
第四節、琉璃牌樓匾/40
第五節、辟雍及其匾考辨/42
“辟雍”匾/42
乾隆興建辟雍/44
第六節、辟雍殿內匾聯/49
辟雍殿內御書匾聯概況/49
乾隆御書匾聯/50
道光御書匾聯/52
鹹豐御書匾/54
第七節、東西六堂匾/54
第八節、繩愆、博士二廳匾/58
第九節、六堂及繩愆廳滿文匾/60
第十節、彝倫堂及堂內匾/61
彝倫堂內懸匾概況/61
“彝倫堂”匾/63
“文行忠信”匾/65
“福疇攸敘”匾/66
“振德育才”匾/68
“敬敷五教”匾/69
“敬教勸學”匾/70
彝倫堂內諭旨匾/71
第十一節、敬一亭與敬一之門/78
第十二節、東西廂匾聯/80
“進德修業”匾/81
“敬思堂”和“程材毓俊”匾/81
“古訓是式”匾/82
“橫經造士”匾/83
“業精於勤”匾/84
“萬國賢才歸首善,千秋教育重東膠。”楹聯/85
“立德、立言、立功,信今傳後;有猷、有為、有守,修己治人。”楹聯/85
“崇實”、“振雅”匾/85
第十三節、國子監土地祠匾聯/87
“優入聖域”匾/87
土地祠/87
第十四節、文人題匾/94
“經正民興”匾/94
“政教稽古”匾/97
“為時養器”匾/99
“登崇畯良”匾/100
“大學之道”匾/101
“五教敬敷”匾/102
“教學是先”匾/103
“希古振纓”匾/105
“同寅協恭”匾/106
第三章、徵集匾/107
第一節、科舉匾/108
“畢沅狀元”匾/108
“張建勛狀元”匾/109
“龍啟瑞狀元”匾/110
“劉福姚狀元”匾/111
“於建章榜眼”匾/112
“羅文俊探花”匾/112
“黎湛技傳臚”匾/113
“陳繼昌三元”匾/114
“程可則會元”匾/115
“彭樹芳貢元”匾/116
“刑部山東司主事丁酉科舉人”匾/116
第二節、其他匾/117
“集賢堂”匾/117
“典御十方”匾/118
“乾隆御筆詩”匾/118
“大學士陳宏謀”匾/119
戴鴻慈“軍機大臣”匾和“協辦大學士”匾/120
參考文獻/122
後記/124
導言
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都城長安建立國家最高學府——太學以來,各個朝代皆在都城建有國家級最高學府。西晉鹹寧四年(278年)創立國子學(“國學”是國子學的簡稱),國子學專門接受貴族子弟,而太學則教育低級官吏及平民的子弟。北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隋大業三年(607年)將國子寺改稱為國子監,成為國家主管教育的機構。唐朝沿用隋朝舊制,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教育行政的最高主管機構。國子監的功能、職責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隋唐以來,以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人才,為平民提供了參與管理國家的機會。作為國家最高學府的國子監不僅接受貴族子弟,也接納民間俊秀子弟。唐太宗詔令天下確定“廟學”制度,凡是學校必建孔廟,形成“左廟右學”的規制。廟為學之附屬,為師生尊孔祭孔之場所。國子監修建孔廟“專祀孔子,自唐貞觀以來為定製矣。”(《欽定國子監志》)
北京孔廟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儒家創始人、至聖先師孔子的專門場所,國家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為了加強思想統治,下令修建孔廟和國子監:“至元四年作都城,畫地宮城之東為廟學基。”(《雪樓集·大元國學先聖廟碑》);“至元二十四年,遷都北城,立國子學於國城之東。”(《元史·選舉志》);“大德六年建文宣王廟於京師,十年營國子學於西偏。”(《元史·成宗紀》);“大德十年秋廟成……至大元年冬學成。”(《雪樓集·大元國學先聖廟碑》)。早在至元四年(1267年),劉秉忠規劃興設元大都時,就規劃好了廟學之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遷都北城,正式設定國子監,同年“大興學舍”,國子監校舍初具規模;大德六年(1302年)修建文宣王廟,即孔廟,大德十年(1306年)在孔廟之西擴建國子監;大德十年(1306年)秋孔廟建成,至大元年(1308年)冬國子監建成。明、清兩代也以此為國家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北京國子監改稱京師國子監,清代沿用明代國子監舊址。
1905年9月清朝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部管理全國教育,同時撤銷國子監、歸併學部。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國子監的歷史功能就此結束,成為一處供人遊覽的古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加強對兩處古建築的保護和管理: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國子監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又將北京孔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至2008年初對孔廟、國子監進行了建國後最大規模的修繕, 恢復昔日的基本格局,成立博物館,對外開放,舉辦展覽。近現代,人們習慣稱呼其為孔廟國子監,故博物館名為“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孔廟國子監是七百多年來中國最具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之地:高高在上的皇帝在此為孔聖人跪拜祭祀;皇帝在此為滿朝官員師生宣講聖人之道;莘莘學子躊躇滿志在此苦讀;三代科舉高中的狀元、榜眼、探花無尚榮耀地來此祭拜先師。歷史上,孔廟國子監懸掛過很多匾聯:大成殿內懸掛清代康熙至宣統九位皇帝御書的匾聯;辟雍內皇帝講學的題匾;彝倫堂內皇帝諭旨匾;東西廂內大量的文人題匾;就連國子監的土地祠內都懸掛有很多匾聯。關於孔廟國子監匾聯,乾隆版和道光版《欽定國子監志》有詳細的記載,《清史稿》、《清實錄》、《日下舊聞考》等史料也有零星記載。與史料記載相對照,現今孔廟國子監遺失很多匾聯。目前,除懸掛的匾聯外,2006年7月在清理大成殿庫房時又發現50餘方匾,充實了孔廟國子監館藏文物數量。新發現的木匾中,絕大部分為道光朝之後題寫,除了皇帝御書御製匾外,其他匾大都無史料記載。
- 孔廟國子監匾聯特點
關於匾的名稱,諸家採用不一,在此將懸掛在殿堂的稱之為“匾”,孔廟國子監絕大
部分為此種“匾”,鑲嵌在建築上的稱之為“匾額”,如琉璃牌樓上的“圜橋教澤”匾額和“學海節觀”匾額。
匾,又稱匾額、扁額、牌匾。“匾”也作“扁”《說文解字》解釋為:“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為:“扁,署也。署者,部署有所網屬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署門戶者,秦書八體。六曰署書。蕭子良雲。署書,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2年)蕭何所定。以題蒼龍,白虎二闕。”秦始皇統一文字時,規定秦書有八種,第六種為署書,也稱榜書,是專門用於題寫官署門首的文字。漢代,署書也用來為宮闕題名。可見,早在秦漢,官署、宮殿的門額上就懸掛匾,後來逐漸發展為寺廟、民宅、商鋪也題寫懸掛。匾所題寫的文字內容反映建築物名稱、性質,表現主人寄寓志向、抒發情懷。聯,又稱楹聯,是指題寫、張貼或鐫刻在楹柱上的聯語,是對聯的雅稱。它是我國獨創的、歷史悠久的一種文學樣式;是書寫或勒刻於門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用上下兩聯形式相對、內容相關的語句連綴而成的一種漢語語言藝術和裝飾藝術。通常一方匾與一副聯構成一組,簡稱為“匾聯”。匾聯是對建築的一種裝飾,文字簡練,寓意深遠,措辭文雅,書法精湛,紋飾美觀。匾聯對建築有點睛的效果,是中國獨有的多種藝術形式融合的產物,它們將中國傳統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匾聯上不多的幾個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就文字內容而言,匾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不同地點懸掛的匾聯文字內容差別很大。同為皇家之地,故宮、頤和園、孔廟國子監懸掛的匾聯內容大為不同。在最高學府孔廟國子監懸掛的匾聯充分體現出中國正統文化——儒家思想,這些匾聯的文字內容大多出自儒家經典:或是褒揚孔子,“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或是表現儒家思想,“大學之道”、“希古振纓”、“經正民興”;或是勸誡國子監師生,“振德育才”、“敬敷五教”、“文行忠信”。這是孔廟國子監匾聯獨特之處。
孔廟國子監匾聯很大一部分為皇帝題寫[①]或御製,等級非常高。孔廟大成殿懸掛著從清代康熙到宣統九位皇帝題寫的匾聯。這些匾聯在清代時頒行全國各地孔廟,歷盡滄桑,現今只有北京孔廟全部保存下來。除此之外,大成殿內還有袁世凱的“告大總統令”匾、黎元洪題寫的“道洽大同”匾,這兩方匾全國只此一份。在一處建築內,懸掛中國三百年來十一位統治者手書匾,這在全國獨此一處。抬頭望去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筆畫圓潤,氣韻非凡;乾隆手書的“與天地參”筆畫均勻,沉重紮實;盛世氣度從這幾個字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再看光緒的“斯文在茲”,字筆畫雖規整,但略顯板滯;宣統的“中和位育”筆畫中規中矩,而神氣不足;王朝的末日氣息籠罩於此。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環視大成殿內十一方匾,仿佛看盡了一個朝代的興衰。孔廟大成殿內皇帝御書匾最為集中,辟雍、彝倫堂及主要建築物匾也有皇帝御書的。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彝倫堂內懸掛從清順治皇帝到鹹豐皇帝給國子監頒布的七方滿漢文合璧的諭旨匾,七位皇帝頒發的諭旨內容主要是表彰儒家,要求官師嚴格教學,生員勤奮求學。所幸,這七方匾無一遺失。
孔廟國子監內還有大量匾聯由文人題寫,或是名人立匾,這些匾聯不僅書法精湛,更顯示出孔廟國子監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國子監後院東廂曾懸掛過劉墉題寫的“橫經造士”匾,劉墉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曾以尚書監管國子監。遺憾的是這方匾現遺失無存,可以想像出“橫經造士”四個字一定筆力深厚。孔廟國子監還藏有清代著名金石家、書法家潘祖蔭題寫的“政教稽古”匾,這四個字秀麗輕盈,有王(羲之)氏書風。還有很多匾為名人所立,這些人或曾在國子監任官,或曾在國子監求學:法式善、沈桂芬、張之洞、翁心存、翁同龢、龐鐘璐……如此眾多的歷史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跡,孔廟國子監的地位作用足見一斑。
孔廟國子監的匾聯做工精緻,用料講究。孔廟國子監內有大量的皇帝御書御製匾聯,據史料記載,這些匾聯由造辦處製作,在尺寸、式樣、用料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皇帝御書四字大匾材質為金絲楠木,這樣大體量的木匾全部為金絲楠木,可見這些匾的等級之高。其中又以“辟雍”匾最為精美:磁青的底子,金色的大字,四周由彩色祥雲和九條金龍裝飾。人們盛讚“辟雍”匾“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極其罕見。”另外,孔廟國子監的文人題匾也做工考究,“登崇俊良”這方匾雖然破損較多,漆面脫落,但是從楠木的材質,也可推想當年的華美。孔廟國子監的匾聯雖然精美,但由於歷史原因,保存現狀並不理想,木匾或大或小都有裂痕,字有殘缺,框線的龍首遺失,漆皮脫落等。
孔廟國子監匾聯上鈐有大量印章:有從康熙到宣統九位清代皇帝的印璽;也有乾隆“敬勝怠”、“古稀天子之寶”,道光“莊敬日強”這樣的閒章;還有文人印章“祁寯藻印”、“實甫”、“大司成之章”等等。印章是匾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匾聯更加醒目,意蘊更加豐富。從匾聯上的印章,我們也欣賞到中國獨特的書法篆刻藝術。
二、孔廟國子監匾分類
孔廟國子監現存楹聯僅3副,在此不做分類,僅將匾從外形上加以分類,主要分為豎匾和橫匾兩大類。
(一) 豎匾
孔廟國子監豎匾可分為有框線豎匾和無框線豎匾。
無框線豎匾,如“刑部山東司主事丁酉科舉人”匾等。
有框線豎匾又可分為素框線豎匾和邊飾豎匾。
“繩愆廳”這方滿文匾就是素框線豎匾。
孔廟國子監邊飾豎匾有兩種:回紋豎匾和華帶豎匾。
乾隆御筆詩匾,為木製豎匾,四框線有回紋圖案(玉質)裝飾。
華帶豎匾因形如稱量穀物的“斗”,又名“斗匾”。在宋代李誡《營造法式》的“小木作”中稱之為“牌”,“華帶牌”。華帶豎匾由牌面和華帶組成:牌面上方的稱之為牌首,牌面兩側稱之為牌帶,牌面下方稱之為牌舌。因華帶和牌面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傾斜一個角度,呈一個斗形,故名為“斗匾”,或“陡匾”。
北京孔廟國子監建築檐下大量懸掛華帶豎匾,如:“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集賢門”、“太學”、“辟雍”、“六堂二廳”、“敬一亭”。匾芯(牌面)題寫文字,根據道光版《欽定國子監志》記載,除了“敬一亭”匾外,其餘都是滿漢文並列[②],左側為滿文,右側為漢文。《清朝文獻通考》:“(乾隆四十九年)諭太學門、集賢門匾額及繩愆廳、博士廳六堂等處橫額俱換額添寫清文。”[③]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臨雍講學”之前將一部分匾統一由橫匾改為豎匾,便於添寫滿文。而今,這些匾只有漢文,沒有滿文。豎匾的框線(華帶)雕刻或繪製圖案,根據圖案不同,又分為龍紋斗匾和如意斗匾:“先師門”、“崇聖祠”、“集賢門”、“太學”、“六堂二廳”、“敬一亭”這幾方豎匾的框線都是紅漆底,如意雲紋;“大成門”、“大成殿”匾如意雲紋,框線描有金龍紋圖案;“辟雍”匾框線為彩色祥雲浮雕九條金龍,上框線三條龍,左右框線各兩條,下框線為二龍戲珠,極為華貴。
(二) 橫匾
孔廟國子監的匾更多為橫匾,即呈橫向長方形。根據匾的框線形制,可分為有框線橫
匾和無框線橫匾。
孔廟國子監現存一些匾沒有框線,無框線橫匾大部分為文人題匾如:“優入聖域”、“經正民興”、“政教稽古”、“為時養器”等,這些匾一般稱為“黑漆金字一方玉”,簡稱“一方玉”,即黑底金字,“一方玉”比較素雅,易與環境統一;劉福姚的兩方狀元匾33也沒有框線。
有框線橫匾又分為素框線橫匾和邊飾橫匾。
素框線主要是“科舉匾”:狀元匾、探花匾、傳臚匾、三元匾、會元匾.匾芯四周為素框線,無紋飾。“持敬門”、“神庫”、“致齋所”、“省牲亭”這幾方匾也是素框線。
邊飾橫匾就是在匾的框線上進行雕刻、繪畫創作,融入傳統繪畫紋樣和木雕工藝。孔廟國子監有邊飾的橫匾主要有以下幾類:雕龍華帶橫匾、雕龍框線橫匾、描龍框線橫匾和簡單紋飾框線匾。
雕龍華帶橫匾是在華帶豎匾基礎上發展而來,匾芯(牌面)演變為橫向長方形,匾的框線也就是華帶與匾芯(牌面)傾斜有一個角度,框線金漆,雕刻有群龍戲珠圖樣,工藝精美,莊重華麗。孔廟大成殿內康熙皇帝的“萬世師表”、雍正皇帝的“生民未有”、乾隆皇帝的“與天地參”、嘉慶皇帝的“聖集大成”、道光皇帝的“聖協時中”、鹹豐皇帝的“德齊幬載”、同治皇帝的“聖神天縱”、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宣統皇帝的“中和位育”,這九位皇帝題寫的匾都是這種雕龍華帶橫匾。清代故宮前三殿與後三宮都懸掛有華帶豎匾,可見華帶豎匾地位之重要,等級之高,而從華帶豎匾演變而來的雕龍華帶橫匾地位也不一般。孔廟國子監眾多皇帝御書匾中,只有大成殿內,皇帝登基伊始祭祀孔子御書匾才是這種雕龍華帶橫匾造型。
雕龍框線橫匾是在匾的四周框線,雕刻群龍,髹飾金漆,精美華麗。孔廟國子監內皇帝御書匾為此類,如:辟雍內乾隆皇帝御書的“雅涵於樂”,道光皇帝御書的“涵泳聖涯”,鹹豐皇帝御書的“萬流仰鏡”;國子監琉璃牌樓上乾隆皇帝御書的“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彝倫堂內幾位清代皇帝御書匾,康熙皇帝的“彝倫堂”、雍正皇帝的“文行忠信”、乾隆皇帝的“福疇攸敘”、道光皇帝的“振德育才”、鹹豐皇帝的“敬敷五教”、光緒皇帝的“敬教勸學”。
描龍框線橫匾是在匾的四周框線,描繪金龍。彝倫堂內從清順治皇帝到鹹豐皇帝賜國子監頒布的7方諭旨匾屬於此類。清朝皇帝向國子監發布諭旨,並將諭旨內容刻匾懸掛於彝倫堂內。這些諭旨匾形式一致:左側漢文,右側滿文,相互對照,紅底金字,四周框線繪有金色的二龍戲珠紋飾。
孔廟國子監有幾方橫匾的框線紋飾較為簡單:袁世凱的“大總統告令”四周框線雕刻描金花草紋;黎元洪的“道洽大同”框線更簡單為“雙燈草”線邊,燈草線是指一種圓形細線,因形似燈心草而得名,來自傳統家具的工藝技法;“彭樹芳貢元”匾四周框線有簡單花紋裝飾。
三、研究範圍及意義
目前研究北京孔廟國子監最基礎的資料就是清代文慶、李宗昉等纂修的《欽定國子監志》,它記載了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之前孔廟國子監的歷史。但是清末及民國年間孔廟國子監的歷史鮮有記載。匾聯是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珍貴的館藏文物,庫存的這些匾聯絕大部分是道光年以後的,通過對孔廟國子監匾聯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統治者對孔廟國子監的關注、對儒家文化的重視,了解清末孔廟國子監的歷史變遷以及清末中國教育制度的重大變革。
本書將孔廟國子監現有懸掛的匾聯、庫房收藏的匾聯以及道光版《欽定國子監志》記載但遺失的匾聯都納入研究範圍內,共100方匾,10副楹聯;其中實有匾88方,楹聯3副。本書主要以參觀孔廟國子監路線為敘述順序,目的是加強匾聯與建築的內在關聯性,以利提示其文化價值。全書共分為三章:“第一章孔廟匾聯”,“第二章國子監匾聯”,“第三章徵集匾”。2006年清理大成殿庫房時發現50餘方匾,其中絕大多數無典籍記載。根據研究發現其中一部分匾為國子監官師題寫刻立,雖不知懸掛具體處所,但是國子監不可分割的文物遺存,稱之為“文人題匾”,收入“第二章國子監匾聯”中。其餘匾為博物館長期徵集所得,與孔廟國子監歷史無關,稱之為“徵集匾”,列為第三章。這些“徵集匾”中有大部分為“科舉匾”,歷史上國子監的興衰與科舉制度的興衰相伴隨,“科舉匾”不能忽略;還有一些匾不乏精品,稱之為“其他匾”也收入第三章中。
近年來,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為保護利用館藏匾聯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舉辦了“御製匾額精品展”,以清代皇帝御書匾、皇帝諭旨匾為主要展品,兼及文人題匾、科舉匾等。展覽是將近年來匾聯研究成果的一種轉化,讓更多人了解孔廟國子監的歷史,領略帝王書法的風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①]一些匾為翰林代筆,但加蓋皇帝御筆的印章。
[②] 具體每方匾滿漢文情況,本書正文有介紹。
[③]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六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