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理工聯合研究所(以下簡稱I)成立於6月16日,由北京大學校長和洛杉磯大學校長共同簽署合作協定。JRI旨在促進兩校在理工及醫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提高。JRI由北京大學的教授共同擔任聯合主任。截至目前,已有來自各理工院系及醫學院的59位北大教授和74位UCLA教授加入JRI。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理工聯合研究所
- 簡稱:JRI
- 成立時間:2009年6月16日
- 聯合主任:李曉明和叢京生
項目,會議,
項目
目前研究所正在協助兩校教授合作的項目有:高能效計算與套用;計算機輔助積體電路和系統設計;腦幹頻率跟隨反應;無線通訊技術在醫藥領域的套用;地球與空間科學、天文物理學;幼兒常見疾病的遺傳及環境因素的研究;發育生物學及化學基因組學。JRI的主要工作為將集中在促進兩校教授的交流合作、協助教授申請科研基金、聯合培養具有國際眼光人才等方面。
會議
2009年6月16日,洛杉磯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校長Gene Block訪問北京大學,並與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簽署了北京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理工聯合研究所協定。北京市副市長黃衛、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建華以及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司、北京市科委的相關領導出席了簽字儀式。
目前,PKU-UCLA理工聯合研究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組織架構,包括合作委員會,由兩校的校級領導參與;聯合研究所主任,由Jason Cong教授和李曉明教授擔任;科學工業委員會,邀請兩校資深教授參與,幫助制定研究所的研究和教育方向;學生的參與。現在,PKU-UCLA理工聯合研究所已經得到來自工業界的第一筆價值50萬美元的捐款,將用於研究所先進儀器、軟體的配置等,並將資助北大、UCLA的學生各一名進行科學研究。早前,北大與UCLA已開展暑期研究計畫,2008年有10名來自不同理科專業的北大本科生赴UCLA展開科學研究,2009年還將有9為北大學生參與這項暑期研究計畫。
PKU-UCLA理工聯合研究所下一年的工作包括招收工作人員、開展1-2個小型研討會、促成UCLA的學生到北大交流等。北京大學還專門將一些研究生名額分配給PKU-UCLA理工聯合研究所,將於2010年正式開始招生。
2011年4月25日,第二屆北京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理工聯合研究所年會於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新聞發布廳召開。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洛杉磯大學校長Gene Block,研究所聯合主任、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李曉明教授,洛杉磯大學教授叢京生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和洛杉磯大學的四十餘位教授參加了會議。在年會開幕式上,周其鳳校長和Gene Block校長分别致開幕辭。周其鳳校長在發言中肯定了研究所自2009年成立以來,在教授學術合作、學生科研交流以及與企業的共同合作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特別是在促進兩校實質性合作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洛杉磯大學校長Gene Block介紹了兩校近年來的合作交往,特別提到了目前研究所作為兩校學生交流的橋樑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洛杉磯大學願意繼續致力於支持學生交流、為培養國際型人才作出貢獻。
研究所聯合主任之一、洛杉磯大學教授叢京生介紹了研究所自成立以來的各方面工作情況以及目前和未來開展的重點項目以及工作方向。下午,年會設四個分論壇,來自北京大學和洛杉磯大學的老師們就清潔能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轉化醫學四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目前JRI正在協助兩校教授進行的合作項目包括供氣污染聯合研究、青藏高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新型半導體材料研究、計算機視覺模型、超低功耗器件及可靠性研究、視覺成像信息技術、植物發展、無線電子醫療、套用於個性化診療的大數據可定製計算等。學術交流方面,自JRI成立以來,兩校教授合作論文,由2010年2篇,增長至2014年18篇。截至2015年5月,兩校在JRI成立期間合作論文總計48篇,合作申請項目7項。學生聯合培養及交流方面,北京大學參與JRI聯合培養學生總計21人,其中絕大多數為博士研究生。此外,自2010年起,北京大學每年接收約12名UCLA本科及研究生暑期來北大進行為期10周的科研交流,至今累計交換學生75人次。2009年至2014年,UCLA每年提供5個本科生免學費名額給北京大學,以及5個研究生免學費名額,給參與JRI項目的學生到UCLA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至今累計交換學生55人次。2013年,北京大學-UCLA本碩連讀項目首先在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和UCLA計算機系、電子工程系試行,2013、2014年招生情況良好,共有13名學生參與該項目。截至2015年5月,兩校聯合培養及交流學生參與的合作論文共20篇,占兩校合作論文總數的40%。
JRI未來的主要工作將集中在促進兩校教授的深入合作、協助教授申請科研基金、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等方面。